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在急性脊髓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2例经MRI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被确诊为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病变部位的脊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患者T1 WI信号低,T2 WI信号高;所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其中病变部位未出现强化现象16例,出现斑片状强化现象3例,有细条状强化现象3例。结论临床诊断以及鉴别急性脊髓炎时应根据患者的MRI结果并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DA)的特征性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3月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及临床资料。7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波谱(MRS)检查、脑灌注(PWI)检查;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MRS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 flair、DWI(B=1000)及CET1WI序列。结果 肿瘤发生于右侧颞叶4例,左侧2例;右侧额叶1例,左侧1例;左侧顶叶区及右侧基底节区各1例。病变均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病灶,病变最大径16~41 mm,平均32 mm。与脑实质相比,MRI 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9例,等信号1例;T2WI及T2 flair均呈较均匀高信号,DWI序列均未弥散受限;增强后病变均未强化。9例MRS均NAA峰明显下降,Cho峰明显升高。7例PWI均呈等低灌注。结论 弥漫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MRS表现NAA峰下降、Cho峰升高为中青年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典型MRI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多序列成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腕部MRI多序列成像,包括冠状位SE T1WI、GE T1WI、GE STIR,轴位TSE T2WI、矢状位 SE T1WI.30例注射GD-DTPA后行SE T1WI、GE T1WI增强扫描.结果 80例患者中,76例显示腕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增生滑膜和血管翳在GE T1WI及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55例骨髓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GE STIR上呈斑片状高信号.56例骨侵蚀,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规则小的缺损,T1WI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而GE T1WI稍高信号,强化较SE T1WI明显.58 例关节积液.70例肌腱炎,表现为腱鞘积液、腱鞘增厚、T2WI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后有强化.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能够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对其诊断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S)在MRI中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的PVS病例患者,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14例患者的X线片及MRI片图像满意。在X线平片上PVS表现为关节的对位正常,关节间隙显示正常,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并可见密度增高影,部分可见不规则骨质侵蚀破坏及囊状骨质缺损区。PVS在MRI中病变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低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不均质强化。1例踝关节病变为局限性结节,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边缘较清晰。关节腔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其中8例可见骨质受压或囊状骨缺损表现。结论 PVS的MRI表现敏感具有特征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转移瘤在低场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MRI资料完整的脑转移瘤42例,患者均进行T1WI、T2WI平扫及增强扫描,T2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 42例中发现156个病灶,其中额叶37个,颞叶27个,顶叶39个,枕叶22个,小脑21个,丘脑10个;T1WI 58个病灶呈等信号,80个病灶呈低信号,13个平扫显示不清;T2WI 76个病灶呈高信号、36个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痛灶中6例呈斑片样强化形式,环形强化9例,不规则结节样强化7例,16例显示2种或2种以上强化形式.结论 脑转移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增强扫描可以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T2FLAIR、DWI扫描对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颅咽管瘤的CT、MRI表现的分析,评价CT和MRI对颅咽管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的分析,讨论该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28例颅咽管瘤患者中,位于鞍内4例,鞍上17例,同时累及鞍内、鞍上7例;28例患者中,22例肿瘤呈囊性,CT表现为鞍区类圆形低密度灶,灶周伴蛋壳样钙化,MRI有24例表现为长T1WI长T_2WI信号,2例短T1WI长T2WI信号;5例呈囊实性表现,CT平扫为类圆形混杂密度灶,MRI在T1WI表现为低等混杂信号,T_2WI表现为高等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行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环状强化;1例患者肿瘤为实性,CT表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灶,MRI表现为等T_1WI长T_2WI,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在颅咽管瘤的诊断中具有定性、定位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对脑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7 例脑结节性硬化(TS)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MR表现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无强化;皮质下及脑白质错构瘤,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部分轻度强化;室管膜下巨细胞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结论:脑结节性硬化症发病部位具有一定特点,MR信号能反应病变的病理特征,对临床诊断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结节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周口市中医院10例结节性硬化病例的临床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9例室管膜下散在多发性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像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含钙化部分呈低信号),增强后扫描结节轻中度强化。