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东莨菪硷等综合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肺出血型的疗效。方法将356例钩体病患者按发生年限分为两组:对照组96~97年为109例,观察组98年为2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东莨菪硷为主综合治疗。两组肺出血型分组比例无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使用东莨菪硷、酚妥拉明等综合治疗肺出血型钩体病获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钩体病为一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存于全球,常在我国江南地区,特别是四川主产水稻区夏秋季散发或流行,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威协着人们的生命。现略述本病近年来在化学治疗研究进展如下。一、体外抗钩体的实验研究 1983年,S.Oie等检测5种青毒素对致病性和非致病钩体5型的MICs和MBCs,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比较致病与非致病钩体之间基因组差异,筛选致病钩体特有的基因片段,以分析钩体毒力相关基因.方法以赖型钩体017株为tester,非致病性patocⅠ株为driver进行SSH.用3种四碱基内切酶RsaⅠ、HaeⅢ、AluⅠ分别酶切基因组DNA,选择最适内切酶消化产物(小于2kb的片段),连接特殊设计的Adaptor进行消减杂交的PCR,得到消减混合物,与T/A克隆载体连接,转化JM109建立差异消减文库,经PCR和Southernblotting筛选鉴定阳性克隆,进而对部分片段进行测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AluⅠ适于将钩体酶切成用于SSH技术的小片段;经PCR和Southernblotting筛选鉴定得到25个致病钩体中特异存在的阳性克隆,阳性率达到62.5%;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片段大小为149-1506bp,平均480bp,GC含量从26.30%到51.98%不等,平均36.63%;相似性分析其中6个片段无任何相似性匹配,18个有一定相似性的序列可分为两类与外膜蛋白或假想蛋白相关和与生化代谢修饰的酶相关.20个序列已被GeneBank收录,收录号分别为AF300873-AF300877,AF325807-AF325821.结论SSH是一种有效、灵敏的、高特异的比较分析基因组差异的方法,对钩端螺旋体致病基因的筛选、基因组分化、分子遗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SH技术筛选得到的致病钩体特有消减片段很可能与致病钩体的分子进化和毒力有关,也为我国特有微生物的基因资源开发和基因工程疫苗的设计提供给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G治疗钩体病常发生赫氏反应(JHR),可致肺弥漫性出血(PDH),应寻新药。鉴于国内尚无强力霉素治疗钩体病的报告,作者等于1987年探讨了强力霉素治疗钩体病。测青霉素G和强力霉素对临床分离的8株钩体抗菌活性(试管法)。选临床确诊,病程4日内,未用过抗菌药的感染中毒型钩体病34例(实验室证实30例,重型27例)随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严重危害农业人口和农业动物的人兽共患病,遍及世界五大洲。中国是一个钩体病多发国家,流行区和感染面广,对农业的影响十分突出。本病常年散发不断,常常发生局部流行。倘遇较大自然灾害(如洪水),本病流行甚至暴发流行的危险即成倍增加,重症钩体病(如肺弥漫性出血型)可导致病人迅速死亡。我校钩体病研究室及国内同行对钩体病的防治进行了长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取得若干重大成果,然而,钩体病防治仍存在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pL32膜定位及其自然抗体应答情况和抗体类型.方法 IPTG诱导目的 重组蛋白rLipL32-1和rLipL32-2表达,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LipL32.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四川地区钩体患者血清标本及rLipL32兔抗血清与我国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的交叉凝集情况.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LipL32进行膜定位.建立基于rLipL32的ELISA,检测钩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类型及其水平.结果 黄疸出血群是四川地区最主要的优势钩体血清群.rLipL32兔抗血清均能与我国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发生MAT效价为1∶80~1∶320的交叉凝集反应.LipL32是位于钩体外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156例MAT阳性钩体患者血清标本中,rLipL32-1和rLipL32-2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91.0%~92.9%和90.4%~92.3%,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7.4%~98.1%.结论 LipL32是问号钩体属特异性表面蛋白抗原.自然感染钩体时,LipL32-1和LipL32-2可诱导机体产生IgM和IgG两类血清抗体.rLipL32-1和rLipL32-2可作为研制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8.
应用SDS-PAGE首次对我国常见的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株的全菌蛋白进行了分析,发现15群15型参考株的全菌蛋白基本由33条谱带组成,其中主要蛋白谱带16条,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15500,16800,18000,23000,25000,29500,32000,39000,45000,70000,80000,84000,100000,110000,114000和128000;次要蛋白谱带17条,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MLVA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MLVA(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技术在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7个VNTR位点,对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菌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应用BioNumerics(Ver-sion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对117株钩端螺旋体的7个VNTR位点进行了检测,聚类分析分为3个群(A群、B群、C群)28种基因型,其中A群占11.97%(14/117)、B群占0.85%(1/117)、c群占87.18%(102/117);多态性指数介于0.0831与0.8005之间;MLVA基因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结论 MLVA分型技术可初步对钩端螺旋体进行遗传学分类鉴定,应用该技术,将在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端螺旋体提取的外膜,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呈圆形或条状化学组成中含蛋白质40%,碳水化合物6%,类脂质52%,并检测到2—酮基—3—脱氧酸(KDO)的存在。外膜提取物免疫家兔产生的抗体,在五个月中仍然保持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一、四川省1981~1985年发病数和病死数二、钩端螺旋体生物特征及其超微结构 1、细长、螺旋状微生物(6~10m×0.1~0.2m) 2、10~14个螺旋(细密规则) 3、飞速旋转运动能力(绕一固定轴象陀螺一样旋转) 4、呈现一端或两端湾曲成钩状(C_2、S_1、L等形状) 5、钩端螺旋体借二分裂法进行繁殖(20分~8小时繁一代,24小时72代,达4万亿亿个)  相似文献   

