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特征的可行性,并比较QTVI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两种技术的特点。方法应用QTVI和ST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于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观评价3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2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QTVI技术以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侧壁间隔位移差(SD1-s)的差值来计算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STI技术以左室心尖部旋转值减去基底部旋转值来定义左室扭转峰值(Ptw)。结果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8.43±2.27vs12.33±3.29)及扭转峰值Ptw(6.56±2.19vs14.44±1.55)均显著减低。TMI与Ptw显著正相关。结论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MI及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高帧频的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及左心扭转。 方法获取31例DCM患者与29例正常人的标准心尖位左心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短轴左心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各个室壁运动的收缩期最大应变,并测量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心室的旋转角度。比较DCM组及正常组的收缩期最大应变和旋转角度。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心尖位室壁的最大纵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的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也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且总体的旋转角度与患者的心功能成正相关(r=0.59,P=0.004)。 结论DCM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显著受损,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以科学、准确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对DCM患者心功能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扩张型心肌病(DCM组)患者30例,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取心尖全容积成像,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LVEF);RT3D-STI测量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轴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析其与左室收缩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DCM组LVEDV、LVESV及血浆BNP均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均P0.05)。2DCM组LVEF、GLS、GCS、GRS、GAS与血浆BNP水平均呈负相关,其中GAS与血浆BNP水平相关性最高,LVEF次之(r分别为-0.829、-0.705,P0.05)。3DCM组GLS、GCS、GRS、GAS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GLS、GCS、GRS及GAS与LVEF均具有较好相关性,其中GAS与LVEF相关性最高。4DCM组左室中间段GLS、GCS、GRS、GAS均高于基底段及心尖段(P0.05)。结论 RT3D-STI能够无创、简便、准确地评价DCM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长轴各节段心肌二维应变的变化.方法 对16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DCM患者,获取心尖左室长轴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图像,得到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及各节段时间-应变曲线,记录纵向、横向应变的收缩期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获取左室相同切面超声心动图图像及参数.结果 DCM组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各节段纵向应变峰值、多数节段(16/18)横向应变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多数节段(14/18)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提前(P<0.05);除前壁心尖段和中间段外,DCM组横向应变达峰时间延后,但仅后壁基底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左室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P<0.05).结论 DCM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横向应变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提示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损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strain,2DS)技术在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短轴观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部图像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高帧频图像,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测量纵向心肌收缩速度达峰值时间,同时应用2DS软件分别测量短轴及长轴上各节段径向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定义前间隔、后壁对应节段达峰时间差值为左心室同步化指数(△T),以比较TVI与2DS在评价左室心肌运动同步性的应用价值.结果 2DS长轴基底段及2DS短轴基底段与TVI比较,△T值明显增大(P<0.01);2DS短轴中间段与TVI比较,△T明显增大(P<0.01).2DS短轴各节段△T与2DS长轴对应节段△T比较明显增大,且在基底段及中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S长轴各节段不同步例数及检出率均高于2DS短轴及TVI,且基底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DS短轴各节段不同步例数及检出率与T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对左室运动不同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VI法和超声斑点追踪左室短轴径向应变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定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房功能.方法 选择ICM患者22例、DCM患者26例和健康对照者32例,采用双平面法测量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前容积(LAVp),并计算左房总的排空容积(LATV)、膨胀指数(AEI)、主动排空容积(LAEV)、主动射血分数(LAEF).运用2D-STI测量左房房间隔、侧壁、前壁、下壁的收缩期应变(Ss)、应变率(SRs),舒张晚期应变(Sa)、应变率(SRa).计算出所有房壁的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并分析左房功能指标与应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三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心率、E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M组和DCM组A峰、E峰减速时间(DT)、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减小,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A则增大(P<0.05),ICM组和DC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ICM组和DCM组LAVmax显著增大,而AEI、LAEF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CM组相比,DCM组AEI、LAEF更低(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ICM组和DCM组Ss、SRs、Sa和SRa均降低(P<0.05),且DCM组降低更显著(P<0.05).④AEI与SRs呈较好的正相关(r=0.765,P<0.01);LAEF与SRa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830,P<O.01).结论 ICM和DCM患者收缩期左房储血功能和舒张晚期主动射血功能均降低,且DCM患者较ICM患者降低更明显.2D-STI技术能较好地评价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扭转(left ventricular twist,LVtw)重构特征的应用价值。 方法25例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与30例正常成人经胸采集标准动态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的胸骨旁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在Echo PAC超声工作站上获取各层面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室的旋转角度和旋转率度曲线。LVtw(率)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与基底部2个层面旋转角度(速度)的差值。为消除不同个体间心率差异,对时间参数进行标化。 结果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的左室旋转和解旋曲线的走行趋势基本一致。扭转曲线图:收缩期左室呈短暂的逆时针扭转后,心底水平迅速呈顺时针旋转,同时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旋转,2个水平的旋转角度均于收缩期末达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均在(97&#177;10)%(收缩末期)达到峰值。至舒张期,心室则表现为快速反向的解旋运动;与正常组相比,原发性3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峰值扭转度明显增大(P〈0.001),左室峰值扭转速度及达左室峰值扭转速度时间测值则无明显差异(P〉0.05);左室舒张期解旋率显著减小(P〈0.001),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P〈0.05),解旋峰值速度增大(P〈0.05)。 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全程量化左室扭转重构,并从机械力学角度对左室心肌功能进行合理解释,为临床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鉴别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41例IDCM患者(IDCM组)和43例NIDCM患者(NIDCM组),另选2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相似文献   

10.