1例见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内散发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结节性硬化的MRI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对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12年诊断的20例VH患者资料,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及T2WI压脂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中14例行矢状位、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病程3周~36个月,平均(8.7±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6例表现为局部疼痛,余14例出现局部疼痛伴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共检出胸椎受累6例(30%)、腰椎9例(45%)、颈椎5例(25%),其中多发性4例(20%),病灶达27个。17例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17例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12例,脊髓受压17例。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1例。14例患者做MRI增强后,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在推测VH组织学类型、评价其活动性或潜在的侵袭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DR及MRI征象,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4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3.5岁;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足、踝关节部15例,膝关节6例,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周围骨质疏松脱钙,5例患者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17例患者行MR检查,均为阳性,早期14例,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影像学DR检查是RA常规检查方法,MRI敏感性、特异性高,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3.0 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子宫肌瘤高聚焦超声(HIFU)早期疗效评价.方法 33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单发肌瘤20例,多发肌瘤13例,共59个,患者平均年龄(34.3±8.7)岁,所有患者均于HIFU术前及术后1 d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并定量测定肌瘤、肌壁HIFU术前、后T2压脂、T2WI、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信号值,并计算肌瘤最大消融区面积,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59个肌瘤于HIFU术后在T1WI增强扫描序列均出现无强化的消融区,平均消融率达70.9%.MRI增强扫描消融区T1信号值与术前比较明显减低(P<0.01).术后消融区在T1平扫像上呈不同程度高信号,T2像上消融区范围显示不明确,但T2信号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RI平扫所见术后T1信号增高区1.0 cm)肌壁T2压脂信号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3.0 TMRI增强扫描可以直观、准确的显示肌瘤消融区,T1术后高信号区可以显示肌瘤HIUF术后坏死区,可以评价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平山病MRI检查方法和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证实的平山病患者的MRI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MRI的检查方法和诊断要点。结果平山病MRI检查方法包括:自然位和屈颈位颈椎矢状位T1WI及T2WI扫描及低位颈髓横轴位T2WI扫描,屈颈位颈椎矢状位及横轴位增强扫描。诊断要点包括下颈段脊髓萎缩、变扁,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增强扫描后可见硬脊膜外间隙内明显强化。结论 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扫描,对平山病诊断十分有利,是诊断平山病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颈椎过屈位MRI扫描能显示平山病的所有影像学特征,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徐晓雷  倪晓明 《江苏医药》2012,38(6):694-696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MRI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病理证实的肝脏FNH 12例,术前均经屏气扰相梯度回波FLASH-T1WI、抑脂快速自旋回波FSFSE-T2WI平扫和True FISP序列,动态增强采用3DVIBE快速扫描序列,共3个回合。仔细复习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2例肝脏FNH中,9例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病灶直径1.8-9.2cm。位于肝右叶11个,左叶1个。平扫T1WI,11个呈稍低信号,1个呈等信号,7个病灶中央可见星状、裂隙状更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中央更高信号7个。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减低;但强化程度仍高于正常肝组织。其中,1例病灶周围见增粗扭曲的血管与之相连。结论动态增强MRI对肝FNH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50例进行了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对其中18例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MRI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MRI影像表现为:头部平扫及增强扫描T1WI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程度不同的脑膜增厚,有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合并脑结核瘤;脑实质内粟粒型结核病灶增强扫描呈多发小结节状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作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其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林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257-2258