12.
一、四川省1981一1985年发病数和病死数19泌1 9821 98319841 985发病数338941 9803209031730立死亡数 688 4 13 340 221二、钩端螺旋体生物特征及其超微结构l、细长、螺旋状微生物(6一0,11又0.1~o.Zm)2、10~14个螺旋(细密规则)3、飞速旋转运动能力(绕一固定轴象I沱螺一样旋转)4、呈现一端或两端湾曲成钩状(CZ、S,L等形状)5、钩端螺旋体借二分裂法进行繁殖(20分钟~8小时繁一代,24小时72代,达4万亿亿个)6、钩端螺旋体的超微结构④外膜:三层(浆膜也只层)④轴系:运动“器官”骨菌休:三、抗生素筛选方法1、试竹筛选2、固休培养基平板筛选3、实…  相似文献   

13.
14株钩端螺旋体混生株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孟连县是钩体血清群(型)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至今已检出14个血清群、22个血清型。作者在复核分离自该县的75株钩体菌株群别时,发现14株钩体的菌群与新分离时的鉴定发生了变更。14株钩体中,12株分离自病人血液、2株分离自鼠肾。第一次初定与第二次复定的时间相隔一年以后,菌群发生了变更,时隔半年后,又做了第三次复检工作,结果与第二次相同。从14株钩体三次定群结果发现:14株钩体均为混生株,混生率为18.7%,其中:黄疸出血群1株变为赛罗群;爪哇群6株变为波摩那群1株、赛罗群4株、巴达维亚群1株;致热群3株变为赛罗群2株、七日热与赛罗群交叉1株;赛罗群3株变为爪哇群2株、巴达维亚群1株;塔拉索夫群1株变为巴达维亚群巴叶赞型  相似文献   

14.
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群众多,各群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目前国内外均采用当地流行的钩体血清群来制备多价钩体疫苗,但对疫苗中未包含钩体血清群感染的保护作用极其有限,易造成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已知80℃灭活、生理盐水回收的腐生性双曲钩体PatocⅠ株全细胞抗原(TR PatocⅠ)能与所有钩体病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但其抗血清能否凝集不同血清群的问号钩端螺旋体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采用TR PatocⅠ免疫的兔抗血清与我国15群17型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2群2型双曲钩体国际标准株进行了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发现该抗血清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钩端螺旋体核糖体提取物的制备、鉴定、免疫保护作用及抗血清体外杀菌,吞噬调理活性进行了研究。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制备了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体核糖体提取物,该提取物中含65%RNA,30%蛋白质,2%DNA。RNA与蛋白质之比约为2:1。电镜负  相似文献   

16.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分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我国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标准菌株染色体DNA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进行致病性钩体的分子遗传学分类鉴定。方法 采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块直接纯化钩体菌完整的染色体DNA,用限制性内切酶NotI消化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离。结果 从50-1000kb范围的DNA片段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我国常见15群15型国内标准菌株各具特异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结论 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可对钩体菌进行遗传学分类鉴定,这在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1年Marshall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EA)研究了钩体基因组DNA,开创了钩体现代分子研究的新纪元。Robinson、Thierman等人相继利用REA发现钩体菌株间用传统血清学方法不能证实的差别,认为REA具有精确和可靠的特点。1987年Hookly利用电子计算机大量比较了钩体内切酶带型,Yasnda则根据ONA的相关性将钩体分为12个基因组。该分类较经典方法更能体现钩体本质属性,得到国际广泛认可。REA目前已广  相似文献   

18.
宋国蓉 《医学信息》2008,21(9):1623-1625
目的 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突发特点,流行规律;为预测、预警,制定预防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患者21名,键康人群273名按GB15995钩端螺旋体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21名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样.抗体呈四倍增长的19人,确诊率为90.48%,273名健康人群,抗体性率为57.51%.患者及健康人群均呈多菌群混合类型感染.结论 调查地钩体疫源地广泛存在,菌群分布上具有多菌群感染的特点,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吞噬泡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及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感染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j774A.1和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采用透射电镜观察J774A.1细胞和Cos-7细胞胞内钩体吞噬泡的形成及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含钩体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情况。结果问号钩体56601株感染J774A.1细胞30min、感染Cos-7细胞15min即可在胞浆中发现膜包绕的含钩体吞噬泡,吞噬泡内钩体均保持原有生理弯曲。56601株问号钩体感染Cos-7细胞2h后,钩体吞噬泡膜开始消失,但未发现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膜消失的现象。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与溶酶体发生共区域化,表明吞噬泡与溶酶体发生融合。J774A.1细胞感染钩体后出现染色质浓缩形成的凋亡小体样结构、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病变,但Cos-7细胞感染钩体后其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问号钩体感染J774A.1细胞和Cos-7细胞后可迅速形成吞噬泡并可能与钩体Ⅲ型分泌系统产物有关。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可与溶酶体发生融合。不同细胞的钩体吞噬泡膜消失及超微结构改变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