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20例的DD和FG含量。结果①D-二聚体(DD):AMI组(196.92±106.88)μg/L,UAP组(152.91±62.76)μg/L,与健康对照组(68.56±32.88)μ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113.86±52.05)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②纤维蛋白原(FG):AMI组(3.68±1.06)g/L,UAP组(3.08±0.49)g/L,与健康对照组(2.23±0.33)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2.77±0.38)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软组织损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D-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1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78例(70.9%),肌腱及椎间盘损伤32例(29.1%),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员11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h的D-D和Fbg含量、不同时间点伤后D-D和Fbg含量,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凝血指标、D-D和Fbg含量。结果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患者中,中度、重度损伤患者2hD-D、Fbg含量均明显高于轻度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腱及椎间盘损伤患者中,Ⅱ~Ⅴ级患者2hD-D含量明显高于Ⅰ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4d时D-D含量均明显低于伤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伤后2h、2d和4d时D-D、Fbg含量逐渐降低,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bg和D-D能够早期反映病情变化,对软组织损伤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蓉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4-26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对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将三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组冠心病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SAP组对比FIB和D-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MI组与UAP组的D-D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结论血浆FIB、DD水平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和病变程度,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虹  董虹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2):108-10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变化及在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CHD)患者12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4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7例。健康对照组65例。检测各组及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和FG水平。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明显升高(P<0.001);UAP组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升高(P<0.001);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FG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及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测量4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28例,冠心病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D-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dimer,Fg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升高,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检测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汪整辉 《黑龙江医药》2006,19(6):503-504
冠心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心绞痛、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Fbg)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志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机体纤溶系统被激活的状况。纤溶-凝血系统异常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纤维蛋白原(FG)则更是近年来被许多学者认为的CHD的独立性危险因子。为此我们着重检测了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探讨两者在冠心病临床分型及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关系。1对象及方法1.1对象1.1.1冠心病患者组:2005.07.01~2005.12.31经确诊的我院住院病人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47~81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例)。1.1.2对照组:我院运动医学科术前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8~64岁,经查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两组检测前均未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等药物。1.2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改变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和100例正常体检妊娠期妇女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情况。结果研究组D-D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与分析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G)的检测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运用。方法对2008年~2009年我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与45例健康体检者,均给予DD与FG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UA、SA组的DD、FG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三组间比较,并且越严重,DD与FG值越高。AMI、UA、SA组的DD、FG异常阳性检出率均高过对照组,并且三组间比较可发现,病情越为炎症,其检出率越高。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与FG的检测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临床诊断依据,从而提高了临床治愈率,降低了其风险度。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A级12例,ChildB级20例,ChildC级18例)、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D和Fib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ib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血浆D-D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各组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D和Fi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和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对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FIB水平变化的直线相关性。结果:(1)350例CHD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26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3.86±0.87)g/Lvs(2.76±0.72)g/L,P<0.01];FIB随狭窄支数增加有增高趋势,但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FIB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间呈轻度直线性相关(r=0.225,P<0.01)。(3)FIB水平对CHD的预测价值以FIB≥3.5g/L为界,其敏感性为53.7%,特异性为80.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耿婕  毛用敏  魏民新 《天津医药》2007,35(6):410-412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ib)在男性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59例男性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74例男性无冠脉病变者(对照组)血浆中Lp(a)和Fib水平。结果:冠心病组Lp(a)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Lp(a)和Fib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和Fib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a)和Fib与男性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管乐  郑少雄 《天津医药》2006,34(11):765-76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肾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58例2型糖尿病和21例正常对照者血浆TM和D—D浓度。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和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M和D—D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非肾病患者;慢性肾衰组血浆TM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血浆TM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TM与空腹血糖(FPG)、血尿素氮(BUN)、肌酐(Cr)、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白蛋白(UM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呈正相关:D—D与患者年龄、FPG、BUN、Cr,FIB、UMA、DR呈正相关。结论:血浆TM受肾功能的影响.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测因素。肾功能受损、年老、高血糖均会导致体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9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并与104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血清Lp(a)、Fg、DD水平.结果:血清Lp(a)、DD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水平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p(a)水平在UAP组和AM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FS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SAP组、UAP和SAP组(P<0.01);DD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高于UAP和SAP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DD、HDL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Lp(a)、Fg、DD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工作中冠心病的预测和评估病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浓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湘芸  王海滨 《天津医药》1997,25(7):387-390
对46例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的放免活性进行测定。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即刻升高达峰值(118.4±9.49)ng/L,较对照组峰值(46.63±3.55)ng/L增加了1.5倍(P<0.001)。第3天开始逐渐下降,至第28天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即刻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900 3,P<0.001)。5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肾上腺髓质素明显升高(101.7±10.15)ng/L,较对照组增加1.2倍(P<0.001),心绞痛缓解后在第3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10例病情稳定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肾上腺髓质素轻度增高[(58.67±6.40)ng/L,(P<0.05)]。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01)。以上提示在血管壁及内皮细胞受损或/和被激活后,多种血管活性肽的合成释放及降解的平衡关系失衡,肾上腺髓质素释放增加,对维持机体循环的自身调节是一种有益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609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立其疾病状态,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记数。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所占的比例更多,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紊乱及吸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冠心病患者总的危险因素个数多于非冠心病患者;当综合考虑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老年、男性、糖尿病、血脂紊乱及冠心病家族史呈正相关,而与高血压关系不密切。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存在着危险因素群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婕  陈树涛  王林 《天津医药》2011,39(3):208-2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方法:选择784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支数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分组,比较各项血脂指标(包括单项血脂和血脂比值)。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成4组后比较,载脂蛋白(Apo)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HDL-C和ApoA1/B水平在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三酰甘油(TG)和ApoB水平升高,ApoA1/B水平下降(P<0.05)。糖尿病组TG和TC/H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poA1/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比值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高血压、糖尿病均影响血脂代谢,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需控制多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及对冠心病患者炎症指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来某院开展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作为观察对象,选择红蓝双色球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和实验组(辛伐他汀片40mg)各3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统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不良反应。结果:在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理想,对于血脂水平与炎症反应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任古松 《黑龙江医药》2011,24(5):817-8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调查工具,对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症状调查.根据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无合并抑郁症状分为两组,观察两组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缺血性ST-T改变情况.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比率很高;冠心病合并抑郁组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加用血脂康胶囊,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达标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8.53±2.1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2.25)mg/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8.58±2.4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2±2.73)mg/L(尸〈O.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