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柳结 《右江医学》2002,30(3):181-18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 (D Dimer,DD)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 ,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 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 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亚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χ2 =49.878,P <0 .0 1) ,恢复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腔隙性脑梗死各时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D在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不明显 ,亚急性期明显升高 ,恢复期又降至正常 ,DD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 ]与血浆D -二聚体 (DD)水平的变化特点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2 4例CHD患者和 2 6例正常人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Lp(α)浓度和DD水平。结果 CHD患者中 ,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患者Lp(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和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患者Lp(α)浓度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AMI组患者DD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UAP组患者DD水平亦有所升高 (P <0 .0 5 )。组间比较发现 ,Lp(α)水平在OMI与SAP、UAP与AMI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DD水平在OMI与SA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UAP与AMI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后者高于前者 ;UAP、AMI组与SAP、OMI组比较 ,前两组患者DD水平高于后两组 (P <0 .0 5 )。12 4例CHD患者相关分析显示 :Lp(α)与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5 79,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Lp(α)显著升高且与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的指标DD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 方法 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的活性 ,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 -二聚体 (D -D)。 结果 脑血栓患者治疗前t -PA活性较低 ,PLG、PAI活性较高 ,D -D含量增多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后 ,患者t-PA活性增强 ,PLG、PAI活性减弱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D -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有升高趋势。 结论 脑血栓患者病程中纤溶系统存在着动态变化 ,测定其纤溶活性的变化 ,将有助于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 活性 (AT- :α)、纤维蛋白原 (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α)及其抑制物活性(PAI- 1:α)在脑梗死和糖尿病伴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脑梗死和 5 2例糖尿病患者血浆 AT- 、t- PA、PAI- 1的活性及 Fbg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 AT- :α、t- PA:α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 t- PA:α水平显著降低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半自动血凝仪及乳胶凝集等方法 ,对 5 3例APL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含量、3P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及D 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结果 :APL 初诊患者Plt计数、Fg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0 1,P <0 .0 0 5 ) ,3P试验、FDP、D 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T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PL CR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动态监测APL 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 ,绝大多数 ( 36 /4 4 )APL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 ,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果表明 :APL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 ,治疗期间监测凝血与纤溶指标 ,对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 ,降低疾病的早期病死率 ,提高治疗缓解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4 9例、不稳定心绞痛 (UA) 19例、稳定性心绞痛 (SA)组 6 6例 ,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D-二聚体 (D -D) ,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 (n =4 0 )的差别。 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A组除D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MI组与UA组比较 ,Fg、vWF :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P -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UA组与SA组比较 ,P -selectin、D 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vWF :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AMI>UA >S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牙周健康者、慢性龈炎及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为牙周病分型及活动期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慢性龈炎及慢性牙周炎患牙 3组 ,治疗前收集龈沟液并记录临床指标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结果  3组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互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则慢性龈炎组、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而慢性龈炎组与慢性牙周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与临床指标 BI(P<0 .0 1 ,r=0 .77) ,PI(P<0 .0 1 ,r=0 .6 7)有较好的相关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则仅与 BI有相关性 (P<0 .0 5 ,r=0 .1 9)。 结论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可能抑制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提示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可做为判断牙龈炎症程度较为客观的指标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在判断牙周炎活动期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5例妊高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D 二聚体 (D D)、纤维蛋白原 (Fbg)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的含量并与 2 0例正常孕妇及 2 0例育龄健康非孕妇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期PT、APTT均缩短 ,且妊高征患者与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t PA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但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D D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 ;妊娠期Fbg明显升高 (P <0 .0 1)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FDP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结论 :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 ,妊高征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行凝血和纤溶系统检测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肺灌注成像技术(MRPP)与DSA对照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肺栓塞患者,均行MRPP及DSA.通过在上、中、下肺野和异常区域内设置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获取灌注峰值信号强度及灌注图像.结果 18例诊断肺栓塞的患者MRPP共发现55个肺灌注异常区,DSA显示66处肺栓塞.MRPP中,正常灌注与灌注缺损区及低灌注区的峰值信号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MRPP能够显示肺栓寒的灌注缺损区和低灌注区,对肺栓塞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69-72
目的探讨肺康复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疗效、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肺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肺康复干预。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痰菌转阴率,并比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FEV1、FVC、PE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肺康复干预治疗肺结核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综合性肺康复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患者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单模式肺康复和综合性肺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评定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1、FEV1%pre和FEV1/FVC%),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1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6月和1年肺功能指标则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同时,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模式肺康复和综合性肺康复均有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的作用,但综合性肺康复治疗方案优于单模式肺康复,且康复训练具有时间依赖性及累积效应,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相似文献   

14.
