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胶病患者血清铜、血浆铜蓝蛋白和尿铜含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32例谷胶病患者、25例克隆病患者、11例Wilson病患者和35例健康者的血清铜、血浆铜蓝蛋白及24h尿铜水平,同时检测血清锌及24h尿锌、AST、ALT、BUN、肌酐、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血沉系数及CRP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谷胶病患者中尿铜增高,血清铜与对照组无差异。大多数谷胶病患者为女性。在所有观察组中,女性血清铜及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比男性高。克隆病组与对照组血浆铜蓝蛋白差异有显著性。谷胶病患者的血清锌及尿锌水平均降低。血浆铜蓝蛋白在谷胶病患者和克隆病患者的水平更高。AST和ALT在谷胶病患者和Wilson病患者中的水平高于克隆病组及对照组;克隆病患者CI心显著高于其他组。淋巴细胞计数在谷胶病患者中增高。谷胶病患者及克隆病患者的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比对照组和Wilson病组低。在Wilson病中,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值低,而24h尿铜水平则高。增加的尿液流失也可能是另一个导致在女性谷胶病患者中铜缺乏的原因。女性谷胶病患者的尿铜增加,并不总是提示Wilso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Wilson氏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测量血清血浆铜蓝蛋白、尿铜排泄、肝铜含量及KF环检查可作为诊断的依据。有些治疗可以增加尿铜的排泄和减少肠道对铜的吸收。现就对Wilson氏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尿铜比正常人高,其兄弟姐妹患该病的几率也非常大。结论:应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和尿铜的分析,并对其兄弟姐妹做尿铜分析以发现早期患者。  相似文献   

4.
氟硒联合作用对大鼠体内铜,锌,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饮用含氟、硒及氟和硒的去离子水溶液达八周的大鼠血清、心、肝、脾、肾组织中的铜、锌、铁含量进行了测定,以观察氟及氟硒联合作用 鼠体内这些微量元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氟化物可引起大鼠血清铜、铁含量增高、心、肝、脾、肾组织中锌、铁含量增高,而使肾组织铜含量降低,氟硒联合作用可使大鼠血清铜明显降低,锌、铁含量明显增高,心、肝、脾、肾组织中铜、锌、铁含量增高。硒对氟致血清铜升高、肾铜  相似文献   

5.
糠尿病大鼠血及肝肾中铬锌铜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糖尿病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及火焰法分别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血清)、肝及肾中的铬、锌、铜的含量进行了3周的观察。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间,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肝铬含量明显升高,肾铬含量明显下降;肝、肾中的锌、铜及血清铜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所观察的3周内,未发现糖尿病大鼠血(血清)、肝、肾中铬、锌、铜含量随病程而变化;而大鼠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其血糖值关系密切,肝中铬、锌、铜含量及肾中锌、铜含量与血糖呈正相关关系,肾铬含量与之呈负相关关系。因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体内微量元素的紊乱。  相似文献   

6.
姜雅静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279-2280
目的利用尿铜的测定旨在对肝豆状核变性症这种遗传病的确诊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并对患者尿酮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尿铜浓度在0~200μg/L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μg/L,标准偏差1.55—3.36%,回收率98.3%~100.5%。一患者24h尿铜含量为931.8μg/L,晨尿尿铜为1068.5μg/L。高出正常人晨尿尿酮(60μg/L)17.8倍。结论通过尿铜含量的数值结合其他实验检测及临床表现,该患者可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相似文献   

7.
何纲 《家庭医学》2005,(19):26-26
肝豆状核变性病又称Wilson病(WD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过量的铜常沉积在肝、基底核、肾、角膜后弹力层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称为肝型WD,其患病率约为1.0~6.8/10万人。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在我国很高,统计资料表明高达51.04%。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本病可累及许多脏器,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机体铜代谢障碍造成体内铜蓄积,引起组织器官毒性损害的一种遗传代谢异常病,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即K—F环)为临床特征。系统化整体护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它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决策性与科学性。我院1995~2004年收治WD9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子垃圾拆解集散地居民血尿铅、镉、铜的暴露水平和淋巴细胞双微核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某电子垃圾拆解集散地居民58人为暴露组(男性44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为33.0岁;距离集散地50km,且无明显工业污染的农业区人群80人为对照组(男性41名,女性39名),平均年龄为43.7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铅、血镉和尿铅、尿镉、尿铜含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铜含量;胞质阻滞双微核实验测定淋巴细胞双微核率。[结果]暴露组居民血铅和尿铜中位数分别为0.52μmol/L和51.97μmol/mmol肌酐,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人群双微核率中位数(4‰)是对照组(1‰)的4倍,年龄是血镉增高的危险因素(OR=1.1,P〈0.01);电子垃圾拆解职业暴露史是影响血铅水平及双微核率的危险因素(OR=2.9,P〈0.05;OR=6.7,P〈0.01)。[结论]电子垃圾拆解地居民血铅、尿铜水平及淋巴细胞双微核率均高于对照区居民。  相似文献   

