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可铸造基台在牙列缺损(缺失)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临床上对50例牙列缺损(缺失)患者采用可铸造基台种植系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进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修复.结果 70枚可铸造基台对各类牙列缺损(缺失)进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中,有1枚种植体植入4个月后,发生修复前脱落,有1枚8个月后基台固位螺丝折断而拔除,失败的两例均于6个月后再行种植体植入手术.随访2年,无松动、功能良好,无粘结固位冠脱落和烤瓷崩裂脱落.一次植入修复手术成功率97.1%,累计成功率100.0%.结论 可铸造基台具有精确可靠、稳固、操作简单、多样化的优点,近期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石旭旭  韩梅  杨雷 《吉林医学》2008,29(23):2168-2169
目的:探讨单颗磨牙缺失双种植体植入后冠上修复无共同就位道时的临床解决办法。方法:对11例单颗磨牙缺失植入BLB双种植体后冠上修复无共同就位道的患者种植体上安放螺丝固位基台,利用螺丝固位塑料基台修复帽先铸金属内冠调整两个种植基台的方向,获取共同就位道后制作烤瓷单冠粘接修复,进行1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1例患者修复后经过一年随访,该种植烤瓷单冠咀嚼功能良好、无疼痛症状,种植体周围无明显炎症,x线片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骨质明显吸收。结论:双种植体植入后冠上修复无共同就位道时螺丝固位塑料基台修复帽可调整种植基台方向使两个种植基台获得共同就位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螺丝固位基台一体冠和粘接固位在第一磨牙单颗种植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就诊并完成第一磨牙单颗种植修复的91例患者共104颗种植修复病例,其中52颗为螺丝固位基台一体冠(SR),52颗为粘接固位修复(CR)。分别在患者种植修复当天及戴牙后6、12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围的牙周指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拍摄X线片并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参照Barnes评定标准对种植冠修复后的邻接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修复完成后6~12个月,两组种植体均完好无松动;SR组3例患者在6个月复查时发现中央螺丝松动,重新加力至35 N/cm, 2个月再次复查时无松动;两种固位方式在修复后12个月时螺丝固位组邻接合格率为90.38%,显著低于粘接固位组99.04%的邻接合格率(P=0.037),两种修复体边缘骨吸收量和牙周软组织指标mPLI和m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固位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粘接固位在邻接关系恢复和防止食物嵌塞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种植体修复已经成为修复牙列缺失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无论口腔医生操作如何精细或者种植体和基台如何坚固,固位螺丝松动都是潜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预负荷、界面间的适合性及抗力形设计、摩擦力、基台和种植体之间的腐蚀作用是影响螺丝松动的几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固位螺丝的松动原理和国内外现有的某些解决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种植修复体(冠或桥)螺丝固位与粘接固位两种固位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种植修复体固位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牙列缺损要求种植修复治疗,牙槽骨良好无需植骨、不吸烟、无糖尿病的骨组织愈合早期种植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为螺丝固位组;B组粘接固位组。比较两种固位方式在修复完成后12个月、24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健康状况及患者对修复体的满意度、瓷层的抗折能力、修复体松动率。结果两组固位方式种植体周围组织mPLI、mSBI、MBL在12个月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均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粘接固位组的瓷层的抗折能力较螺丝固位组好;两组固位方式修复体松动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种植支持式义齿中修复体负重后一年内螺丝固位比粘接固位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一年后两种修复体周围组织趋于稳定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个性化基台在种植上部修复的临床应用,探讨种植修复的个性化方案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采用个性化基台修复义齿3年的效果。40例患者使用20枚氧化锆瓷基台,32枚钛或钴铬金属个性基台。前牙25例36枚,后牙15例16枚,后牙多采用螺丝固位修复,前牙多采用粘结固位修复。结果:戴冠后98%满意,非常满意占60%,满意占38%,不满意的为2%。结论:个性化基台在牙种植修复中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基台边缘-牙冠的平台转移结构中粘接剂溢出的情况,旨在验证基台边缘-牙冠的平台转移结构在种植修复粘接固位中是否具有减小粘接剂流入深度的作用。方法:利用ANSYS 19.0软件建立两个模型,一个是传统边缘及牙冠(模型一,常规组),另一个是具有基台边缘-牙冠平台转移结构的边缘及牙冠(模型二,平台转移组)。两个模型中基台的周围均包绕着牙龈组织,边缘均位于龈下1.5 mm。利用ANSYS 19.0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在两个模型中,相同量的粘接剂充填于牙冠内侧壁及基台之间的间隙内,牙冠在基台上方约0.6 mm时开始进行模拟粘接的过程。牙冠匀速下落,用时为0.1 s。观察0.025 s、0.05 s、0.075 s、0.1 s时粘接剂溢出的情况,并测量0.1 s时粘接剂没过边缘的深度。结果:在0 s、0.025 s、0.05 s时,两组模型中的粘接剂均在基台边缘以上。在0.075 s时,模型一中,牙龈被粘接剂挤压发生形变,与基台之间的间隙增加,粘接剂开始流入该间隙内;模型二中,由于牙冠颈部缩窄,粘接剂只受到来自牙龈和基台边缘向上的反作用力而向上溢出。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固位型设计对粘结桥固位的影响.方法:将45个铸造金属基牙后牙粘结桥模型试件,按固位设计分为基本固位C型组(对照组)、轴沟组和针道组,每组15个.