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肥大细胞以及结肠5-HT表达,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可能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刺激造成IBS-D动物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予得舒特灌胃,治疗组予痛泻要方颗粒剂灌胃治疗2周。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增多,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减少,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5-HT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IBS-D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与肥大细胞增多,5-HT的异常表达分泌相关,痛泻要方可能通过调节肥大细胞表达,影响5-HT分泌,发挥缓解脾虚肝郁型IBS-D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王深皓  董蕾  罗金燕  龚均  李路  韩水平  陈明霞 《医学争鸣》2007,28(19):1789-179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小肠黏膜肠嗜铬细胞(EC),肥大细胞(MC)的数量和分布以及EC合成与储存5-HT的功能改变. 方法:将符合罗马III标准的38例IBS患者分为:便秘型IBS 18例(A组),腹泻型IBS 20例(B组),另选20例因各种原因接受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病变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组). 通过小肠镜及结肠镜分别取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和MC,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EC的功能. 结果:① A组和B组每高倍镜视野下EC数量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分别为9.4±3.9,10.2±3.7,近端空肠黏膜为6.7±2.6, 6.2±2.4, 回肠末端黏膜为2.7±1.4, 3.2±1.9, 与C组各个部位EC数量10.5±3.4, 6.6±3.4,3.1±1.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A组和B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EC功能比末端回肠活跃,与C组相似. ③A组和B组每高倍镜视野下末端回肠黏膜MC数量38.7±9.4,35.8±5.5 与C组29.8±4.4相比明显升高(P<0.01),但是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MC数量分别为19.6±4.7,18.5±6.3,近端空肠黏膜MC数量为18.8±5.8,19.7±4.8,与C组MC数量19.2±3.3,20.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BS患者小肠黏膜EC无明显改变,而末端回肠黏膜MC增多. IBS-C和IBS-D小肠黏膜EC和MC的病理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结合综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筛选IBS-D患者756例,分为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药物的综合组、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随访期间药物依从性.结果 经过1个疗程后,综合组有效率89.68%,对照组为8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内,综合组共有不良反应38例(10.05%),对照组共有不良反应55例(1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综合组依从率为87.30%,对照组为72.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药物治疗IBS-D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马Ⅲ标准诊断分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4个亚型间的生活方式。方法:选取就诊的IBS患者,根据罗马Ⅲ标准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组58例、便秘性肠易激综合征(IBS-C)组43例、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组20例、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组18例,选取相同例数健康查体者139例作为对照组。依据IBS诊断要点及相关生活方式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各组近6个月内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各组间差异。结果:4个亚型IBS组在进食蔬菜和水果频率、每日睡眠时间、每周睡眠障碍频率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BS-D组在进食辛辣、冷食频率较其余3个亚型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理进食蔬菜和水果、适当的睡眠时间及良好的早餐习惯为IBS患病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睡眠障碍频率高、吸烟为IBS患者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为不同亚型IBS患者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指导对IBS症状控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肥大细胞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结果 肥大细胞数量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Ⅰ、Ⅱ、Ⅲ级患者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管数量呈正相关(r=0.18).结论 肥大细胞数量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远期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Kit与PDGFRα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癌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PDGFRα在91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他们在卵巢上皮性癌的癌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1)C-Kit在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0.0%,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0.7%,明显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Rα在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0%、25.0%,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3.4%,明显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 C-Kit 在卵巢上皮性癌的癌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0.7%,在间质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为4.2%,C-Kit在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DGFRα在卵巢上皮性癌的癌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3.4%,在间质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7.3%,PDGFRα在卵巢上皮性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卵巢上皮性癌中C-Kit与PDGFR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提示C-Kit与PDGFRα蛋白参与了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2) C-Kit 在卵巢上皮性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而PDGFRα在卵巢上皮性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C-Kit在卵巢癌间质细胞中的低表达可能是格列卫治疗卵巢癌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提示格列卫可能是通过抑制间质肿瘤或肿瘤间质中的C-Kit激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和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两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个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UC患者,对照组肠黏膜取自15名健康成人,半定量RT-PCR检测两组肠黏膜PA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2蛋白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中PAR-2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PAR-2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1)。UC组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R-2蛋白表达于UC肠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及肥大细胞数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P<0.05)。PAR-2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的表达、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IBS-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每天的排便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大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匹维溴铵治疗IBS-D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评价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简单数字随机表,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以针灸治疗,脱落3例;对照组32例,口服得舒特药物治疗,脱落2例.对比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客观评价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针灸疗效.结果 2组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该病证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药物对照组80.0%.2组治疗该病的主要单项症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能够有效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奥替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新蔡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118例IBS-D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替溴铵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奥替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BS-QOL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BS-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片联合奥替溴铵治疗IBS-D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8例子宫腺肌病(疾病组)异位内膜及34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EPO的表达强度,并对比其差异。结果EPO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表达为(8.79±2.5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26±1.9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EPO在腺肌病组、正常对照组的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PO在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表达显著增强,提示EPO可能促进异位内膜和其周围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髋臼发育不良(dysplasia the acetabulum,DA)恢复的有效性.方法 40例D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早期(出生4周后)给予干预手段(采取屈髋外展操训练结合宽尿布片法治疗),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超声定期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2个月内DA 患儿恢复17例(85.0%),高于对照组1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病程3个月,治疗组恢复20例(100.0%),对照组仅有14例(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对照组仍有3例未恢复正常.治疗组恢复效果的散点回归方程斜率4.0大于对照组斜率2.9,表明治疗组的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干预措施能够促进DA患儿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中埃兹(Ezr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GCT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GCT中Ezr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GCT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Ezrin在GCT中的阳性表达率按临床影像学分级分别为Ⅰ级13.3%、Ⅱ级33.3%、Ⅲ级80.0%。GCT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理分期无关(P>0.05),与GCT的临床影像学分级有关(P<0.01)。结论:Ezrin可作为判断GCT局部浸润的指标,从而为GCT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转铁蛋白花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4例无明显血管合并症的NIDDM及266例健康人尿转铁蛋白排泄(UTFE)并与尿白蛋白排泄(UAE)进行比较。结果:无明显血管合并症的NIDDM病人UTFE增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AE增高的发生率(57.1%与30.9%,u=3.76,P<0.01)。UTFE与UAE呈明显正相关,UTFE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糖及GHbA1c等水平无相关性。结论:以上结果提示UTFE可能是一个较UAE更敏感及更早反映NIDDM早期合并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视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美国Acuson128xp/10、HP8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视网母细胞瘤28例(30只眼),正常儿童对照组14例(28只眼),测其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及阻力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结论:彩色多普超声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癌细胞核DNA含量的定量测定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8例肝癌的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肝癌DNA含量与肝癌瘤体大小、包膜突破、癌栓形成以及临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关;66.7%的DNA二倍体/近二倍体(D/ND)肝癌瘤体直径≤3cm,而75%的DNA异倍体(AN)肝癌瘤体直径>3cm,提示肝癌直径在3cm时可能是其生物学特性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对肝癌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可为从形态学上估价肝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并为判断临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