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肝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中与肝脏病情关系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的意义.方法将126例乙肝病毒感染致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评分法评分并分级,对各级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酸(TBA)的阳性率行χ2检验,对其均值行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中A级15例,B级73例,C级38例,它们的血清ALT、AST、TBA阳性率依次为39.6%、 84.2%、 93.3%,χ2值依次为2.0412、11.011、34.4112,P值依次为0.25~0.5、<0.005、<0.005;ALT均值C级与A级比较,明显升高(P=0.006),而在A级与B级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51),AST在A级与B级、B级与C级、C级与A级间比较P值依次为0.000、0.049、0.000,TBA 在A级与B级、B级与C级、C级与A级间比较P值依次为0.000、0.032、0.000.结论在肝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中,按Child-Pugh肝功能评分法评分并分级后,血清AST及TBA数值与肝功能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张利  朱海杭  徐永居 《胃肠病学》2007,12(12):756-757
背景:血清总胆汁酸(TBA)以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1)、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可判断肝硬化程度,但国内外研究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含量以及PCⅢ、C-Ⅳ、LN、H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4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酶法测定血清TBA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空腹血清PCⅢ、C.IV、LN、HA水平。结果:血清TBA含量随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升高,不同分级间有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PCU1水平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5),各级肝功能患者间血清C-Ⅳ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高于A级和B级患者(P〈0.01,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HA水平均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1)。结论:血清TBA含量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PCU1、LN、HA对指导肝功能的分级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对这些疾病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三组患者(各50例)和健康对照组(50例)血清中HPV B19特异性抗体IgM(B19-IgM),同时检测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析HPV B19感染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 乙肝病毒相关肝病组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率(16.7%)远高于正常对照组(2%),差别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肝癌人微小病毒B19-IgM阳性率(28%)远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0%)、肝硬化组(12%)及正常对照组(2%)(P<0.05);肝硬化组人微小病毒B19-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中人微小病毒B19-IgM阳性患者转氨酶(ALT、AST)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肝癌分期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病毒相关肝病患者合并人微小病毒B19的感染常见,其中原发性肝癌组感染率最高;且转氨酶的水平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高于未感染者,提示受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将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动态观察总胆汁酸在常见肝脏疾病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9例健康者及101例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BA含量及ALT、TBIL。结果各型肝病组TB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的TBA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比较TBA有较显著差异(P〈0.05)。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TBA、ALT、TBIL均明显增高,随着病情好转,各项均逐渐下降,但TBA较ALT、TBIL恢复晚。结论TBA变化是常见肝病患者高度敏感的指标,它的动态变化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本地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03例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基因型,采用ELISA法检测HBeAg,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HITACHI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五种肝功指标。结果303例慢性肝病患者中B基因型249例(82.2%),C基因型39例(12.9%),B/C混合型10例,D基因型3例,未分型2例,B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001);HBeAg阳性141例,其中C基因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ALT、AST、TBA、TBIL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1或P〈0.05)。结论赣州地区HBV感染以B、C基因型为主,尤以B基因型居高;C基因型更易发展为严重肝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差;此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探讨黄芪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防治作用。方法5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阳性对照组(B组)和黄芪干预组(C组,推荐剂量:1g/只大鼠)。采用CCl4造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酸(BA)及白蛋白(A)水平;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及纤维化面积的变化,分析黄芪对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肝硬化早期B组和C组的ALT、AST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P〈0.01),而C组较B组损害较轻(P〈0.05),晚期B组和C组则无明显区别。肝硬化早期3组的血清白蛋白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晚期B组和C组较A组明显下降(P〈0.01),肝硬化早期3组的BA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晚期B组、C组较A组明显升高(P〈0.01)。肝硬化早期,3组的肝组织病理及胶原染色显示B组纤维化(S1~S3)较A组和C组明显(P〈0.05),晚期B组和C组则无明显差别。结论黄芪在肝病早期可起到延缓肝功能损害及纤维化的作用,但如不去除有害因子,则不能阻止肝病向晚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h)、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2例肝硬化患者及68例健康者的Tch、ChE及TB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Tch、Ch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ch、ChE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最低,TBA在C级中最高,与A级和B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Tch、ChE、TBA能较准确地提示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判断肝硬化病情,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8.