目的:研究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并进行病理学对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大小为(4.7±1.2)cm,CT平扫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密度;MRI平扫中,T1WI均呈现不均匀的低信号,T2 WI均呈现不均匀的等高信号,中间有部分条状的低信号。12例进行MRI增强扫描时,不强化的有4例,轻度强化的有3例,均匀渐进性强度强化的有2例,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的有3例,边缘环状强化的有1例,与CT增强扫描结果一致。结论 CT和MRI作为检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手段,其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组织成分,与病理中肿瘤所富含的大量黏液基质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环形强化病变患者,包括18例高级别胶质瘤(HGG)、14例脑脓肿(BA)及8例脑转移瘤(SBM)。分析病变的MRI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点。观察分析常规MRI表现、多模态MRI表现,比较3种病变不同位置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结果HGG:形态不规则,瘤壁厚薄不均,16例内壁伴结节、外壁毛糙,平扫呈T1WI等、T2WI等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中至重度水肿。其中12例侵犯周围脑组织;BA:形态规则,11例呈均匀薄壁,3例厚薄不均内壁伴结节,平扫呈T1WI等、T2WI稍低高信号。增强较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其中4例内部伴液-液平面;SBM:形态局限,呈类圆形,位于皮髓质交接区。瘤壁稍厚,内壁毛糙,外壁光整,平扫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DWI:HGG及SBM瘤壁弥散受限,ADC略升高,BA内部弥散受限明显,信号明显增高,ADC明显减低,HGG水肿区ADC明显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强度HGG>SBM>BA,rCBV不同程度升高。3种病变内部坏死区均呈低灌注,HGG周围水肿rCBV高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MRS显示HGG水肿区Cho/Cr高于BA、SBM,NAA/Cr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17例HGG瘤壁旁见弥漫分布极低信号,5例SBM周围见小范围点状极低信号。结论HGG、BA与SBM常规MRI影像学征象存在重叠现象,鉴别诊断有时困难。多模态MRI技术可综合评价颅内环形强化病变,有助于临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宋文  余长亮  王海宝 《安徽医药》2014,18(2):285-28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磁共振(MR)特点,探讨MR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和治疗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行MR平扫、增强、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对其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经γ刀治疗前后MRS各峰下化学物质含量的均值是否有差异。结果该组共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6例单发,3例多发,T1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低信号,T2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4例可见握拳征,经γ刀治疗后病灶均明显缩小或消失;9例MRS显示:胆碱(Cho)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4例见脂质(Lip)峰;与治疗前波谱比较显示:Cho降低,NAA升高;比较治疗前后NAA、Cho各含量及NAA/Cr、Cho/Cr的均值,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分析MRI及MRS特点对于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临床诊断和γ刀治疗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14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磁共振影像进行分析, 提高对DFSP磁共振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至2022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的14例DFSP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 分析DFSP磁共振影像特征情况, 包括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扫描等序列影像特征。结果 14例DFSP患者中, 男9例、女5例, 年龄21~58(43.8±12.2)岁。14例均为单发, 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结节/肿块, 最大长径21~160(57.1±37.0)mm, 平均体积大小为57.1 mm×40.4 mm×28.4 mm。DFSP平扫T1WI信号与肌肉相仿, T2WI高信号, 6例病灶内可见少量线状低信号分隔, 3例DWI呈明显高信号, 1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4例呈不均匀强化, 内可见斑片低强化区域。6例病灶内T2WI压脂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1例肿块内可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可见出血信号, T1WI平扫呈高信号。14例病灶局限在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内, 5...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40例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分析,探讨MRI对其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平扫:矢状位T1WI FSE-430/18,T2WI FSE-4500/108,STIR序列IRFSE-2400(80)/30,横断位CBASS 3D-8.3/4.1,OB4.0 mm,FOV250-350,反转角度(FA)45°~90°,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结果转移部位:颈椎1例,胸椎8例,腰椎7例,骶椎5例,胸腰椎12例,腰骶椎2例,胸腰骶椎5例。单纯椎体转移12例,椎体伴附件转移12例,椎体转移伴病理骨折15例,椎管与脊髓侵犯及软组织块影13例。溶骨型转移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硬化型转移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混合型转移呈不均质或弥漫型高信号。注射Gd-DTPA可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 MRI诊断脊柱转移瘤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扫描视野,容易发现附件侵犯与软组织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