分别测量粘结桥试件用Panavia F粘固24h后未疲劳和经过24万次、120万次模拟咀嚼疲劳后的最大(牙合)向固位力.结果:未经疲劳时,对照组最大固位力值(566.82±71.59 N)<轴沟组(656.07±137.29 N)<针道组(791.40±141.22 N).疲劳24万次后,对照组最大固位力值(539.37±88.26 N)<轴沟组(599.19±82.38 N)<针道组(710.98±165.73 N).疲劳120万次后,轴沟组最大固位力值(307.93±46.09 N)<对照组(365.79±61.78 N)<针道组(505.04±125.53 N).3种固位型之间以及经过不同咀嚼疲劳次数的同一固位型粘接桥最大固位力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控制疲劳次数因素后,针道组固位力均大于轴沟组和对照组(P<0.05),轴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0万次模拟咀嚼疲劳后不同固位型设计粘结桥的固位力均显著降低(P<0.001).结论:与轴沟相比,针道辅助固位型可更有效地提高粘结桥的固位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自制氧化锆基台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牙区已植入Osstem GSⅡ种植体的15例志愿者共20颗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法制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安装自制的内六角+莫氏锥度的氧化锆基台,磨改基台预留修复间隙,将石膏模型转化为计算机模型后应用CAD/CAM制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然后将上述氧化锆基台安装到志愿者口内的种植体上,试戴修复体,合适后将修复体与基台粘结固位。12个月后复诊,观察氧化锆修复体有无松动、折裂、破损及其美学效果。结果 15例志愿者20颗种植体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体均使用良好,无松动、折裂及破损,美学效果满意。结论自制氧化锆基台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方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个性化的氧化锆基台在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使用,探讨其在临床修复应用的效果。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采用瑞典Procera个性化氧化锆瓷基台3年间的修复效果。36例患者40枚瓷基台,前牙29例33枚,后牙7例7枚,其中11例11枚采用螺丝固位,25例29枚采用粘结固位,所有后牙修复体全部采用单冠修复。结果:戴冠后100%满意,非常满意占45%,满意占55%,不满意的为0%,在3年的观察期间,有2例前牙产生瘘管,1例为糖尿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口腔健康指导,症状改善,1例经检查有前伸颌及侧方颌障碍,经过调合和局部治疗后,瘘管消除。有1例后牙烤瓷冠崩瓷,氧化锆基台没有损伤,经过重新制作后,患者满意。除1例糖尿病患者外所有患者牙槽骨高度没有明显吸收(大于2mm)。结论:氧化锆基台在牙种植修复中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其长期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的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丝固位与粘结固位在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02例行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修复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A组患者予以螺丝固位,B组患者予以粘结固位。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发生率、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等指标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探诊深度(PD)、骨吸收量(MBL)、主观感受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年后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mPLI、m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PD、M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固位功能、舒适程度等主观感受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丝固位与粘结固位在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中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轴聚角度牙体模型上全冠的固位力,以探讨后牙全冠获得理想固位的合适牙体锥度。【方法】制作底部直径7 mm、高4 mm的离体牙模型共30个,按聚合度分为0°、2°、5°、8°、10°共5组,每组6个。用滴蜡法在每个模型上制作金属全冠。全冠用磷酸锌水门汀进行粘固,应用万能电子拉力实验机进行冠固位力的测定。【结果】牙合龈高度为4 mm,轴聚角分别为0°、2°、5°、8°、10°的各组平均冠固位力分别为477.5000、355.6667、268.5833、173.7500、148.0833 N。当轴聚角小于8°时,随着轴聚角的增大,全冠固位力逐渐减小,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轴聚角大于8°,全冠固位力的减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冠固位力与牙体轴聚角度成反比,当冠高度为4 mm时,轴聚角大于8°时冠固位力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上中切牙种植修复后在3种载荷时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运用软件Proe构建种植体、基台、基台螺丝、左正中切牙冠、松质骨、皮质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ANSYS workbench中施以不同部位静态载荷,分析其应力分布。结果应力分布云图显示:切对切咬合时应力峰值位于基台螺丝,其余2种载荷应力峰值均位于牙冠。深覆牙合时牙冠上的应力峰值远大于正常咬牙合时牙冠上的应力峰值。3种载荷骨皮质应力均明显大于骨松质。皮质骨中应力又主要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周围。载荷点及颈缘是应力集中区。结论建立上中切牙种植修复的各部件模型,并分析在3种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情况与临床相符,为今后前牙种植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红红  张志宏 《安徽医学》2019,40(6):625-626
