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rt-PA溶栓治疗。应用动脉闭塞评分评价溶栓效果,根据溶栓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A组)与无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收缩压、甲状腺激素T3水平、发病至治疗时间(OTT)、心源性卒中例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t-PA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血糖、收缩压、甲状腺激素T3水平、OTT及NI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卒中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OTT与溶栓效果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6与-0.083,P均<0.05);甲状腺激素T3水平与溶栓效果呈正相关(r=0.037,P<0.05)。A组患者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比例及7 d转归良好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HSS评分、甲状腺激素T3水平及OTT是rt-PA溶栓治疗AIS的独立影响因素,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1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颈内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5例,豆纹动脉1例)进行rt-PA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在发病后2~6h,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术后即刻、24h后分别行头颅CT或MRI扫描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术前及术后30d采用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技术成功率100%。其中血管再通TMI分级2~3级16例,TMI分级0~1级5例。症状性脑出血3例,其中2例死亡。17例术后3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2例<50%,死亡2例。TMI分级2~3级的血管再通患者生活状态明显优于TMI分级0~1级血管再通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6h内动脉溶栓治疗比较合适,但也有并发脑出血的严重后果,开始溶栓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3.
宋远民  郑瑾  吕泉江  李兵 《人民军医》2003,46(4):210-211
人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成功率 82 %左右[1] 。我科自 1998年至今 ,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2 2例 ,初溶 17例成功 ,为了进一步提高溶栓成功率 ,挽救难溶性重症急性心梗病人生命 ,对初始溶栓后 90min尚未溶栓成功的 5例 ,立即追加静滴 ,直到溶栓成功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 2 2例 ,均为男性 ;年龄 6病 部颁布的临床疾病诊断标准[2 ] 。非ST段抬高急性心梗从本组中排除。发病后至溶栓时间4 0min~ 2 10min ,平均 15 0min。 2 2例均除外出血性疾病、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rt-PA和尿激酶对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3例脑梗死均为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动脉溶栓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临床显效率和脑水肿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t-P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11.1%明显小于尿激酶组39.4%(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优于尿激酶,临床疗效及再通率与尿激酶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242例ACI病例,随机分为rt-PA组( rt-PA治疗)和对照组(奥扎格雷钠溶栓治疗),静脉给药治疗2周,对比分析组间NIHSS评分、mRS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rt-PA组NIHSS评分、mR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和对照组接近(P<0.05),组间存在显著区别。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可靠,是ACI较为理想的早期溶栓治疗药物,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6.
t-PA、PAI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内一科李卫综述吴宣富审校(乌鲁木齐830000)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07至2016-09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发病在4.5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 58 例给予rt-PA 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23 例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及14 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 24 h、7 d 及 14 d 时,NIHSS 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为52.17%。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为10.34%,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8.6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4.35%。溶栓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5.17%和8.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4.5 h 内给予rt-PA 静脉溶栓治疗较常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rt-PA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例发病后2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20d进行,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MRS)分为良好(MRS0~3)、不良(MRS4~6)两类。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1,11例为TIMI0。溶栓后9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3例未再通。8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结论rt-PA用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起病急,病情重,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国内外都已开展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1] 。有研究表明,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疗效满意 [2] 。我院2009-01至2011- 10应用rt-PA溶栓治疗高龄(≥75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急性脑梗死患者12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观察疗效。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超显微手术系统,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采和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tPA,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疏通血管,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 病理改变,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溶栓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视网膜肿瘤介入治疗以及视网膜细胞移植等操作精度较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物(r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每次100mg静脉给药的疗效国外已大量报道〔1〕。为探讨小剂量rt-PA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50mgrt-PA于30min内静脉输注,观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AMI36例,其中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龄(54.9±2.0)岁(36~70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前壁和广泛前壁24例,下壁、下后壁及下壁与右室10例,高侧壁和正后壁各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胱抑素C(CysC)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随访1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45)与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60)。