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陈尉华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6,11(7):446-447
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α干扰素治疗发展为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α-2a或2b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率(SVR)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认为Peg干扰素α-2a或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α干扰素或复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效果均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方法: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2周。随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B组32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予以48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前12针治疗方案相同,治疗12针时的HCV RNA应答率,A、B两组分别为59%、61.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4针时HCV RNA的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7.2%、8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9.7%、92.3%,治疗结束6个月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2.1%、80.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12周后,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给药间隔期,改为10天1次皮下注射,可有效减轻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的比较,评价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78例CHC患者接受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148)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30)治疗48 w的效果进行分析,使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病毒学应答定义为血清HC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结果治疗前,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血清ALT水平为(80.9±22.6)U/L,AST水平为(74.3±18.2)U/L,HCV RNA水平为(2.9±0.5)×10~5 copies/ml,与长效干扰素治疗组【(82.32±20.5)U/L、(72.9±16.7)U/L和(2.8±0.5)×105 copies/m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 w、12 w、24 w和48 w及随访至72 w时,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79.7%、87.2%、90.5%、92.6%和86.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76.7%、83.3%、90.0%、93.3%和90.0%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66.2%、71.0%、84.5%、90.5%和69.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66.7%、73.3%、80.0%、90.0%和70.0%比,也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外周血WBC和PLT减少、脱发和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能获得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方案类似的疗效,且副作用显著少于后者,但停药后长期疗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1].我们应用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48周,并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效果佳,但对于转氨酶持续正常的CHC,疗效如何尚需积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作为循证依据.我们同期对比观察了ALT和AST均正常和均升高的两组CHC患者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和48周,并随访24周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Fan XH  Wang LF  Liu LC  Yao Y  Shan Y  Lu HY  Wu CH  Xu XY  Wei L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0):721-725
目的 探讨在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冷球蛋白血症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4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进入研究,检测HCV基因型与基线、用药后4周、12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并检测基线患者血清中的冷球蛋白.连续型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x2检验或Fisher' s精确概率法,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4周后快速病毒学应答发生率在冷球蛋白阳性患者(6/18,33.3%)低于阴性患者(15/22,68.2%,P=0.028).冷球蛋白阳性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发生率也低于阴性患者(0对比6/6,P=0.012).结论 冷球蛋白阳性的CHC患者快速病毒学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疗效低于冷球蛋白阴性的CHC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1]),但其治疗效果取决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2])。Meta分析数据表明HCV基因2型或3型接受Peg IFNα-2a或-2b联合RBV治疗24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安慰剂治疗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868例未用过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的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加利巴韦林(800mg/d)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肝病科就诊的42例CHC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分别接受重组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观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8.1%、81.0%、90.5%和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52.4%、69.1%和64.3%(P<0.05);在治疗4周、12周和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9.5%、73.8%和83.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7.6%、69.0%和81.0%,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儿流感样症状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CHC近期疗效较好,但副反应较大,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没有反应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可能从增加多个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中受益。这种开放式模式,第2a期研究包括探索对以前治疗没有反应的1型慢性HCV的2l例患者(即,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12周后HCV RNA下降小于2log10的患者)。我们随机分配患者接受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daclatasvir(60mg,每天1次)和NS3蛋白酶抑制剂asunaprevir的(600 mg,每天2次)单独组(A组,11例)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利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1例慢性丙肝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mg/(kg·d),疗程48周,分析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HCVRNA定量、ALT及GLU等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的影响。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总的SVR率为50%,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患者实现SVR达100%,未获得RVR和EVR患者实现SVR为19.35%;高BMI值、发生脂肪肝的患者不容易达到SVR,而糖化血红蛋白、初始HCVRNA载量高、GLU、ALT及性别对SVR无影响。结论RVR、EVR可以预测SVR;BMI、是否合并脂肪肝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疗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但该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针对HCV生活周期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迅速发展,给将来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慢性丙型肝炎(CHC)不同抗病毒药物及方案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动态观察、比较经典治疗组(普通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与经典治疗组比较,其快速应答率高,早期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而轻,对不良反应的总体耐受性好,疗效高并且稳定。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较优,治疗中密切观察处理不良反应、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提高总体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留江 《肝脏》2014,(4):299-300
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可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如不积极治疗可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 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61例,按是否自愿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保肝治疗基础上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及停药后24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24周HCV 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结束、停药后24周ALT、 TBil低于对照组、 Alb、 PTA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CV RNA水平并能明显改善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际国内所有权威指南均明确指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标准治疗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 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基因1型HCV感染患者疗程48周,基因2/3型HCV感染患者疗程24周[1-2].我国最新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HC患者经过规范化标准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virologic response,SVR)率可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