Zhang L  Lü L  Wu HW  Zhang H  Zh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201-3204
目的 观察急性肺栓塞(PE)患者抗凝治疗前后肺动脉充盈缺损形态和肺实质灌注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上海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3例急性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应用宝石CT(GE Discovery 750 HD CT)动态观察动脉血栓形成部位、范围、形态,通过冠状位、矢状位、轴位观察灌注缺损,并和肺动脉期成像对照.原始数据采用能量成像系统和CT增强软件处理.结果 23例VTE患者中,14例经宝石CT证实PE,抗凝治疗前,相应肺实质灌注缺损区域的碘含量值(-1.09±2.95)mg/ml,灌注正常区碘含量值(1.67±0.93)mg/ml,两者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5).抗凝治疗3个月后CT复查原肺实质灌注缺损区域的碘含量值(1.21±0.34)mg/ml,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t=1.34,P<0.05);PE患者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区的碘含量值与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值呈负相关(r =0.78,P<0.05),肺实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肺栓塞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宝石CT能量成像技术可以分析分离的造影剂碘物质在肺实质的分布,有助于定量评价肺动脉栓塞后肺实质血流灌注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肺组织血管生成变化与肺纤维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的变化,初步探讨血管生成与肺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复制博来霉素诱发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用HE染色结合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采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评估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自第1d开始即明显活跃,血管计数升高,第7d达高峰,肺组织胶原沉积也相继出现;随着肺纤维化加重,血管生成逐渐减少,至第21d之后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血管生成在肺纤维化早期显著增加,可能是肺纤维化形成中的重要启动环节。  相似文献   

16.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5a来我院;确诊的17例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X线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HRCT结果。结果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多具有较长的吸烟史,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其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型或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X线及HRCT兼具二者的特点。结论 尽管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确实可以并存,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往往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肺灌注和肺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雷  马庆杰  高识  孙大军 《吉林医学》2006,27(2):115-116
目的:评价肺灌注/通气显像(V/Q)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有肺栓塞(PE)的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平均年龄(43.5±11.3)岁。均行肺V/Q显像及肺动脉造影(CPA)。结果:60例患者中44例肺V/Q显像示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不相匹配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PE;经肺动脉造影诊断42例为PE,2例排除PE。16例患者的肺V/Q显像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相匹配稀疏或缺损,提示排除PE;肺动脉造影诊断1例为PE,15例排除PE。肺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97.7%(42/43例),特异性为83.3%(15/17例)。结论:肺V/Q显像诊断PE是目前临床诊断肺栓塞的最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21例患者进行了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结果21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肺段血流灌注异常,其中19个肺段出现放射性缺损区,48个肺段出现放射性稀疏区。结论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8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中期结果。结果  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1例围手术期死亡 ,7例存活。术后 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 ,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术后 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 (P <0 .0 5 ) ,术后随访 1~ 2 4个月 ,心功能提高到NYHAⅠ级 4例 ,Ⅱ级 3例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高压、纠正心功能不全 ,术后防治肺水肿及再栓塞的形成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结构重建,分析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电镜观察肺血管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肺小动脉中层厚度百分比。结果 肺血管改变为Heath & EdwardsⅢ级组与Ⅰ级组之间PMT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Ⅲ级组与Ⅰ级组之间PMT差异有显著意义,而在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结构重建过程中,肺血管的改变以肺小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