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相关疾病史、入院时相关检查、疾病相关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血清CysC水平预测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CysC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清CysC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可信区间0.716~0.941),最佳截断值为0.94 mg/L,此时其预测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8...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提供了积极的有效的又安全的恢复心肌灌注的手段 ,优于常规溶栓治疗 ,但直接PTCA仍有时间延误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在等待PTCA时间延误期内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短效溶栓剂 (rt PA)治疗 ,促使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开通的有效性 ,及溶栓后立即进行加速PTCA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75例AMI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rt PA 2 0mg 1次团注 ,随后 80mg半小时内快速滴入 ,尽快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IRA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 ,如果血管开通 ,仍有残余狭窄 ,亦行PTCA及支架术 ,和同期进行 88例AMI直接PTCA进行对比分析。本试验终点包括 ,到达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 2周内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到达导管室时 ,联合治疗 (溶栓加PTCA)血管开通率 88% (2 6 %TIMIⅡ级 ,6 2 %TIMIⅢ级血流 ) ,直接PTCA组为 36 % (2 0 %为TIMIⅡ级血流 ,16 %TIMIⅢ级血流 ) (P <0 .0 0 1)两组PTCA血流再通率相似 ,分别为 96 %、94 %。对IRA恢复TIMIⅢ级血流效果相同 ,分别为 84 % ,82 %。 2周内左室功能 (超声法EF)联合治疗组优于PTCA组(6 5 .4 % ,5 4 .6 % ,P <0 .0 5 )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其他磁共振(MPI)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并判断在超早期(发病6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其他磁共振技术).采用rt-PA进行溶栓,剂量0.9mg/kg,静脉滴注.另设30例普通常规治疗患者(未做溶栓治疗)作为对照.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1h NIHSS(21.0±2.65)较溶栓前(25.18±2.98)明显降低(P<0.05);溶栓后30d NIHSS(12.66±4.25)明显低于对照组(19.12±2.89,P<0.05).治疗后1~60d,各时间段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溶栓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2.3%、64.2%、87.4%,显著高于对照组15.4%、27.5%、42.8%(P<0.05).溶栓组治疗60d后NIHSS评分(10.25±3.15)显著低于治疗前(25.18±2.98,P<0.05).溶栓组发生脑出血 2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综合应用DWI、PWI和MRI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的基础上应用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剂量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42例接受rt-PA和49例接受UK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病例资料,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脉总再通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85.71%和61.22%(P〈0.05);患者在发病3h和3—12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在rt-PA组为94.11%和80.00%(P〉0.05),在UK组为70.00%和58.97%(P〉0.05);出血并发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9.52%和10.20%(P〉0.05)。结论rt-PA的溶栓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UK,并且两组在发病后3h内较3h后溶栓均能取得更高的冠脉再通率,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急性和较长时间溶栓作用的可靠评价方法。方法 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治疗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按溶栓药物不同将60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30例),先给rt-PA 15mg,余量35mg用微量泵于30min内泵入,继以50mg于60min内泵入,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量;UK组(30例),将UK150万单位于30min内泵入.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为80.0%,UK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800,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rt-PA组为10.0%,UK组为1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16,P>0.05).住院四周的病死率rt-PA组为6.7%,UK组为1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22,P>0.05).结论:西宁地区rt-PA溶栓疗效优于UK,尤其是在患者发病后3h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更佳,不增加出血风险,四周住院病死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急性和较长时间栓使用的可靠评价方法。方法 改进^125I-血栓致兔肺栓塞模型和方法,用实验结束时肺残留^125I-血栓放射性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重组葡激酶(rSak)及复方益心康的急性溶栓作用;并用本模型和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对益心康进行较长时间动态溶栓研究。结果 3个重性实验中,生理氯化钠溶液组的溶栓率在6%-8%;放射性总回收率为90%-97%;rt-PA和rSak均有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溶栓作用;益心康无明显纤溶作用。较长时间实验中,肺栓塞后0-7.5d,益心康组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明显高于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放射性总回收率为97%-105%。结论 本模型和方法的自发溶栓率低,肺残留^125I-栓子和总放射性回收率高,结果可信度高,本模型和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可作为动态观察与评价较长时间溶栓作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大学生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机体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36名健康男青年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后 ,测定其血浆血栓素 (TXA2 )和前列环素 (PGI2 )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 1 )活性。结果 :(1 )中小强度运动后 ,血浆t-PA活性及t-PA/PAI- 1比值明显升高 ,PAI- 1活性却明显降低 ;而大强度运动训练组t-PA活性没有改变 ,PAI- 1活性却明显增高 ,表明大强度运动训练不利于改善纤溶系统的功能。 (2 )运动训练使TXB2 和 6 -K -PGF1α含量的升高 ,其中中等强度组 6-K -PGF1α含量及 6 -K -PGF1α/TXB2 比值显著性升高 ,大强度组的TXB2 含量及TXB2 / 6 -K -PGF1α比值显著性升高 (P <0 0 1 )。结论 :中、小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机体的纤溶功能 ,而大强度的训练不利于改善纤溶功能 ;同时 ,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得到性能改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运用Promega公司研制的改良的寡核苷酸诱导的定位突变技术,成功地构建了t-PAcDNA定位点突变、缺失突变及置换突变等多种突变体。DNA序列分析表明突变频率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