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EB病毒抗体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55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研究组,将同期55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衣壳抗体IgG(VCA-IgG)和衣壳抗体IgA(VCA-IgA),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VCA-IgM、VCA-IgG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4%、7.27%和3.64%,研究组分别是85.45%、90.91%和14.5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儿患病程度及发展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EBV-CA IgM、EBV DNA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用于诊断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3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32例(观察组),及同期入院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3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定量PCR和外周血抗凝样本涂片镜检检测2组患儿的EBV-CA IgM、血清EBV DNA以及异型淋巴细胞占全血有核细胞百分比,并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各项指标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用ROC曲线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项指标并联联合检测敏感度(97.43%)明显高于3项指标单项检测。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用于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5,高于EBV-CA IgM(0.723)、EBV DNA(0.928)和异型淋巴细胞(0.961)单项检测。 结论 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作为诊断儿童I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度;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并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婴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78例IN患儿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 在IM急性期VCA-IgM阳性率在<1岁患儿中为27.8%,而≥4岁组患儿中为83.3%.有近20%<1岁患儿所有EBV抗体均阴性,需重复做抗体测定.EBV-DNA载量检测总阳性率为70.5%,<1岁患儿中阳性率为61.1%,<1岁组患儿中有5例,在1岁组患儿中3例早期检测VCA-IgM抗体是阴性,而EBV-DNA载体是阳性的,但在后来的VCA-IgG检测均是阳性的.结论 在婴儿期IM急性阶段,只用血清学方法来诊断不够灵敏,建议在VCA-IgM阴性的患儿中联合EBV-DNA载量检测,以提高婴幼儿IM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E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IM的住院患儿40例为IM组,以40例EB病毒检测阴性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外周血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2例传单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EBV-DN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单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4.14%(69/82),对照组阳性率为5.00%(2/40),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传单患儿外周血早期EBV-DNA含量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EBV-DNA含量对传单的诊断有极高价值,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所致,近年来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常累及多个脏器,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方法 我科于2000年5月~2005年4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25例,发病年龄30天~12岁,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占68%)。结果 患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等,其中双眼睑浮肿9例,发生率36%。结论 提示双眼睑浮肿为IM的重要体征之一。并有其他系统受累征象,如肺炎、蛋白尿、心肌损害及脑炎等,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4年9月诊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资料.结果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肝脾肿大常见外,肝功能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氨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均明显高于骨髓变异淋巴细胞,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致死;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损害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7例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7例均有发热 ,咽峡炎 62例 (92 .5 % ) ,浅表淋巴结肿大 5 2例 (77.6%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10 % 5 6例 (83 .6% )。检测血清 EB病毒 (EBV)抗体 46例 ,阳性 3 7例 (80 .4% ) ;定量 PCR查 EBV-DNA2 1例 ,阳性 16例 (76.2 % ) ;确诊后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 ,15例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疗效较显著 ,重症 2例给予丙种球蛋白 ,2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颈部淋巴结及肝脏明显缩小 ,压痛消失。提示用特异性 EBV-Ig M和 EBV-PCR检测 ,诊断准确。本病因表现多样化、病情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等 ,故易误诊。若及时确诊 ,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王燕  钟家蓉 《重庆医学》2004,33(10):1600-16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1].其临床以不规则发热、咽峡炎、外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并发症多,可损伤心脏.本文分析2002年1月~2003年5月我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心肌酶谱异常162例患儿,旨在提高对IM发病时对心肌损害的早期发现和及时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5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春秋季好发.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鼻塞、眼睑浮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VCA-IgM阳性,易合并肝损害、心肌损害.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结论 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故需全面分析,提高本病的确诊率,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现将我院所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 女,40岁。因畏寒、咽痛8天,全身皮疹3天,于2002年12月23日入我院。患者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乏力、肌肉酸痛伴畏寒、咽痛、发热,未治,渐加重,起病4天后到外院就诊,以“感冒”给予头孢噻肟钠静滴及感  相似文献   

13.
14.
李晋蜀  李幼红  徐鸣  沈伟 《四川医学》2003,24(11):1139-1139
目的 观察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特征。方法 112例年龄8个月至11岁患儿,病程2—30天。作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粒系增生,红系和巨核系统受抑粒红比例42.9%超过4:1;约10%的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之和超过5%;粒系细胞中出现空泡或/和中毒颗粒。结论 EB病毒对血液系统造血功能存在一过性抑制和增生(尤其在粒系中),在发病早期进行检查。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建忠  王锦  贾莉 《九江医学》2003,18(4):225-22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为EB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由于病变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引起误诊。现将我院1997~2002年间诊断明确的3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丽 《四川医学》2007,28(7):796-797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曹军华  安琪 《中外医疗》2010,29(36):48-48,50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诊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7个月~10岁,3~〈6岁儿童最常见。80.0%患儿出现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三联征。80%患儿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66.6%例患儿EBV-VCA-IgM阳性。5例患儿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100.0%表现为CD8+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并发症发生率66.6%。100.0%治愈。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数表现典型,部分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损害,预后良好。尽早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和EB病毒抗衣壳IgM检查,T细胞亚群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默  吴惧 《重庆医学》2003,32(6):762-763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器官系统损害的情况。方法 对我院儿内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以发热(100%)、肺淋巴结炎(87.5%)、咽峡炎(86.8%)、脾脏肿大(64.7%)为主要表现,其次咳嗽(59.6%)、肝脏肿大(44.1%)、眼睑浮肿(41.2%)、皮损等。器官系统损害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肝胆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但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ns monomicleosis,IM) 2 1例 ,发热 2 0例 ,皮疹 8例 ,颈部淋巴结肿大 19例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12例 ,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5例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1例 ,咽峡炎 19例 ,单纯肝肿大3例 ,脾肿大 5例 ,肝脾均肿大 5例。外周血 WBC(6 .1~ 2 6 .6 )× 10 9/ L ,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肝功能异常 7例 ,EBV-Ig M阳性 10例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例。予干扰素和 (或 )静脉丙球及退热、护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 ,住院 10~ 2 6天2 1例均痊愈。 IM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 ,EBV- Ig M阳性为特点。 IM临床诊断并不难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早期使用干扰素和 (或 )静脉丙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11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14例患儿中男66例、女48例,男女之比为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