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牵引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73年Snyder首次报告利用牵引成骨技术延长了犬的下颌骨以来,1992年McCarthy[1]第一次应用口外牵引器将4例半侧颜面发育不全儿童患者的下颌骨成功地进行了延长。但是由于口外牵引存在遗留面部瘢痕、易感染、易损伤面神经等缺陷,目前已研制出以骨、牙齿或种植体作为固定支持的多种类型的口内牵引器,可防止对下牙槽神经及牙胚的损伤,避免面部瘢痕,满足了不同患者治疗的需要,从而使牵引成骨技术迅速在临床得以推广应用。一、治疗小下颌畸形及下颌后缩畸形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在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有新骨形成,其压力断裂阈值类似正…  相似文献   

2.
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6种不同类型的口内牵引器分别水平向延长上颌骨和下颌骨体,水平垂直双向延长下颌骨升支以及垂直向延长牙槽嵴,以矫正重度上颌后缩畸形、小下颌畸形、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以及颌骨缺损畸形等,共12例。结果 12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牵引成骨除1例牵引器故障,中途更换,另1例发生下颌下缘骨折并发症外,无感染、成骨不良、骨不愈合开He等并发症,1  相似文献   

3.
钛镍牵引器重建犬下颌骨节段缺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利用钛镍合金的形状记忆和超弹性特性,实现牵引器完全内置和自动牵引成骨重建节段性下颌骨缺失。方法 实验动物为成年杂种犬,手术造成一侧下颌骨体部1~3cm节段性缺失,应用Bi-focal牵引成骨技术,安置自行设计制作的内置式钛镍合金牵引器,术后3个月处死实验犬,取下颌骨观察骨再生情况。结果 钛镍牵引器组织相容性良好,能自动完成牵引骨形成,初步修复下颌骨的节段性缺失。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证实再生骨骨化良好。结论 内置式自加载钛镍合金牵引器的应用有望形成一种简便实用的牵引成骨技术,在解决下颌骨功能重建问题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牵开扩张骨生成技术在延长颅颌面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牵引器不同放置方位对骨一牵引器界面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模拟牵引器放置平行于下颌骨体部及平行于牵引轴方向两种状况,分析下颌骨牵引延长不同工况下骨一牵引器界面位移、综合应力情况。结果:牵引器放置平行于下颌骨体部时,骨一牵引器界面侧向位移、综合应力均大于牵引器放置平行于牵引轴方向的情况。结论:实验结果提示牵引器应尽量放置平行于牵引轴方向,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通过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方法:对因肿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2例患者,术前根据头颅三维模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同期(1例)行肿瘤切除与牵引成骨手术,或二期1例行牵引成骨手术,运用转移盘牵引方式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固定期8~9个月,行X线及CT检查。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牵引器植入手术,术后牵引顺利,其中(1例)出现伤口感染,给予抗生素后得到控制,未影响牵引成骨治疗的进行。2例患者新骨形成均良好,转移盘远端骨质连接间隙处在拆除牵引器时需以植骨或钛板固定。结论: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颌骨缺损情况,进行一次性复杂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  相似文献   

8.
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DO)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探讨其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1997年11月~2002年12月间应用DO治疗的48例(83侧)下颌骨畸形或缺损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双侧13例、单侧9例,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小颌畸形14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单侧5例、双侧1例,爆炸伤或肿瘤术后缺损畸形5例,Treacher Colins综合征1例,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口内或(联合)口外切口并应用内置式牵引器。总结自施行手术开始至牵引完成期间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结果 6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其中牵引机械装置故障2例,骨皮质切开术不彻底1例,早期感染1例,前牙严重开He1例,牵引早期疼痛剧烈1例,积极处理后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结论 减少DO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机理,熟悉掌握下颌骨及邻近解剖结构,熟练操作规范,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一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 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犬,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三焦点牵引成骨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在犬下颌骨骨段缺损功能重建中牵引成骨的特点、规律。方法使用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对4只成年犬下颌骨骨段缺损进行牵引成骨重建。制作3cm下颌骨缺损区,同期植入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牵引间歇期8天,牵引速度0.5mm×2次/天,稳定期3个月。结果下颌骨牵引成骨约30mm,牵引成骨过程中无感染、成骨不良等并发症。牵引完成后第3个月X线片、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均可见新生骨的形成,新生骨的形态、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下颌骨。结论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重建的颌骨形态、组织结构和功能接近正常颌骨,牵引成骨区和压力成骨区局部应用rh-BMP2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及钙化。  相似文献   

