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破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50%-99%患者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破损情况,同时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并且对定量测量所得到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MRI共发现17例破损斑块(破损斑块组).破损斑块组和未破损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6 mm、0 mm(U=126.5,P<0.05).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7、0.59.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4%和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05、132,P值均<0.05).破损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偏心指数分别为3.68、2.79,平均管腔面积为23.97、30.18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26、138,P值均<0.05).结论 破损斑块在血管横断面及纵向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高分辨MR多方向成像可提供更多易损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与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 4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分别行颈动脉MRI及DSA检查.颈动脉MR检查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及增强T1WI;颈动脉DSA检查分别摄取颈动脉的正位像和侧位像.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钙化.计算Kappa值分析MRI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对溃疡斑块的检出差异.结果 89支血管的MR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MRI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的M(范围)为50%(16%~78%),DSA显示为47%(7%~73%),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P<0.01).MRI发现34支血管具有斑块纤维帽破溃,DSA发现10支血管具有溃疡斑块(x2=20.346,P<0.01).此外,MRI发现37支血管有斑块内出血,71支血管有斑块内钙化,而DSA均不能显示.结论 MRI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显示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钙化方面较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RI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检查的60例体检正常的无脑梗死健康者(对照组),两组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T1WI、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55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中老年人常规进行1.5T MRI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预测,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对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脑梗死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3.0T MR上运用高分辨黑血技术定量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将36例具有颈动脉斑块及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史的患者(脑卒中组)与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在3.0T超导MR仪上对颈动脉行多序列(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和PDWI)扫描,在MIP重建的MRA图像上测量管腔狭窄度,在黑血横断面图像上测量血管总面积(TVA)和管腔面积(LA),计算管壁面积(WA=TVA-L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并进行对照分析,包括脑卒中组颈动脉与健康组颈动脉的比较、大脑前循环缺血侧与非缺血侧颈动脉病变程度的比较.结果:①脑卒中组与健康组颈动脉TVA、WA和N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前循环缺血侧颈动脉的TVA、WA与非缺血侧血管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WI≤0.53组和NWI>0.53组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不一致(P<0.05).结论:基于MRI黑血技术的颈动脉血管壁的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NWI能直观、有效地反映斑块进程和评价动脉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7.0T 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以及在左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建立实验组ApoE-/-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6),8周后对2组小鼠行MR扫描.扫描完成后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损伤侧颈动脉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对有斑块形成的血管行Oil Red 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分布.结果 实验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为损伤侧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不规则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腔狭窄,其内可见粥样斑块形成;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仅见2例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壁增厚,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实验组小鼠血清TC和LDL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99和9.12,P值均<0.01),TG和HDL值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71和-1.05,P值>0.05).结论 高脂饲养结合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可以快速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7.0T MRI可成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的重构模式及斑块的分布特征.方法 对9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BA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分析.测定BA患者最狭窄层面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参考管腔面积和参考血管面积;统计斑块在最狭窄层面的分布位置.比较阴性重构组及阳性重构组之间的定量及定性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并统计最狭窄层面斑块的分布位置.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51例患者,其中阳性重构患者占72.5%(37/51),阴性重构患者占27.5%(14/51).相对于阴性重构组,阳性重构组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斑块负重百分比以及较大的最大管壁厚度.在本研究中,BA斑块主要分布于腹侧壁.