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①目的评价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②方法应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术前患者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中单间隙突出25例,多间隙突出11例,C型臂定位后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③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24小时后均可下地活动,疼痛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肌力减弱,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④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张毅  匡红英  侯立松  李文平 《甘肃医药》2021,40(1):41-42,4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手术方式选择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手术方式选择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开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i endoscopic discectomy ,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确诊为单间隙、特殊类型(突出物巨大、脱垂、部分钙化、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MacNab标准评估疗效,并分别在术后2个月、术后4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NRS由术前8.05±1.01降至术后2个月2.01±0.50(P=0.01)术后4个月的1.80±0.20(P=0.00).术后2个月与4个月的优良率分别达到82.0%和85.0%,术后发生渗血1例足下垂1例,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满意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某些常用微创技术难以奏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详细的准备,精准手术通道,精细手术操作,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是提高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年6月~2017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时、3个月时、1年时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时临床疗效:优192例,良32例,可28例,差4例,优良率为87.5%(224/256)。所有患者均无椎间隙感染、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术后1 d、术后2 d及术后1周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临床优良率;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 d及1周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向前  夏红涛  李军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15-39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周口协和骨科医院收治的63例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常规组(31例)和椎间孔镜组(32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镜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前及术后1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结果椎间孔镜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且椎间孔镜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3.13%(1/32)]与常规组[6.45%(2/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进一步缓解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和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差异。94例LDH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TED组和FD组各47例。结果表明,与FD组相比,PTED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降低,术后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也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均显著降低。结果说明,PTED与FD治疗LDH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PTED手术较FD手术创伤更小、能更及时有效的降低血清疼痛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而行PT ED的患者,比较分析22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6、9个月的腰腿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以及术后9个月Macanb评分。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4.4月。术后VAS评分以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术后9个月随访时优者10例,良者9例,可者2例,差者1例,优良率81.8%(19/22)。结论 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短期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14年01月—2014年0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定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2±6)min,术后卧床时间1 d,随访时间3个月,手术前、后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 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5~S1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术,研究组使用可视环锯,对照组使用骨钻,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疼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节段影像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上关节突骨去除量多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镜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有差异(P <0.05),术后均低于术前(P <0.05);(2)两组患者VAS评分无差异(P <0.05);(3)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单节段PELD治疗的942例患者,并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影像学数据和手术参数,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EL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rLDH的发病率为6.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年龄、性别、当前吸烟情况、腰痛持续时间、体重指数(BMI)、职业负重、椎间盘突出类型、小关节退变、手术时间和下床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PELD后rLDH的发生率可能与年龄(P < 0.001)、性别(P = 0.019)、BMI(P = 0.001)、当前吸烟情况(P < 0.001)、职业负重(P < 0.001)、小关节退变(P = 0.001)、手术时间(P = 0.002)和下床行走时间(P < 0.001)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PELD后的rLDH与年龄较大(P < 0.001)、男性(P = 0.017)、BMI较大(P < 0.001)、重体力劳动(P = 0.003)、II级小关节退变(P < 0.001)和较早下床行走(P < 0.001)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较大、男性、较大的BMI、重体力劳动、II级小关节退变和较早下床行走是PELD后rLDH的显著危险因素,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危险因素以预防rL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采用PELD治疗FLLDH患者10例,其中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3例。于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1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JOA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4例,良4例,可2例。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无复发。结论PELD治疗FLLDH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4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 ~120(96±18.1)min,术中出血量10 ~30(16±8.6)mL.住院时间3~9(4.6±1.3)d.14例均获随访,时间2~12(6.9±4.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10(7..9±1.8)分,术后为0~3(1.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DI术前为52.0%~85.1%(78.1±17.3)%,末次随访时为10.8% ~24.1%(16.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