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附子一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甘,性大热,燥烈有毒,人心。肾、脾经。《本草正义》说:“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是,因其有毒,使目前有些中医师运用附子时,或小量用之,或短时用之,有的则干脆避之不用,直把“夺命之灵丹”置于无用之地,殊可惜矣!笔者自幼习医,临证近四十年,常用附子治难病、愈重症。为彰显附子之功,有益于病患者,有助于中医后学者,特结合病例,试谈一下附子临证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王章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525-525
附子性纯阳刚烈,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药,但若用之不当,也可危及生命。故有人认为其是“最有用又最难用”的药物。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医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章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56-1357
附子的应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纯阳刚烈,作用迅猛,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为药中之"良将",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但若应用小当,其严重的毒副作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故古人感慨其为"最有用又最难用"的药物.作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附子治疗各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归纳为十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附子为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的纯阳之品,临床应用范围很广 ; 其不但能去表里沉寒,还能制伏虚火、引火归原.正如《得配本草》记载 : 附子“通行十二经络”,“能引补气药,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驱除在里之冷湿” [1].然其临床运用多受季节制约及对其毒性有所顾虑,往往不敢贸然用之.笔者临床十余年,不拘季节,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加之正确煎煮,多有效验,试举数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火神派是指以郑寿全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常常被冠以“某火神”、“某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药之一,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本草备要》载:“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  相似文献   

6.
往昔市医有云:“附子不能与防风合用”,理由是:“防风解附子性,二者合用,使附子性能改变,所以就无效了。”笔者数十年来,经临床观察实验,证明并非如此。按附子纯阳、性辛温,大热,有大毒,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气,通行十二经,彻内彻外,浮中沉无所不至,能引发散药开腠理、  相似文献   

7.
覃琇瑶 《山西中医》2007,23(2):54-55
附子为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的纯阳之品,临床应用广泛,正如《得配本草》所言:“附子通行十二经络”。历代医家均精研其不同配伍,或抑其毒性,或增其效用,或引药归经。自医圣张仲景开附子治痹证配伍之先河以来,后来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临床应用效果颇佳。现就近年来有关附子配伍治疗痹证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郝翠梅 《世界中医药》2011,6(6):517-517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温通十二经脉,尤以心、肾、脾经为主,乃中医温阳之第一药。《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笔者对张仲景、张景岳等医家运用附子颇为欣赏,  相似文献   

9.
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理论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科体质理论中,历来存在着“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两种主要观点。“纯阳之体”的理论起于道家阴阳学说,如吴鞠通言:“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破身耳,非盛阳之谓”。纯阳之体理论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囱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大体言之,“纯阳之体”的理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意义:一则侧重于机体抗病功能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则象征初生,发育尚  相似文献   

10.
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其味辛,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助火补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因附子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作用峻猛,且临床医生多缺乏其配伍及中毒防治知识,故多不敢用或用而不敢重用,致贻误病情.笔者总结了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附子素以大热纯阳、补下焦阳虚、逐沉寒痼冷、回阳救逆著称,用之得当,每能立起沉疴。但今人使用附子多于阳虚及寒湿等证中用之。贺鼎言老师则善在阴阳两虚等复杂病证中  相似文献   

12.
附子论选     
正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  相似文献   

13.
<正> 附子,大热纯阳,辛甘有毒,具回阳补火,暖水燥土,温中除寒之功。综观《伤寒论》112方中应用附子的汤方有23方,其运用之广泛,配伍之严谨,是仲师长期精心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探讨其配伍运用规律,对今天研究经典著作,并用之临床,颇有现实意义。一、配干姜急救回阳破阴救逆附子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血脉,下补命火以收散阳,伍干姜则相得益彰,论中诸四逆汤均以附姜为主而奏助心阳、温脾土、补命火、破阴散寒、回阳通脉、救逆固脱之功。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亡阳虚脱,虚阳外越或阴阳格拒之证。亦可用治阳虚阴盛之血证、吐泻、产后汗多致痉、脏结、阴黄、麻毒内陷、阴疽等证。  相似文献   

14.
<正>据国内文献统计,我国的癌症疼痛的平均发生率约为62%[1]。常规止痛药不仅可能引起便秘胃溃疡以及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还可能抑制患者免疫功能,导致肿瘤进展[2]。中药附子具有温阳止痛之功,张寿颐谓其"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固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本草正义·附子》),现代临床将其作为缓解癌性疼痛的常用中药。笔者总结了附子的  相似文献   

15.
市医有云:附子不能与防风合用。理由是:防风解附子性。数十年来我对此说法作了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并非如此。按附子辛温,大热,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果有真寒,用之立除。又能引补气药行于十二经,以回将散之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热药达下焦,以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多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热多寒少”、“体禀纯阳,忌用温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剂。笔者认为此说不够全面,忽略了整个机体的统一性。在阴、阳所伤的病例中,往往是阳伤(寒证)重于阴伤(热证),此与小儿生理特点“稚阳”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消长、转化、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变化多端,片面强调“纯阳之体”、“忌用温药”是不对的,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症认真分析,合理用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热证固然较多,…  相似文献   

17.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性烈力雄,而小儿生理特点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故世人多不主张小儿用附子。本人曾师从张家口市名老中医,人称“小儿王”的王玉玺教授习医,曾观其以附子治愈小儿遗尿症数例。在自己的从医生涯中,也屡屡用之,屡获奇效,遂有心得。认为如能很好地掌握其应用指征,附子不但可用于小儿,而且堪称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一味良药。附子辛热,临床辨证须准,寒证方可用之。用于小儿遗尿症,须辨清证属下元虚寒者,可放胆投之。本人曾治此型患儿24例,痊愈22例,好转2例,疗效甚佳。现将其法公之于杏林同道。用法:干姜10g,炮附子6g,补骨脂10g,共为…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大剂量附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在1966年2月,曾作了有关桂附壮阳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体会的报导,曾强调以附子为主。但目前减去温肾壮阳之药,大幅度增加附子之用量,获得了较前更为满意之疗效,打破历代医家不敢用如此大量附子之习惯。温习古代中医本草对附子之论述,俱云:“性大热,有大毒,通行褚经,除六腑之沉寒,定三阳之厥逆”。“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若善用之,奏功甚捷,不善用之,为害非轻,祸不旋踵。”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云:“最有用而最难  相似文献   

19.
小议干姜附子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干姜附子名方者市多见者于三书,《伤寒论》、《千金方》及《伤寒全生集》,然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以知名度而言,当首推仲景之干姜附子汤方,其方以干姜附子为名,以干姜附子为方,以干姜附子为用,方中姜附大辛大热、温阳散寒,全方无阴药相佐,纯阳无阴,药性峻猛迅急,与附子汤、四逆汤之辈同类而不同功,文章参考诸家著述,对比类方,力求理清其汤证之病机、方义,希望对是方之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附子大热纯阳,逐沉寒痼冷,补下焦阳虚,救三阴厥逆,有立挽危亡之效。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33首,本文试对其应用附子的经验进行探讨,漏误之处,祈同道斧正。1 扶阳固表附子配伍桂枝汤,主治太阳表证,汗不如法,玄府洞开,阳气随津外亡而恶风,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如《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一味扶阳固表,以阳复津回,诸症自愈。正如陆渊雷氏云:“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