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探讨间日疟非典型发作是否与非同步发育的各批疟原虫有关,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作者自1982年以来,对经血检确诊,临床发作在二场以上的135例非典型发作和94例典型发作的间日疟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间日疟54例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日疟是常见的热带病,临床表现典型的间日疟诊断不难,但非典型病例误诊仍时有发生。本文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经血片确诊的间日疟109例,其中误诊54例,现分析其误诊原因。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 20天-63岁,平均34岁。误诊疾病:上呼吸道感染33例;伤寒8例;急性菌痢4例;登革热3例;溶血性贫血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2例;急性肾盂肾炎1例。54例中院外误诊45例,院内误诊9例。2 误诊分析2.1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例1]男19 岁。因畏寒、发热、头…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连云港市2017年报告的两例间日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风险评估,指导全市有效应对疟疾疫情。方法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片及PCR核酸基因检测复核、疫点周边自然环境和当地媒介监测数据,并对疫点进行分类;对其中1例间日疟病例家属及四邻共40人开展主动病例侦查。结果 2例均为间日疟病例均在非洲有明确的生活史和疟疾病史,连云港市已经连续8年无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侦查显示: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RDT)和PCR检测40人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例间日疟病例均为境外输入。连云港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中华按蚊,要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的防控,防止继发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儿童间日疟133例临床分析杨兆民陕西省商洛地区卫生防疫站(726000)间日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由于儿童间日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延误治疗。现将作者1982~1990年经血检确诊的133例儿童间日疟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子周期性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由于疟原虫的种类不同,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里生长成熟的时间不同,故发作的时间也就长短不一样。间日疟裂殖子发育成熟的时间为48小时,每48小时挤破红细胞释放裂殖子1次,故呈间日定时寒热发作。三日疟为72小时,故隔2天发作1次;卵形疟  相似文献   

9.
1980年冬,我院收治先天性间日疟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0天。湖北洪湖龙口公社高桥人。1980年12月8日入院,患婴11月30日午后突起惊哭不安,拒吸奶,持续2小时许渐好转。此后每隔日午后同样发作,维持时间渐延长,发作间歇时间无异常可见。入院时为第五次发作,疑间日疟,留院观察。婴母以往有间日疟史,分娩前1周内又有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血检疟原虫确诊的270例间日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具有间日疟典型症状者,仅占33.33%,强调在疟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无血检条件的特殊情况下,必须结合病史、症状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疟疾是由感受疟邪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壮热、汗后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阴疟;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1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3日1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叶、发作后口唇出现疮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相当于恶性疟。(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4)寒战时,未稍血液涂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克隆测序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应用。方法: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患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用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以SSUrDNA为靶基因,PCR诊断间日疟,双盲法检测40份血样(28份镜检阳性的血样,12份健康血)。结果: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1个碱基C;以SSUrDNA为靶基因,双盲法检测镜检阳性及健康人血样,结果完全正确。结论:所克隆的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日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输入性疟疾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1例输人性疟疾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间日疟带虫组(35例)仅存在轻度的肝损害,间日疟发作组(20例)及恶性疟组(6例)入院前误诊率分别为30%、3/6,同时二组分别有80%、4/6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间日疟发作组血小板减少程度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555,P〈0.05);恶性疟组有2例发生黑尿热,其中1例发生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是疟疾发作的标志之一,恶性疟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周志向 《海南医学》2011,22(8):65-66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 117例中误诊非典型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2%。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1、2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抗疟运动,有不少间日疟患者临床发作不典型,尤其是儿童患者多见。为了探讨其发作规律,现将200例儿童间日症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结果 1、调查对象:对来自疟原虫镜检站1~15岁的发热病人采血镜检,发现疟原虫者,随机作为调查对象。并给于氯、伯八日正规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疟疾,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及发病二次以上,并于周围血液中检见疟原虫者;或有典型的发病史及临床症状,发作三次以上,白细胞总数减少,虽未找见疟原虫者均列为本文观察对象。本组疟疾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6—51岁;三日疟者1例,间日疟者13例;初发3例,连年复发者1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疟疾参比实验室应用巢式PCR技术诊断输入性三日疟的效果。方法采用巢式PCR对2015-2017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和疑似病例血标本进行疟原虫核酸检测,筛查三日疟阳性标本,并与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s)检测结果、吉氏染色显微镜镜检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67例网报输入性疟疾病例中,经巢式PCR共检出15例(4.1%)三日疟病例。在这15例三日疟病例中,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13例诊断为三日疟,1例为间日疟,1例为卵形疟;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镜检7例为三日疟,8例为间日疟;RDTs方法阳性6例;阴性9例。结论在输入性三日疟的诊断和分型上,巢式PCR明显优于RDTs和镜检法,RDTs不能取代镜检对罕见疟疾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用国产耳穴探测仪探测耳穴疟区、肾、膀胱、脾4穴诊断间日疟,共探测疟疾病人、带虫者、疟史病人、非疟原虫感染者计5000余例,并与血检疟原虫法进行对照观察,认为本法诊断间日疟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具有简易、经济的优点,可以适应大面积的疟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117例中误诊非典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1%,误诊时间1例长达13d。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一、二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