二维斑点追踪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前壁面积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前壁额断面心肌的面积应变。方法 收集2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STI技术在左心室前壁心肌额断面采集25个ROI的面积应变,获得收缩期应变(ε)、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各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ε、SRS及SRE均低于对照组,而SRA高于对照组(P均<0.01);ε、SRS、SRE、SRA与左心室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STI技术能够用于观察左心室前壁额断面心肌的面积应变,检出HCM患者的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正常成年人左房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健康成年志愿者60例采集全容积左室心尖四腔和两腔观图像并存储,运用3D-STI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软件自动将左房心肌分为16节段,分别为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后侧壁、前侧壁的基底段及中间段,以及前壁、间隔、侧壁、下壁的房顶段.比较左心房16个心肌节段之间纵向峰值应变(PALS)、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LS)、圆周峰值应变(PACS)、圆周应变达峰时间(TPCS)、面积峰值应变(PAAS)、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PAS)的差异.结果 ①基底段各壁PALS较房顶段各壁高,基底段前侧壁及后侧壁PALS较中间段高,中间段后间隔、下壁及后侧壁PALS高于房顶段间隔、下壁及侧壁;房顶段各壁的PACS及PAAS高于中间段及基底段各壁,后间隔基底段PACS低于中间段,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同一水平的各房壁间PALS、PACS、P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间隔TPLS、TPCS、TPAS小于侧壁,前壁TPLS、下壁TPCS及TPAS小于侧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TI可反映正常人左房心肌应变规律,为评估不同病理状态下左房功能改变的位置和程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声斑点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长轴心肌节段应变与位移   总被引:10,自引:13,他引:10  
目的 评价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左心室壁长轴方向心肌节段应变、位移和内径改变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获取心脏起搏组(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3例)、对照组(14例)标准心尖四腔观;分别测量计算室间隔、侧壁的心尖和基底四个节段长轴峰值应变和位移以及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差值;比较各组问测值差异并分别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心脏起搏组室间隔基底段峰值应变大于心尖段(P〈0.05);对照组侧壁基底段峰值位移及相对心尖段峰值位移大于右束支阻滞组和起搏器组(P〈0.05);右束支阻滞组侧壁应变差与相对位移显著相关(r=-0.607,P=0.037)。结论 起搏导致的拳川隔基底段应变异常增高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导致的心尖和基底节段峰值位移及相对位移降低将会减低左心室射I衄能力。未能在多数节段建立长轴应变、位移和内径的相关关系,表明心尖与基底相对扭转对心室收缩功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的能力,并对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和角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3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心肌运动分析,测量左室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并通过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心肌总应变矢量的大小及角度.结果 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在左室整体及各短轴水平均小于二维应变,而径向应变则相反.三维斑点追踪测得的心肌应变在左室不同水平间存在差异,左室中部水平的纵向、圆周向及径向应变均大于基底部及心尖部水平,而二维应变在不同水平间的差异未显示出明显规律.通过测量的纵向及圆周向应变计算得到心肌总应变矢量大小和角度,应用三维应变计算出的心肌总应变矢量绝对值在左室中部水平最大,而总应变矢量角度在不同水平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可通过测量心肌应变对左室局部功能进行准确评价且重复性良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方法 35例正常人取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短轴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6.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系统自动将左室短轴分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室间隔6段,共计18个节段,将左室壁等分为心内膜下感兴趣区及心外膜下感兴趣区,应用STI技术分析感兴趣区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心内膜层心肌各室壁节段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尤以前间隔和后壁节段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不受声束角度的限制,可用于评价左室局部心肌的周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S显著降低,LVR组左房mSRS、mSRE亦显著降低;②SRI技术:与对照组比较,LVR组左房mSRS、mSRE均显著降低;③STI与SRI技术获得的mSRS、mSRE、mSRA均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STI和SRI技术均可以准确评价左房功能,并且STI技术可以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发生前检测出左房壁形变能力降低,其敏感性高于S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采集正常人20例和扩张型心肌病21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其不同心肌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最大应变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收缩期应变率、舒张早期应变率及舒张晚期应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应变率成像可快速、无创地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节段收缩及舒张功能,为临床评价心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常儿童左心室斑点追踪成像纵向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正常儿童(0~18岁)左心室壁纵向应变特征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130例正常儿童按年龄分为五组:幼儿组(A组,0~3岁),学龄前组(B组,3~5岁),学龄期组(C组,6~9岁),青春前期组(D组,10~12岁),青春期组(E组,13~18岁).获取左室心尖长轴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得到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测值.结果 ①各组内比较:心尖段SL测值大于中间段及基底段,其中A组心尖段与基底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后壁、侧壁、下壁、室间隔心尖段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后间隔心尖段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间比较:五组SL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五组SL测值除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及后间隔心尖段以外,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除前壁、B组除后壁心尖段、前间隔心尖段以外,余室壁对应节段SI,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尖二腔观观察者内变异系数为2.0%.观察者间变异系数为2.5%;心尖三腔观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9%、2.3%;心尖四腔观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1%、2.8%.结论 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各对应节段长轴收缩期纵向应变分布不一,随年龄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