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性脑血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 言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已被临床实践所肯定,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溶栓。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利用选择性脑血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均为本院急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52岁至65岁。合并高血压13例和(或)冠心病8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造影显示无明显血管狭窄或闭塞9例,有明显闭塞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例,右头臂干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合并左颈内动脉不完全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4例、远段闭塞6例。头颅CT…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溶栓的时间窗、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报道15例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DSA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5例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溶栓后13例再通,3例出现脑出血,1例再栓塞,1例死亡。入院时NIHSS评分14.47±3.68,出院时NIHSS评分3.07±2.20。结论颅内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后循环脑梗死时间窗可适当延长且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我科2004-10~2006-11开展的急诊介入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无脑出血及与神经系统缺损相对应的梗死灶。男22例,女8例,年龄32~75(46.52±16.22)岁。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7  相似文献   

4.
我科2003-01~2006-06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5~72(平均56)岁,其中发病6 h以内入院39例,6~12 h内入院11例。本组均为首次发病,头颅CT排除脑出血,无明显意识障碍,无出血倾向。入选标准:符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天普洛欣(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中心纳入的标准:(1)临床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头颅CT排除脑出血;(2)发病在6 h以内;(3)年龄在80岁以下,排除T IA;(4)收缩压在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5)无出血性疾病;未用过抗凝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闭塞1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犦(europeanstrokescale,ESS):53.6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91.65±15.36。6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75%~99%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14%。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林贵轩 《临床医学》2000,20(4):53-53
急性脑梗塞治疗上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但是早期溶栓使血管再通是终止脑缺血软化、降低致残率的理想方法。我们采用尿激酶经颈内动脉直接注射给药治疗急性脑梗塞,收到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动脉溶栓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57.5岁。静脉溶栓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58.5岁;常规治疗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47~78岁,平均59.5岁。所有病人均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发病12小时以内,夫溶栓禁忌症,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脑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塞59例血液稀释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或CT检查诊断,采用血液稀释治疗取得较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股资料1.性别和年龄: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42~80岁,平均59岁。2.病情分型重型:肌力0-I’(大关节均为0肌力)重度意识障碍共14例;中型:肌力I0-Ⅲ0,意识清或嗜睡共32例;轻型:肌力IV0,意识清共13例。3.诊断标准及治疗前检查结果:采用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行脑血管造影及CT检查61例次。脑血管造影41例中,脑动脉主干闭塞者30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2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6例…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2000-06~2004-06就诊的出血性脑梗死(HI)3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为40~45岁2例,46~50岁3例,51~55岁5例,56~60岁8例,61~65岁13例,66~70岁3例,71以上2例,平均年龄(60.4±9.8)岁。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10例,发病前心房纤颤16例,溶栓治疗6例,抗凝治疗4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呕吐13例、意识障碍15例、偏瘫30例、失语8例、抽搐6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2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扫描诊断。1.2影像学资料梗死部位位于大脑皮质24例,基底节区9例,小脑2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1例。梗死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再通动脉出现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发病3~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发生再闭塞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30例.动脉溶栓后起初血管再通率为78.6%.再闭塞率为20.5%.稳定再通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 0~2)明显高于发生再闭塞者(80%与33.3%)(P=0.012).对两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P=0.018)和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P=0.035)可能是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6分或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再闭塞,再闭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我们2000—08/2008—07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2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8~61(平均48)岁。起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2~12h,6h内24例,超过6h4例。  相似文献   

11.
MRI阴性脑梗塞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RI分辨率高 ,能早于 CT显示缺血性脑损害 ,目前已经广泛用于脑梗塞诊断。尽管 MRI扫描比 CT敏感 ,但仍有假阴性表现 ,现报告 11例 MRI扫描阴性的脑梗塞。1 临床资料本组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46岁~ 6 9岁 ,既往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心脏病 1例 ,高血压合并心脏病 5例 ,单纯高血压 4例 ,1例 46岁女性有风湿病史。按动脉供血范围定位 ,颈内动脉系统 8例 ,椎—基动脉系统 1例 ,小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 2例。颈内动脉系统中表现为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大脑中动脉 (MCA)主干闭塞 1例 ;MCA皮层支 3例 ,表现为面瘫及上肢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实时经颅超声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至201 2年6月收治的60例怀疑脑动脉闭塞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6岁,平均(59±13)岁.受检者均在1周内分别进行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和DSA检查.观察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后两侧脑动脉的显示情况以及脑动脉有无闭塞,并将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经颅超声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闭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临床怀疑脑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了双侧的经颅超声血管造影,所有患者的脑动脉和大脑动脉环均能显示.观察部位包括每位患者双侧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发现脑动脉闭塞2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2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6例.DSA检查发现脑动脉闭塞2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2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结论 经颅超声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闭塞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09/2008—09我们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2~73(平均65.5)岁。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发病时间在6h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评分8分以上。入选病例均经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无出血倾向及溶栓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邵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3):8166-8167
脑干梗死是由于基底动脉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1]。脑干位于后颅凹内,解剖结构十分复杂,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造成误诊。而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最终痊愈的重要前题。2003-01/2009-01我科收治误诊患者18例,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50~76(62.5±6.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6例,  相似文献   

15.
刘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504-45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6~12 h 2例,经微导管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血管完全再通,6~12 h 2例,1例部分再通,1例无效。再通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时间窗密切相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5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中左颈内动脉系统TIA 2例,右颈内动脉系统TIA 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右颈内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2例,左颈内动脉闭塞2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扩容、升压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即可表现为前循环TIA,也可表现为后循环TIA,病因是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确诊本病需靠脑动脉造影,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扩容、升压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血管造影与CT脑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常规CT扫描排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并对比患者梗死区及健侧镜像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等。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本组64例患者中,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有29例,存在左侧颈动脉闭塞的有6例,存在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20例,存在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9例。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采用CT脑灌注成像进行检查,能对患者缺血部位、缺血程度等进行清晰显示。而实施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血管范围。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联合检测,能提升临床诊断效果,为急性脑梗死的对症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周劲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00-3001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2008-05-2010-07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动脉造影证实,溶栓后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3例,未通13例;溶栓24 h后NIHSS评分(4.0±0.5).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14.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44例,总有效率91.7%;症状无改善4例;溶栓术后出血死亡1例;1例溶栓后闭塞动脉未通,出院时达中度残疾.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发病6 h以内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4例,右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3例,治疗前头部CT检查均除外脑出血,将微导管导丝系统送人血栓部位,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或将微导丝轻柔地穿过血栓,将微导管放在血栓内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27例患者16例血管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恢复满意。7例部分再通,临床症状部分恢复。2例血管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无变化。TLA反复发作2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溶栓后瘫痪肢体即恢复正常活动。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可使闭塞血管再通,缺血脑组织得以再灌注。对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对本病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