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梅克尔憩室(MD)及其并发症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2年12月共13例成人MD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患者行平扫和对比增强MSCT扫描,3例行核素扫描。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本组中男12例、女1例,年龄26~79岁,中位年龄3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和便血(6例)。9例伴有贫血,包括轻度7例和中度2例。主要MSCT表现:(1)部位,均位于中下腹部回肠系膜游离缘,10例位于脐中线右侧,2例位于脐中线,1例位于脐中线左侧;(2)形态,表现为局部呈盲袋状突出,憩室长径(58.08±28.36) mm,短径(20.31±13.15) mm;(3)内容物,含有液体13例、气体7例、粪石1例;(4)血供,由肠系膜上动脉回肠分支的卵黄管动脉供血;(5)并发症包括憩室周围炎13例、出血6例、穿孔2例和憩室反套2例。憩室内异位胰腺1例,MS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憩室壁结节。本组有3例行核素扫描,异位胃黏膜显像阳性2例、阴性1例。结论:成人MD具有特征性MSCT表现及临床特点,根据病灶定位及征象可帮助实现准确诊...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气管憩室92例CT表现。结果憩室大小0.3~3.5cm,平均约1.2cm,其中2.0cm以上19例。憩室形态不规则53例,类圆形17例,椭圆形14例,小泡状8例;憩室囊腔内呈分房样或蜂窝状改变并见嵴状、皱襞样结构或分隔线改变28例,憩室并发感染并见液平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梅克尔憩室内翻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表现。患者男,30岁,因便血伴腹痛1个月就诊。腹部CT示右中下腹部小肠内管条样低密度影,病灶近端肠壁连续性中断,其间见局限性低密度影与腹腔内脂肪相连,呈“脐凹”状改变。手术及病理诊断为梅克尔憩室内翻。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儿童主动脉憩室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本院87例主动脉憩室患儿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CT检查,其中2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87例中Kommerell憩室47例(连接处狭窄26例),导管憩室40例。按主动脉弓及憩室位置分型:①右位主动脉弓伴憩室75例,其中憩室位于气管右侧67例(右弓右降)、左侧8例(右弓左降);②左弓伴憩室9例,其中右侧憩室1例(左弓右降)、左侧憩室8例(左弓左降);③双主动脉弓一侧闭锁伴憩室3例。憩室直径4.8~12.1mm。所有右弓、双弓及左弓右降伴右侧憩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气道受压推移、变窄,同时伴食道受压向前、局部含气消失者32例。左弓左降伴憩室的患者无明显气管受压表现。43例患者合并其它异常,包括心血管异常31例、支气管肺发育异常5例、骨骼异常8例、占位4例、消化道畸形和膈疝各1例。结论:儿童主动脉憩室可有多种表现,与成人患者间有一定差异,CT检查可准确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底憩室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胃底憩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日常CT与MRI检查中发现的6例胃底憩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下方,形态多样,呈不规则含气囊腔4例,软组织肿块2例。结论胃底憩室较少见,憩室的大小、内有无食物、颈的宽窄可有不同表现,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和胃溃疡穿通,CT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壶腹旁憩室综合征(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syndrome,PADS)的CT表现、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或手术证实的22例PADS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并提出本病的CT分型。结果22例患者中,共22个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囊状含气影者13例,含气液平面7例,表现为液性囊状影2例。合并胆管结石11例(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5例,仅表现为肝外胆管轻度扩张4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胆管细胞癌1例。结论CT能清楚显示憩室及其胆胰系统并发症,是诊断PADS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容积高分辨CT(VHRCT)对检出及诊断气管及主支气管憩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88例VHRCT病例均行1.25mm层厚和7.5mm层厚重建,在气管C7水平至两侧主支气管纵隔内段范围内寻找气管及支气管憩室影,记录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开口等。结果 1.25mm组发现憩室影104例,阳性率为26.80%(104/388);共139个憩室,其中气管憩室62个,支气管憩室77个;开口显示率为57.55%(80/139)。7.5mm组发现憩室影67例,阳性率为17.27%(67/388);共86个憩室,其中1~2mm小气囊影明显减少;开口显示率为13.95%(12/86),显著低于1.25mm组(P<0.01)。结论 VHRCT是无创性检出并诊断气管及支气管憩室的最佳方法,尤其对检出1~2mm小憩室及显示憩室开口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胃憩室的临床和CT特征. 结果 10例单发憩室位于贲门附近6例,胃体小弯侧2例,肾上腺区1例,胃窦1例.憩室直径2~10 cm.CT平扫示含气-液平面囊性肿块6例、对比剂填充肿块1例、呈不均匀软组织肿块2例,含气软组织肿块1例.7例增强检查,4例呈典型薄壁肿块,1例肾上腺区不均匀强化肿块,1例先天性胃憩室合并腺癌呈胃底贲门区憩室壁不规则增厚,1例胃憩室合并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呈胃小弯侧憩室口部和内侧壁局限性增厚. 结论 CT能提示胃憩室的诊断,明确诊断有时需要上消化道钡餐或内镜检测.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 5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十二指肠憩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利用仿真内镜技术显示憩室。结果:80个十二指肠憩室多层螺旋CT检查出15个,均大于1.0cm ,小于1.0cm的憩室未检出。憩室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有液平,与胰头交界部边缘锐利。仿真内镜技术(CTVE)可显示憩室口及憩室内壁。结论: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查敏感性较低,尽管三维仿真内镜对诊断憩室有一定作用,多层螺旋CT仍然不适宜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27个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胃十二指肠造影检查确诊.结果:27个憩室中1个憩室小于1.0 cm,其余26个憩室均大于1.0 cm,其中5例大于2.0 cm,1例超过5.0 cm.憩室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圆形或半圆形含气囊袋影,可有液平;服用阳性对比剂者均能见阳性对比剂进入憩室.部分憩室内可见食物残渣影.