杨宁  徐援  张冬磊 《山东医药》2010,50(37):10-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47例,C级43例。检测其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PG)和TM,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与Child-Pugh分级A、B级肝硬化患者比较,C级患者的血清FINS、TM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P均〈0.01)。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与FINS、TM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3、0.372,P均〈0.01),与ISI呈负相关(r=-0.536,P〈0.01);TM水平与FINS呈正相关(r=0.298,P〈0.01),与ISI呈负相关(r=-0.27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IR及TM升高,其血清FINS、ISI、TM均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 阐明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13例临床资料,用SPSS软件及四格表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正常人TBA平均(4.0±3.2)μmol/L。肝病组TBA显著高于正常人和非肝病组(P<0.01)。(2)急性肝炎患者TBA平均为(167.2±132.4)μmol/L,最高达449.5μmol/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TBA是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3)TBA对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5.8%,优于其他肝功能试验,TBA是反映肝硬化侧支循环的有价值的指标。(4)TBA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仅为30.5%,不及ALT和总胆红素(TBIL)。(5)TBA水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但与TBIL不完全平行,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价值。结论 TBA特异性高,敏感性尚可,对肝病、特别是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差,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附40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病种、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不同性别肝病患者胆囊结石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肝病患者胆囊结石阳性率:血吸虫性肝硬化(26.4%)与脂肪肝组(28.7%)明显高于非肝脏疾病组(14.6%)(P<0.01),非血吸虫性肝硬化(16.2%)、肝囊性病变(18.9%)及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组(14.7%)与非肝脏疾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Child-PughA级(15.0%)、B级(22.5%)及C级(31.3%)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22.5%)与女性(23.4%)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脂肪肝患者为胆囊结石患病的高危人群;肝病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肝病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将83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治疗结果分为好转组(A组)和恶化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1b)、总胆固醇(Chol)、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I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化比值、肌酐、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腹部B超、主要并发症。结果A组并发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而并发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在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TBiI、Chol、CHE、TBA、PT明显高于B组(P〈0.05),而A1b在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ehg阳性率高于B组,而B组HbeAb阳性率高于A组(P〈0.05)。A组脾脏长径、门脉主干均大于B组,合并腹水多于B组(P〈0.05);MELD评分≤9分时,B组例数较少,20-29分组、≥30分组时B组例数明显增多(P〈0.05);Child-Pugh评分为B级的A组较多,B组较少,评分为C级的相反(P〈0.05)。结论TBiL、Chol、CHE、TBA、PT、HbeAg—HbeAb、脾脏长径、门脉主干、腹水及并发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ADA无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患者经治疗血清ADA明显降低,与发病早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ADA与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结论:肝病患者血清ADA增高提示肝病慢性化、逐渐进展,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贤  黎建源  梁娟英 《内科》2008,3(6):845-84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TBIL、DBIL、TBA、ALT、AST升高,PT、TT、AFIT延长,FIB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与其凝血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0例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RBP、PA、TBA、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水平,观察不同肝病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与6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RBP、P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五组肝病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的CHE活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急性病毒性肝炎组、重症肝炎组ALT、AST活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结论检测血清RBP、PA、TBA、CHE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反映肝脏实质性病变程度方面优于ALT、AST。 ALT、AST检测同时联合RBP、PA、TBA、CHE检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相关检查确诊的肝硬化患者125例。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3组,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分析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1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并结合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功能Child-Pugh B级组患者血清FT3、FT4水平显著低于A级组患者(P〈0.05),肝功能Child-PushC级组患者血清FF3、FT4水平显著低于B级组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血清前白蛋白(S-p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9例老年肝硬化组及23例青年肝硬化对照组和5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及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P<0.01)。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hild-pughC级较C级较B级和A级明显升高。而老年肝硬化患血清前白明显下降,Child-pughC分组中A-C级呈递减趋势,结论:老年肝硬患TBA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密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检测TBA水平与肝硬化功能密切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TBA有利临床评估肝硬化病情及预后,另外,血清前白蛋白对临床评估肝硬化患的病情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经ERCP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79例(肝硬化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组)以及无肝病患者随机抽取114例(无肝病组),对比分析ERCP治疗操作情况、肝功能指标术后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肝硬化组ERCP术前凝血酶原时间为(12.9±2.2) s,多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12.1±1.9) s和无肝病组(11.7±1.4)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30,P<0.001)。术中操作肝硬化组所用时间(58.58±19.40) min,多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52.53±16.74) min和无肝病组(49.81±14.8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4,P=0.002)。术后各组均无穿孔、死亡的病例。肝硬化组中3例(3.8%)患者行EST后出现十二指肠乳头少量渗血,其中2例为Child-Pugh C级,1例为Child-Pugh B级;1例(1.27%)Child-Pugh C级患者出现食管下段曲张静脉渗血,但该项与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同样,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ERCP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66.0比53.0 IU/L)、谷丙转氨酶(61.0比52.0 IU/L)、γ-谷氨酰转移酶(318.0比231.0 IU/L)、碱性磷酸酶(232.0比210.0 μmol/L)、总胆红素(65.7比56.3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Child-Pugh A级、B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对于Child-Pugh C级患者,应尽量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情况后行ERCP。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探讨上述不同指标在判定肝脏功能,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健康对照组20例(A组);急性无黄疸型乙肝20例(B组);急性黄疸型乙肝20例(C组);慢性乙肝20例(D组);肝硬化患者20例(E组)。所有被检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分别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按说明书严格操作。结果 从急性乙型肝炎到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逐渐降低(均值(mg/L)A组:240.4;B组:170.6;C组160.1;D组:120.8;E组:76.1)。急、慢性乙型肝炎明显降低(P〈0.05)。乙肝后肝硬化显著下降(P〈0.01)。TBA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蛋白、PT仅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Preaibumirk PA)含量的改变能敏感、特异、快速的反应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酒精性肝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41例住院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各种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酒精总摄入量、体质指数(BMI)、AST/ALT比值、GGT、LDH,分析上述各种因素与肝功能受损程度(酒精性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及C)间的关系。结果①酒精性肝炎患者年龄及酒精摄入总量均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0.01及P<0.05),但在酒精性肝硬化Child-Pugh各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酒精性肝炎与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间(P>0.05)、酒精性肝硬化Child-Pugh B级与C级患者间的BMI无显著差异(P>0.05),但酒精性肝炎与酒精性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BMI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Child-Pugh B级及C级患者(P<0.05)。③AST/ALT比值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r=0.9752,P<0.01)。④LDH水平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r=0.9797,P<0.01)。⑤GGT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患者年龄、BMI、酒精总摄入量、AST/ALT比值及LDH均与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其中AST/ALT比值及LDH水平可较好地用于评估酒精性肝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探讨SF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及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45名,常规检测SF水平,对比各组SF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和甲胎蛋白(AFP)比较相关性。结果肝癌组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3组患者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SF与ALT、AST、AFP呈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SF与AST、AFP呈显著正相关,肝癌组患者SF与ALT、AFP呈正相关。在肿瘤的临床TNM分期中,肝癌组患者的SF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肝病及肝癌患者SF与ALT和(或)AST、AFP具有相关性。SF可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肝癌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