10.
对46例煤工尘肺患者血清铜、锌及血、尿硒含量进行了测定。煤工尘肺患者的血清铜含量增高,血清锌含量及锌/铜比值减低。Ⅲ期患者血硒含量有明显降低,尿硒排出增高。煤工尘肺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适当补充锌和硒有助于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增强抵抗力,延缓肺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补铬(Ⅲ)对糖尿病大鼠体内铬、锌、铜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峰  陈清 《营养学报》1997,19(2):191-195
分别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和原子吸收火焰法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经灌胃给予富铬酵母后体内血(或血清)、肝、肾中铬、锌、铜的含量进行了三周的观察。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间,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肝铬含量升高、肾铬含量下降;肝、肾中的锌、铜、血清铜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糖尿病大鼠灌以富铬酵母30μgCr3+/kgbw(以总铬计),虽未使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情况有所改善,但可使糖尿病大鼠升高了的肝铬及血铜下降而趋于正常,且其大鼠的生长情况也好于糖尿病对照组。因而,对糖尿病大鼠补充一定剂量的铬(Ⅲ)可能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胆道排泄减少,致使体内铜蓝蛋白缺乏,不能携带血中铜,使铜不能正常排泄,铜离子只能与白蛋白等疏松结合,并弥散沉积到全身各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脑组织及角膜内,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早期确诊、用药物控制及加强护理与愈后密切相关.现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我科诊治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37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铜 锌 铁 镁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 45例正常人、1 2例慢粒白血病慢性期 ( CML- CR)、1 0例慢粒白血病急变期 ( CML- AP)、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和 2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M2 型 ( ANLL- M2 )患者外周血铜、锌、铁、镁含量及铜 /锌比值 ,结果表明所检病例外周血铜含量及铜 /锌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 ,锌、铁及镁含量则均降低 ,提示外周血铜、锌、铁、镁含量及铜 /锌比值可能成为临床诊治各类白血病的有用参数。  相似文献   

14.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铜锌铁钙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地研究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检测血清中铜锌铁钙镁的含量,以建立准确、快速、简便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将血清充分消化后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铜锌铁钙镁。(结果)加标回收率及标准中血清检测均得到预想结果,通过标准曲线回归议程运算五种元素,r值均在0.9970以上,(结论)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简便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氏病(WD),是一种较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已定位于D1 3q 14.2-3。应用两个与WD基因紧密连锁的侧翼标记对9个WD家系进行单倍体检测,证实该单倍体可用于该病的症状前诊断和杂合子检出。  相似文献   

16.
微量元素铜和锌在实验性肝癌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探讨微量元素铜和锌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中的变化及意义。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观察血清中微量元素铜和锌的含量 :用分析电镜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组织中微量元素铜和锌进行了原位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中血清铜水平升高 ,血清锌水平降低及血清铜 /锌比值 ( 1 .53)显著高于对照组 ( 0 .78) ( P<0 .0 5) ,实验组肝癌组织中微量元素铜和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 ( P<0 .0 5)。结论 :微量元素铜和锌的变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清铜 /锌比值升高可作为肝癌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通常测定血清铜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其灵敏度满足不了极低浓度血清铜的检测要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的痕量铜灵敏度较高。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日立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热解涂层石墨管(购自北京日立维修站);铜标准溶液(1·00 g/L,购自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分析波长为324·8 nm,光谱通带为1·3 nm,空心阴极灯电流为7·5 mA,纯氩作保护气体。干燥温度为50~100℃,20 s;灰化温度为100~200℃,20 s,500~600℃,20 s;原子化温度为2 700~2 700℃,10 s;清除温度为2 800~2 800℃,3 s,进样容积10μl。1·2试验方法1·2·1标…  相似文献   

18.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铜与血清铁含量的关系,决定治疗缺铁性贫血时,对铜元素偏低者,应适当给与铜元素的治疗。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铁、血清铜;氰化高铁法检测血红蛋白。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铜含量降低,在补铁的同时,增加铜元素的补充,对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更佳。结论:血清铜在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及对铁的吸收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微量元素铜,锌,锰与食管癌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细胞正常、轻度增生、重度增生人群及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铜、锌及锰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食管上皮细胞病变的进展,血铜明显升高、血锌逐渐下降,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血清锰含量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变化。结果提示食管癌患者的高血铜可能系肿瘤发生后的继发性改变,而低血锌则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微量元素的肝豆状核变性的食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微量元素铜代谢障碍疾病 ,我国已发现在 5 0 0 0病例左右 ,并不算罕见 [1,2 ] ,在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肌营养不良 ,它主要是铜在体内储集 ,沉积在脑肝及全身器官组织。铜离子基本上由肝细胞内溶酶体携带通过胆汁排泄 ,而高铜饮食必将加重肝脏负担并损害肝功能 ,因而排铜与减少铜的入口是眼下的关键 ,与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意义一样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 ,WD)也十分强调药物治疗与饮食治疗相结合 ,如高锌、低铜与富含巯基饮食[3 ,4 ] 。现就基于食物治疗的 WD治疗作介绍 ,供参考。1 饮用水WD人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