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骨坏死多为局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并发症 ,常发生在颌骨、肋骨及锁骨等部位 ,骨盆组成骨的放射性骨坏死比较少见 ,作者遇到2例 ,报道如下。病例例1 ,女 ,63岁。无意中触及脐下偏右侧拳头大小、质硬无压痛肿块入院。11年前曾行左乳腺癌根治术 ,9年前因右侧骶骨溶骨性破坏 ,诊断为“转移性肿瘤”而作局部放射治疗。骨盆X线片显示骶骨右侧及髂骨耳状面广泛骨质增生 ,骨盆畸形(图1)。CT见右骶骨翼畸形伴广泛斑片状骨质增生硬化 ,骶髂关节仍存在 ,病变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钙化 ,邻近未见软组织肿块影(图2)。临床及…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损伤与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骶髂关节部位骨折脱位可导致血管的严重损伤。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血管解剖学特征,明确各血管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10/2008-01在南通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南通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男16具,女4具,年龄在30~60岁。方法:40侧骨盆标本,依次选用不同的平面,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观察血管的走行特点。主要观察指标:测量血管直径及到骨盆后壁的垂直距离。结果:①左侧髂总动脉距骨壁平均距离为(5.31±0.25)mm,右侧髂总动脉距骨壁平均距离为(5.47±0.23)mm。②髂外动脉自髂总动脉发出后于骶骨翼的前方向外下方走行,行程中于距起点(32.30±0.43)mm处斜跨骶髂关节的前方,其跨越骶髂关节处距骶髂关节的距离为(17.28±0.43)mm,于骶岬处距骶髂关节的距离分别为(2.20±0.21)cm和(2.95±0.25)cm。③髂内动脉左右侧口径无显著差别(P>0.05)。④左侧髂内动脉距骨壁距离大于右侧。⑤髂腰动脉至骨壁距离为(6.97±0.17)mm,小于10mm,距骨壁较近。结论:骶髂关节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中损伤的概率。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得出:①骶髂关节脱位及骨折时,损伤髂总动脉的概率较小。②髂外动脉距骶髂关节的垂直距离较远,髂内动脉距骨壁距离较远,当发生骶髂关节部骨折时,骨折片直接刺伤血管的可能性较小。③髂内动脉距骶髂关节水平距离较小,故当发生骶髂关节脱位半骨盆移位时,有可能受到牵拉损伤。④骶外侧动脉距骨壁较近,所以骶骨I区骨折时易受损伤。⑤髂腰动脉至骨壁距离较近,故当发生骶髂关节脱位时半骨盆移位可能受到牵拉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有较多的变异。结论:副耳状面的发生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常骶髂关节影像与骨盆力学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骶髂关节的影像与骨盆生物力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分析和测量了43例正常骶髂关节横断面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正常骶髂关节的骼骨面上中部前份骨质密度较高,呈一小三角形,厚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髂骨面的小三角形致密影是骨质根据力学需要生长而形成的。而某些骨盆畸形如小儿麻痹后遗骨盆畸型患音员重测髂骨面,类似致密性髂骨炎,增大的三角形致密影可能是由于骨盆力学结构变化的结果,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总结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Insufficiency fracture,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SPECT/CT的诊断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检查或临床观察、随访明确诊断为骶骨IF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两种影像检查在骶骨IF上的影像特征,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身骨显像诊断15例(71.4%)骶骨IF骨折中,4例(26.7%)表现为单侧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走行的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灶,其中有2例累及S2~S3骶骨体部;11例(73.3%)表现为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纵行带,其中8例(53.3%)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浓聚区形成的与骶髂关节垂直的水平带连接组成,表现为7例(46.7%)呈典型"蝶"形、"H"形,1例呈"弓"形。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诊断骶骨IF 20例(95.2%),12例(60%)骶骨IF表现为双侧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9例(45%)在CT上可见双侧骶骨翼骨折,其中8例(40%)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表现为双侧骶骨翼处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低密度不规则"锯齿"状骨折透亮线影和/或硬化带、不均匀骨痂形成,骶骨翼边缘伴或不伴骨皮质不连续、轻微错位,骶骨体部横行骨折线走行与骶髂关节垂直;8例(40%)为单侧骶骨翼骨折,6例(30%)CT上显示为骶骨翼上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模糊不规则低密度骨折线和硬化带,向前累及骶骨翼边缘伴骨皮质断裂、轻微错位,4例(20%)累及S2~S3骶骨体部骨折线走行垂直于骶髂关节。全身骨显像与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的准确率分别为71.43%(15/21)和95.2%(20/21),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准确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上骶骨典型的"H"形、"蝶"形或"弓"形的显像剂异常浓聚可较容易诊断骶骨IF,但在不典型骶骨IF时,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骶骨IF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明显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6.
