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性味苦寒,沉降,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力猛善行,自古就有"将军"之称.临床取其泻下攻积治疗大便秘结,已广为人知.大黄不仅具有泻下作用,还能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使用具有更广的临床作用,正如将军善于调配士兵,实施各种战术作战,大黄亦如此.在<伤寒论>中大黄出现在15首方中,分别与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补虚、解表、行气及利湿退黄药配伍应用.笔者对大黄配伍规律探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大黄应用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黄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起攻下积滞、清热利湿、去瘀活血、泄热消痞等功。煎服法亦独具一格,至今仍对临床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伤寒论》12首含大黄方剂对8种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固体连续稀释法测定,并得出各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在12首含大黄方剂中,有7首对所试8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作用最强;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陷胸汤、抵挡丸次之。结论:该体外抑菌试验的结果可作为临床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选方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仲景治痞十法,即清泻热邪,散结消痞;扶阳固表,泻热消痞;清上温下,补虚消痞;温阳化气,利水消痞;和胃降逆,化痰消痞;涌吐痰实,宽胸消痞;攻逐水饮,开郁消痞;温中解表,降逆消痞;和解少阳,开郁消痞;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相似文献   

6.
在《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中,配伍大黄者计有22方之多,其中与《伤寒论》重复者,只有大、小承气汤等7方,且应用还有新意。归纳其论述,大约有以下六点。一、清热泄火以降逆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病,多表  相似文献   

7.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9.
仲景对黄疸的论述颇为详尽,且深藏奥蕴。《伤寒论》涉及发黄条文竟18条之多。退黄诸法,变幻多端。仲景论述“伤寒发黄”的条文和方剂,对探讨其理、法、方、药的规律和后世医家发挥,颇有裨益。笔者试述如下:1 湿热发黄 仲景所论之伤寒发黄与金匮之疸病,均以湿热发黄为重点,”无湿不成疸”。朱丹溪认为“疸不必分五,皆有湿热”。近代医家冉雪峰也认为“湿热交蒸,其黄乃成”。可见湿热与黄疸有密切关系。急性肝炎自不待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黄疸者亦与湿热有关。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肝病的始终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附子运用甚广,配伍严谨灵活,药量变化不拘,丝丝入扣。究其附子的运用,对学习《伤寒论》大有裨益。全书运用附子达40余处,涉及方剂20余首。其主要运用方法,有如下几点。一、附子伍桂枝,温经通阳除湿“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条)伤寒八九日,卫阳不固,风寒湿相搏,乘虚客入,留着肌腠,气血运行受阻,故身体虚烦而疼;湿为阴邪而重浊,湿淫所胜,经脉郁滞,则难以转侧。治以桂枝附子  相似文献   

11.
生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荡涤宿食、推陈致新,故以其攻积导滞、泻火解毒之效常用于治疗热积便秘、热毒壅盛之证。大黄药用酒蒸后,可借酒之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由沉降之药变为升浮之药,而性变微寒,泻下之力变弱,清热化湿之力增强,故多用于治疗温邪化热、湿热内阻等证。酒炒大黄味苦、性微寒,并借酒之大热大辛之性使大黄微辛,可增强善走血分、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多用于治  相似文献   

12.
李明  丁艳亭  陶晓华 《中医杂志》2023,(16):1627-1631
通过梳理相关古籍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宋本《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与抵当汤中大黄“酒洗”的沿革与机理进行探析。认为三承气汤与抵当汤中的大黄在唐代以前均以生品直接使用,在宋本《伤寒论》中开始“酒洗”入方应用。传统观点主张大黄“酒洗”可升提药性、引药入血、缓解苦寒败胃的弊端;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不溶于酒,而抑制泻下的鞣质可溶于酒,“酒洗”后大黄的泻下作用增强。《伤寒论》中三承气汤与抵当汤所主治的病症急、病情重,其中大黄“酒洗”的目的当在于速下热结。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一书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条文论及疾病的顺逆,虽然其中的“自愈”、“必死”、“不治”等应灵活看待,但根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认识,及时把握顺和逆的外部征象,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测其本质,对疾病之预后判断乃至诊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太阳病风寒客表,当汗而出之,但由于病人体质有异、感邪轻重不一,有不药便“自汗出”而愈者,有用药后或先“烦热”或先“振栗”,继则汗出而解者。如果阳气郁闭太甚,正邪激争,外邪不得汗解也可内迫血分,或“自衄”而愈,或先“发烦目瞑“然后鼻衄而愈。 2、阳明病热扰胸膈征服用栀子豉汤之类的方药后,可见得呕吐而病愈,此所谓因势利导,此呕吐是机体驱邪外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泻)下法提出了理论原则。《伤寒论》以阐发运用,疗效卓著。然其论误下亦有82条,约占《伤寒论》全部条文的21%,故当探求,依六经辨证原则,将误下病因、病机、证治作一略论。〔太阳误下〕太阳主表,当汗禁下。若“下之”(宋本原文第49条,简称49,下同。69、77、28、140)、“更下”(23)、“复下之”(45、137、151、153)、“反下之”(131、139、158)、“医下之”(34、91、158)、“医以丸药大下之”(80)等,则“为逆”(102)。可致下列七种情况: 1.痞证:表邪未解,误下入里,邪热阻隔气分,心下痞满闭塞,“按之自濡”(151),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痞;“恶寒”、“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千余年来,之所以为中医界奉为医家经典,其精华所在首推“辨证论治”四字。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后世垂方立法,创建津梁,亲树汤液与针灸治病之典范。针药虽殊,然医理则一,运用若妙,则相得益彰,常可立起沉疴。惜当今尚存重药轻针之世俗偏见,令人感叹不已。余属后学,才识非薄,愧感有负仲景苦心,曾求索针药合治之法,日积月累,略获心得,试举一例,求教师长,以谋再探。  相似文献   

16.
炮制中药的使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对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伤寒论》收载方剂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伤寒论》收载了酒洗、去皮、生用及麻沸汤渍之4种大黄的炮制方法.药物的炮制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酒洗多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共载方112首,其中应用大枣者40首,占总数的35.8%,其使用频率仅在甘草、桂枝之后位居第三,可见先师仲景十分重视大枣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曰:大枣为上品,有“五主腹邪,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之功。纵观《伤寒论》方中大枣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调和营卫、滋阴养血、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之祖”。纵观全篇,113方中运用大黄者达15方之多,其立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现就《伤寒论》中大黄的配伍规律浅析如下。一、配芒硝、枳朴,泻热通便、行气荡积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枳实辛、微寒,理气消痞。四药适当配伍,分别组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乃方书之祖,其方中运用甘草与其他药物相比,频率最高而居首位,占全书112方的63%。但其用甘草绝不是滥用,具有很强的辨证论治特色,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笔者从甘草的性味、功用、配对及相关的病因、病机,探讨《伤寒论》方用甘草的规律,以启迪读者。一、甘草的功用及其在《伤寒论》中位置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通经暖胃除红肿,下气通关又壮筋。此乃对甘草性、味、功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