目的探讨在前牙区应用角度基台后,种植义齿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估直基台与角度基台修复的种植义齿美学状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前牙区牙列缺损的患者24例,其中直基台修复种植义齿12颗,角度基台修复种植义齿12颗,随访6个月,观察种植体有无机械并发症,包括是否稳定、修复体是否完整、种植体义齿红色美学指数,评价角度基台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疗效。结果种植义齿修复完成后6个月复查时,24颗种植体均在位,无松动脱落,叩诊无疼痛;修复体完整,无崩瓷。1颗直基台修复的种植修复体在种植修复完成后6个月时松动;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直基台和角度基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直基台和角度基台修复的种植义齿均可应用于前牙区缺失牙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评估“All-on-4”即刻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40例“All-on-4”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4枚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的即刻修复方案,共植入196枚种植体,对该修复方案下的种植体留存率、修复体留存率、种植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患者修复并发症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在40例患者中,共有13枚种植体失败,其上颌种植体失败11枚,上颌留存率为85.5%(65/76),下颌种植体失败2枚,下颌留存率为98.3%(118/120).垂直植入种植体失败5枚,留存率为95.0%(93/98);角度植入种植体失败8枚,留存率为91.8%(90/98).修复体留存率为95.9%(47/49).所有于下颌的角度植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0.60 mm,垂直植入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60 mm,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其1年后的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倾斜植入的种植体1年后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60 mm,垂直植入种植体的1年后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55 mm,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患者的病例回顾发现有20个修复体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机械并发症,包括人工牙脱落、基台螺丝松动、义齿基托折裂和基台螺丝折裂等.结论:“All-on-4”无牙颌即刻修复近期临床效果可靠,该技术的远期效果和技术细节对效果的影响等还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姚月玲  汪文骏 《医学争鸣》1989,10(3):161-163
用光弹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设计弯制、铸造圈卡及“Ⅰ”型三种固位卡环臂的下颌单侧游离端义齿进行了垂直加载测试,观察了邻缺隙侧基牙根周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负荷下,游离端义齿的固位或平衡卡环臂不影响近基牙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在近基牙受力方面,弯制卡环臂、铸造圈卡环臂及“Ⅰ”型卡环臂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作用于可摘部分义齿的(牙合)力主要通过(牙合)支托传递至近基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后牙区种植修复基台及其螺丝折断发生的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完成后牙区种植修复且已行使功能>5 a的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种植修复基台及其螺丝折断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055名患者(男500名,女555名),共植入1 954颗种植体,其中12名患者(男8名,女4名)的12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修复基台及其螺丝折断,发生时年龄为(48.17±8.04)岁,种植修复体平均行使功能时间(6.50±1.45)a。12名患者中11例出现种植修复基台折断,1例种植修复基台与螺丝同时折断,种植修复基台及其螺丝折断的发生率为0.61%。结论 种植修复基台及其螺丝折断的原因包括咬合力过大、不良咬合习惯(夜磨牙、紧咬牙和偏侧咀嚼)、种植牙对颌是天然牙、内连接种植体角度基台使用出现基台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可铸造基台在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临床上对60例牙列缺损或缺失患者采用韩国Osstem及瑞典Nobelbiocare2种种植系统,共植入146枚种植体,3~6个月后进行Ⅱ期手术,其中38枚采用可铸造基台完成种植修复.结果 38枚可铸造基台修复的患者,随访5年,功能良好,种植体无松动、无粘结固位冠脱落和烤瓷崩裂脱落,一次植入修复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可铸造基台具有精确可靠、稳固、操作简单、多样化的优点,远期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前,种植义齿修复已成为临床治疗牙列缺损的最佳方式。无论是螺丝固位型还是粘结固位型种植修复,都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封闭种植体中央螺丝通道,一方面可起到保护固位螺丝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冠部微渗漏。目前国内外多使用无菌棉球、牙胶、乙烯基聚硅氧烷、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及复合树脂来封闭螺丝通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TFE联合使用复合树脂对减少种植体微渗漏的效果最好。但由于上述材料均不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且在种植体与基台之间的微渗漏和咬合力产生泵吸效应等作用下,易引起种植体中央螺丝通道内发生细菌感染,并在内部定植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如何将高效的抗菌剂与PTFE有效结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PTFE表面改性方式增加其抗菌化修饰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