憩室与胰头交界部边界锐利,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炎者,平扫边缘模糊.结论:上腹部螺旋CT扫描应用广泛,虽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不高,但对巨大憩室及并发症的发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CT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3例,并进行上消化道造影进一步证实。结果:23例中低年资医生漏诊8例,高年资医生均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十二指肠框内圆形、半圆形囊袋状,突出于肠管小弯侧壁外,囊袋内可见气液平面,残留内容物较多时呈网状阴影,增强后囊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强化一致。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上腹部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当疑为本病时,可进一步作上消化道造影或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胃镜和钡餐检查联合证实的11例胃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胃憩室的部位、密度、大小,对其MSCT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胃憩室的发生部位:胃窦小弯侧1例,胃底10例,后者又包括左侧肾上腺区3例,胰腺尾部1例,靠近贲门2例,胃底大弯侧3例,胃底小弯侧1例.胃憩室的密度:囊性密度3例,液气囊1例,内容物密度6例,另1例做了多种对比剂检查,既有高密度混杂对比剂密度,又有液气囊密度.胃憩室的大小:6例在1~2 cm之间,长径大于2cm者3例,短径小于1cm者2例.11例胃憩室的MSCT诊断中,误诊左侧肾上腺肿瘤2例;误诊胰腺占位1例;漏诊和提示诊断各4例.结论 提高有关胃憩室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MSCT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64层螺旋CT扫描发现并经消化道造影或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证实的JDD 34例,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显示其与胆总管下端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34例JDD,共发现乳头上型19例,乳头缘型10例,乳头水平外侧缘型1例,乳头下型4例.34例JDD合并胆总管结石7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1例,胆囊结石7例,急性胆囊炎4例,慢性胆囊炎17例,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慢性胰腺炎2例,合并肝内胆管小结石3例.结论 64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使JDD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更可显示其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可对临床胆系疾病的发病原因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造影评价左心房憩室样结构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态学变化。方法:随机搜集的415例成人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左心房憩室样结构85例,检出率为20.5%(85/415),总计87个憩室(2例有2个憩室)位于左房上壁77例及下壁8例,憩室底部开口0.5~1.1cm,平均0.8cm,深度0.6~1.2cm,平均0.9cm,底部形态呈尖角状或不规则菜花状。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左心房憩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变化,有利于临床进行电生理治疗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SCT检查确诊的20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0个,其中17个憩室壁菲薄,3个憩室壁较厚,憩室大小10~45mm,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圈内侧缘呈囊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内见气-液平面6例,增强扫描所示憩室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强化一致,腔内无强化.20例病例胆管系统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组可以清楚的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毗邻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膀胱憩室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膀胱憩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 7年以来经CT与B超诊断 2 4例膀胱憩室及合并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单发性膀胱憩室 18例 ,多发膀胱憩室 6例 ,膀胱憩室并发前列腺肥大增生 18例 ,前列腺肥大伴钙化13例 ,有 5例合并慢性膀胱炎 ,其中憩室合并结石 2例 ,膀胱憩室内并发癌 2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CT能够较好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大小、部位、形态、开口及合并症。通过CT增强扫描能够及时发现憩室内早期的小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肠Meckel’S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小肠Meckel’S憩室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检查方法对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7例患者术前均做了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3例做了肠道准备并行三维重建者,明确诊断为Meckel’S憩室2例,其中1例表现为回肠壁上的不规则盲管状含气突起,其壁较厚,增强扫描时显著强化,另1例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向下突起的含液指状憩室,其内可见小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憩室壁及憩室内小结节均明显强化。3例未做肠道准备也未行三维重建者及1例未做肠道准备但行三维重建者均未发现憩室。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可全面、直观地显示Meckel’S憩室的位置、形态及其与邻近肠管的关系,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CT扫描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则是其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管憩室的螺旋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气管憩室的MSCT表现.结果 91例气管憩室均位于胸腔入口区气管右旁6~9点区域,CT均表现为形态不一含气囊腔,囊壁外缘光整,内缘光整或不整,囊内可有皱襞样结构或分隔状改变(41/91),与气管关系密切,可见与气管间的交通(27/91),相应气管腔轻度扩大、变形(12/91).结论 胸腔入口区与气管关系密切的含气囊腔为气管憩室的典型CT征象,囊内皱襞样结构与分隔状改变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