结论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对于BA狭窄重构模式及斑块分布特征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测量急性脑缺血患者头颅缺血灶体积和颈动脉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94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头颅和颈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头颅T1WI、T2WI、T2 FLAIR、DWI;颈动脉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及MPRAGE),测得脑内缺血灶的体积和颈动脉的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结果 (1)94例病例中,90例的图像符合研究要求;(2)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灶体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侧颈动脉的平均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侧颈动脉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较非缺血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同侧大脑缺血灶体积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磁共振黑血技术能定量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以及监测病情的进展、评价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8例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行斑块高分辨力MRI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结果:28例17个不稳定性斑块和15个稳定性斑块中,高分辨力MRI显示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及纤维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分辨力MRI对斑块成分及稳定性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病理对照,探讨3.0T高分辨率MRI检测老年人离体颈动脉血管壁结构特征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态学和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对9对(18根)老年人的离体颈动脉标本,在3.0 T MR仪上采用特制小孔径线圈行高分辨率T1WI、T2WI脂肪抑制扫描,测量血管截面的最大内膜厚度、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动脉粥样斑块病理分型及MRI分型标准进行分型,进行病理与影像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 以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的颈动脉管腔面积、中膜面积和内膜面积的病理组织学相关性较高[T2WI与病理测量分别为(27.53±6.77) mm2和(25.83 ±6.69)mm2,r2 =0.91,P2 =0.024;(12.31 ±3.31)mm2和( 12.28±3.71) mm2,r2 =0.70,P2 =0.020;中位数12.29 mm2(范围1.12~33.18 mm2)和11.62 mm2(范围0.89~32.84 mm2),r2 =0.74,P2 =0.016];颈动脉粥样硬化MRI分型与AHA病理分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4,95%可信区间为0.67~0.80)。结论 3.0T高分辨率多序列MRI能清晰显示离体颈动脉血管壁的形态特征和细微结构并允许进行量化评估,尤其是T2WI脂肪抑制序列具有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准确定位和分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0T MR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T MR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检出及定性的能力. 方法 32例经超声筛选的颈动脉斑块病人, 运用3.0T 磁共振仪行多序列(3D-TOF、FLASH-3D、TSE-DIR T_1WI、TSE- DIR PDWI-FS、DIR TSE-T_2WI-FS、TSE-T_2WI)扫描,对颈动脉斑块行高分辨MRI成像, 参照AHA修改的MRI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标准, 分析斑块的信号特征. 结果 32例共发现49个粥样斑块,其中30个斑块在所有序列上信号单一均匀;15个斑块在1个或多个序列上信号混杂, 其中7个斑块含有脂质核心信号;3个斑块含钙化信号;2个表现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闭塞.28个斑块可见厚纤维帽信号;13个表现为薄纤维帽信号特征;5个斑块表面不光滑.结论 在3.0T MR仪上运用多序列高分辨成像可以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MR黑血运动致敏驱动平衡改良技术(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iMSDE)序列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的39支粥样硬化狭窄性颈动脉进行DSA及黑血iMSDE成像,比较两者在评估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斑块破溃和判断最大狭窄部位的差异。结果黑血iMSDE成像与DSA相比: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4);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3±0.9)mm vs(3.2±0.8)mm,P=0.098];黑血iMSDE成像所示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明显大于DSA[(21.9±5.6)mm vs(15.3±3.4)mm,P<0.001];黑血iMS-DE成像与DSA显示斑块破溃一致性较好。结论磁共振黑血iMSDE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结构和粥样斑块的形态,并为临床提供较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高分辨率及多对比MRI(hr MRI)可显示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病灶易损与非易损斑块某些形态特征的不同,但尚未确定除了血管狭窄之外,hr MRI是否能显示易损斑块的其他信息。方法对疑似MCA狭窄的病人行hr MRI。分割管腔与外壁,计算管腔狭窄、斑块负荷(PB)、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78例,共斑块165处,其中软斑104处,约占63%,软斑与脑梗塞关系密切。颈动脉硬化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约66.67%、11.5%,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管腔狭窄程度与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斑块较小者血流速度变化不大;斑块较大者引起管腔狭窄时(狭窄率50%),血流速度增快。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和判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患者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处理,探讨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溃疡、狭窄程度等规律,寻找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 150例中,梗死组67例,对照组83例。梗死组发现斑块56例,斑块数目189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07个,分叉段以外82个;钙化斑块117个,软斑块59个,不规则斑和溃疡斑块13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73.1%、17.9%、8.9%。对照组斑块28例,斑块数目61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7个,分叉段以外24个;钙化斑块50个,软斑块9个,不规则斑块和溃疡斑块2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92.7%、6.0%、1.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颈动脉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成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对斑块内成份进行定性分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3D-TOF、Double-IR(DIR)T1WI、T2WI、PDWI序列对11位高度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及9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动脉成像。部分患者行彩超对照。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可见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TOF上表现为管腔内高信号血流中见低信号充盈缺损。DIR T1WI、T2WI、PDWI表现为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低均匀信号或等、低、高混杂信号。与多普勒彩超对比,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达到满意的诊断,并提示MRI能分析斑块内成份,分析斑块成份及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层MDCT在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测量血管大小、斑块负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患者经MDCT显示的位于冠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斑块的最大层面测量斑块的CT值,根据CT值将斑块分类。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面积、血管外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IVU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MDCT判断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类斑块的平均CT值,并对血管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25个,软斑块11个,纤维斑块7个,钙化斑块7个,平均CT值分别为49±32HU,93±23HU,1138±350HU。MDCT对脂质、纤维和钙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9%;85.7%和94.4%;100%和100%。MDCT测量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高于IVUS测量的结果,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MD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和测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