11.
周蕊  付颖  李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8):670-67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 1.5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 1.5mg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置式牵引器治疗8例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患侧升支区制备一个1.5~2.0cm颊舌向等宽的骨间隙,并去除喙突,恢复开口度,升支后缘方块截骨,截骨块保留翼内肌附着,与下颌骨间安装牵引器,术后采用升支牵引成骨术,每日牵引1mm,分2次完成,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及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并坚持开口训练18个月以上。结果经牵引成骨后,患者牵引间隙成骨良好,新形成的关节形态得到改建,升支高度延长1.2~2.1cm,开口度达到正常。结论牵引成骨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在颌面部首先应用于下颌骨的延长。1992年McCarthv等首次报道了4例口外牵引延长下颌骨的病例,为颌骨重建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由于面中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长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使之在上颌骨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文摘     
45.延迟期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影响眼英演/AidaT…∥IntJOralMaxillofacSurg.-2003熏32穴1雪.-54-62近年来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熏DO)已广泛用于颅面骨的延长,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延迟期为0~14d。本研究通过观察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初期不同延迟期的组织学改变,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最佳延迟期。材料和方法16只日本成年白兔,重3.0~3.5kg,全麻下在下颌第一前磨牙前行双侧下颌骨皮质下截骨术,放置口外固定牵张器,按延迟期0d、2d、5d、和10d将动物分成4组,牵引速度0.25mm/12h,牵引10d处死所有动物,测量牵张间隙长度。一…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单侧骨皮质牵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颌骨囊肿手术后遗留的单侧骨皮质缺损能否通过骨牵引延长技术而得到修复。方法 成年杂种犬6只,在下颌骨双尖牙区制备一个单皮质缺损区,安装牵引器,将其远中的骨皮质向骨缺损区牵引。结果 被移动颊侧骨板正常成活,牵引区成骨良好。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揭示了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单侧骨皮质牵引是可行的,牵引成骨表现与传统的全层离断的下颌骨延长的表现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立体定向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初步建立山羊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研究方法,分析导航辅助牵张成骨术的精度。方法:选用成年山羊3只。局麻下在上颌骨植入5颗定位钉,用蜡片记录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将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AccuNavi1.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与虚拟手术。全麻下,应用TBNavis-CMFS导航系统行下颌骨单侧体部牵张成骨术,牵引到位后,行CT扫描并同法进行测量,并应用Surgicase5.0软件测量牵引长轴间交角,与模拟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山羊口内上颌前部定位钉出现松动,口外上颌两侧定位钉稳固。平均牵引长度为10.12mm(9.88-10.34mm)。三维测量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模拟结果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牵引长轴交角均值为5.49°(4.70°~6.84°)。结论:选择口外入路的上颌骨区域植入钛钉作为山羊颌骨导航手术的配准方法精确性好。导航辅助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可准确地将手术规划转移到实际手术中。  相似文献   

17.
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小下颌畸形伴OSAS效果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评价下颌骨牵引延长治疗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患者上呼吸道、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及血的变化,方法 对5例小下颌畸形伴OSAS患者应用口内型牵引器行牵引颌骨牵引成骨管长下颌骨体、前伸下颌骨、扩大咽腔。结果 5例下颌骨体最大牵引幅度为24.40mm最小牵引幅度8.50mm。在小颌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患者咽腔扩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显著上升。最长随访时间11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及个体化模板引导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中的应用,并且评估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或继发小颌畸形患者10例,均伴有中度或者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根据三维螺旋CT的数据制作三维头模,在三维头模上模拟手术截骨以及牵引器的安放,制作个体化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指导截骨线的位置以及牵引器的安放.术后5~7 d的间歇期后,开始以每天1 mm的速度行骨牵引至牵引结束.术后3~6个月二次手术去除牵引器.结果 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第一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1.3)h.10例患者的20侧下颌骨平均牵引长度为(23.6±7.5) mm.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37.1±13.7)次/h,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desaturation,LSAT)为75.2%±18.4%;术后AHI为(2.7±4.8)次/h,LSAT为92.1%±5.3%.所有患者的牵引成骨区成骨良好,均未出现成骨不良、下牙槽神经损伤及牵引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可以很好的模拟牵引成骨术中的截骨位置及牵引器的安放,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应用个体化模板引导可以提高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截骨及牵引器安放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使用3种不同牵引器(牙支持式、骨支持式和混合支持式)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方法:使用人体颌面部标准解剖模型,通过激光扫描,建立下颌骨、牙列和颞下颌关节盘的三维几何模型。描绘出颞下颌关节囊轮廓并生成关节囊几何模型。将下颌骨几何模型和3种牵引器简化几何模型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中,建立3种牵引器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使用3种牵引器下,颞下颌关节可自行旋转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的有限元模型。结论:该模型仿真程度高,接近临床实际,为后续研究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X线和生物力学特征。方法以beagle实验犬4条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下颌骨体部2.0cm缺损实验模型;半年后,二期手术形成骨传送盘,固定口内牵引器,术后10d起,以0.5mm/次,每日2次的频率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引传送骨盘,至缺损区完全封闭。固定35周后安乐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摄片,测定新骨组织的弯曲极限强度和硬度并与正常骨组织比较。结果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传送骨盘与远端骨段形成骨性联接,新生的骨组织形态与自然下颌骨相同,不易区分。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形成骨性融合。②新骨组织形成正常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放射密度低于正常下颌骨。③压力实验DO间隙新骨组织平均极限强度(69.4±19.2)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78±3.5)%。传送骨盘与基骨的连接部位平均极限强度(46.9±8.4)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49.3±3.9)%。结论应用口内双端式传送牵引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5周新骨组织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骨质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