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  相似文献   

2.
卓程杰  蒋春明 《浙江医学》2020,(10):1092-109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机制在神经发育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影响脑功能和个体行为。肠-脑轴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调控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迷走神经及肠道菌群代谢物等。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塑造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影响这种早期定植、塑造的因素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包括母体菌群定植、生产方式、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及各种疾病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阶段。部分因素可影响早期肠道菌群在特定时间窗内的分布,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靶向性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肠道与大脑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上皮屏障和肠道神经免疫系统,还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维持脑内稳态。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也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前驱性非运动症状。其病理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可能以朊蛋白样的方式从肠道扩散到大脑,表明肠道参与PD的病理过程。PD患者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PD的进展,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目前,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神经精神疾病包括重度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因尚无定论,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肠道菌群可能是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在原因之一。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方式与大脑连接,因此其被视为大脑与肠道双向通讯系统的重要承担者(脑-肠轴),这也为肠道菌群在神经精神障碍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热点。未来,肠道菌群将联合现有传统治疗手段不断丰富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与患者的机体免疫、遗传、精神因素、肠道微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恼怒、抑郁、悲伤、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导致情志因素影响脑肠轴,使得菌群-肠-脑轴稳态遭到破坏,影响肠道功能。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会导致或加重UC的发生,因此从菌群-肠-脑轴的角度阐述应激导致UC发生与加重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其他脏器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肠-脑轴”、“肠-肺轴”等学说,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得到广泛验证。长航人员容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也经常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现阶段需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长航人员肠道菌群紊乱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探索合理的干预措施。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提高长航人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系统发育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体微生物组尤其是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表观、代谢到功能,涉及各系统的疾病越来越广泛,有关动物实验模型也越来越丰富。肠道菌群在麻醉学领域中的研究正在起步和快速深入阶段,手术患者经历的各种应激都与肠道菌群有密切联系。术前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压力、饮食、睡眠、噪声、空气污染等)都可以通过脑肠轴引起肠道菌群改变;术中麻醉药物、补液、输血及手术本身都可能与肠道菌群产生相互影响;肠道菌群还参与了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及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此外,在术后重症管理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对消化、呼吸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转归也存在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肠道菌群在麻醉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醉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若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则可能引起便秘等疾病。MicroRNA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作为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后调控因子,其具有调节包括胃肠道在内的所有细胞蛋白表达的作用。肠道菌群能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能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肠道菌群与microRNA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预防相关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对慢传输型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是由围术期麻醉和手术等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起病并具有波动性的精神紊乱综合征,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其预防和治疗成为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拟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择期全身麻醉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654例,其中7例手术暂停,11例不同意进行本研究,最终纳入6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右美托咪定+乌司他丁组(D+U组),各159例。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泵入;D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采用微量输注泵在15 min内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预注负荷剂量(0.5 μg/kg),后以0.3 μg?kg-1?h-1的速率持续泵注至术毕;U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采用微量输注泵在15 min内输注2 ku/kg乌司他丁,随后以1 ku?kg-1?h-1的速率泵注至术毕;D+U组按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右美托咪定和乌司他丁至术毕。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3、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患者术后1、3、7 d谵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0、60、90 d采用Z字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D组、U组和D+U组术后1、3、7 d血浆sTREM1、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C组,D+U组术后1、3、7 d血浆sTREM1、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D组和U组(P<0.05)。D组、U组和D+U组术后1、3、7 d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D+U组术后7 d谵妄发生率低于D组和U组(P<0.008 3)。D+U组术后30、60、90 d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C组,D+U组术后60 d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D组和U组(P<0.008 3)。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近期术后谵妄及远期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sTREM1、IL-6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全身心身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与肠道微生态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相契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脑-皮轴"学说,及已有有关中医药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研究,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机制提供了依据。将传统中医证候与客观的微生态学相结合,明确不同中医证型肠道微生态的特征性变化,探究可调节此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物,通过肠道菌群与中医"方"和"证"结合研究以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肠道和肝之间通过肠-肝轴紧密相连,肠道疾病可以影响肝功能,肝疾病也可以诱发肠道菌群和功能的改变。无菌动物是一种身体所有部位都没有任何活的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的出现为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工具。同时,由于无菌动物缺乏正常肠道菌群的特点,它在肠-肝轴的研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将对无菌动物在肠-肝轴中的应用前景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过程,包括神经发生、髓鞘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突触修剪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有关。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迷走神经、免疫及血脑屏障)及相关的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5-羟色胺、γ-氨基丁酸、N-甲基-D-天冬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了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免疫相关的通路(炎症小体通路、IFN-I通路、NF-κB通路)。探讨了肠道菌群在癫痫、胶质瘤等疾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易园骊 《医学综述》2013,19(6):991-994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机体发生脂代谢紊乱时往往会造成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多种菌属数量及分布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会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故明确两者间相互作用机制对临床上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等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就脂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李慎微  王顺 《中医学报》2022,37(2):304-310
针灸通过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分泌大量神经化学物质、调节时钟基因改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症状,而针灸对各种肠道菌群的丰度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针灸疗法及肠道菌群三者密切相关,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但目前临床治疗方案缺...  相似文献   

20.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