垂直载荷作用下骨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背景:目前对骨盆的力学分析还处于极其粗糙阶段,而有限元法因其具有不受样本量限制,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正日益成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目的:建立正常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盆在垂直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 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1例进行PET—CT扫描,层厚1FfLrn,得N-维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输出。 方法:应用Mimics、Freeform、ANSYS等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正常骨盆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双腿直立位的生理姿势,对模型施加500N轴向载荷。具体方式为约束双侧靛臼,向骶骨椎体上表面垂直加压,压力均匀分布于各个结点。 主要观察指标:计算该加载方式下骨盆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分布情况。 结果:垂直加载500N载荷于骶骨上表面时,应力经两侧骶骨翼、骶髂关节,斜向下方经过坐骨大切迹附近,髂骨中央弓状线,传导至两侧髋臼。骨盆前环即耻骨支和耻骨联合受力较小。应变集中在两侧骶髂关节,绝对值很小,前方的耻骨联合处应变极小,呵忽略不计。位移以骶骨背侧的骶正中嵴处最大。 结论:正常骨盆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力学结构。过大的垂直应力容易引起骶骨或骶髂关节受损导致骨盆的垂直稳定性下降;恢复骶骨至髋臼的连续性对应力传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中多发现以非臀肌挛缩症就诊患者的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经仔细体格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臀肌挛缩症.目的:分析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其中45例以臀大肌挛缩为主,5例以臀中肌挛缩为主.并以100例非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作对照.结果与结论:臀肌挛缩组42例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仅3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 < 0.01);以臀中肌挛缩组中有4例表现为骨盆倾斜,仅1例可见髂骨致密线;而臀大肌挛缩组中有40例可见髂骨致密线,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致密线的形成系臀大肌挛缩所致,而与臀中肌挛缩无关.提示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致密线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有价值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CPR)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采用5mm层厚、5mm层间距行双侧骶髂关节MSCT容积扫描,获得的原始横断面图像,再采用2.5mm层厚、1.2mm层间距重叠重建轴面源像,并将源像传输至AW4.0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获得骶骨矢状面图像,分别在骶骨上缘1/4、1/2、3/4处沿骶骨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获得双侧骶髂关节冠状面图像.结果 33例AS患者骶髂关节CPR图像,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清楚、直观地在冠状面上显示了完整的骶髂关节及其病变,其中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Ⅳ级5例.结论 骶髂关节CPR冠状面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与横断面图像结合,更有助于全面观察AS骶髂关节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中多发现以非臀肌挛缩症就诊患者的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经仔细体格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臀肌挛缩症。目的:分析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其中45例以臀大肌挛缩为主,5例以臀中肌挛缩为主。并以100例非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作对照。结果与结论:臀肌挛缩组42例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仅3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以臀中肌挛缩组中有4例表现为骨盆倾斜,仅1例可见髂骨致密线;而臀大肌挛缩组中有40例可见髂骨致密线,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致密线的形成系臀大肌挛缩所致,而与臀中肌挛缩无关。提示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致密线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有价值征象。  相似文献   

10.
骨斑点症1例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臀部疼痛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查体:髋关节的活动均正常,盘腿试验(又称4字试验)、分腿试验、腰部扭转试验、双膝双髋屈曲试验均阴性。行双髋正位X线[图1]示:双侧髋关节间隙尚可,关节面光滑,退变不明显,骨盆诸骨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直径为0.3-1.0cm,部分斑片影融合。其内密度均匀,以骶髂关节、髂嵴、髋臼、趾骨下支、坐骨、双侧股骨头、股骨颈多见。骨盆诸骨未见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