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L型和HPV16,18感染在人食管癌中同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和HPV16,18感染与人食管癌的关系,初步探讨Hp-L型致癌的机制.方法对112例食管鳞癌,30例正常食管粘膜,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ABC法)技术检测Hp-L型,两者同时阳性者定为Hp-L型感染阳性.另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HPV16,18蛋白.结果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67.9%)高于正常对照组(2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免疫组化染色Hp-L型抗原检出阳性率(65.2%)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型检出阳性率为61.6%(69/112).革兰染色油镜(10×100)下观察发现,Hp-L型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大小不等;有巨形体、圆球体、原生小体等;大多呈革兰染色阴性(红色),少数呈革兰染色阳性(紫色);可在癌巢、癌间质或粘膜层聚集成堆,也可散在分布于其中,部分癌细胞及粘膜上皮细胞内也见到L型或L型粘附于这些细胞表面.免疫组化染色HPV16,18表达阳性率为69.2%,与Hp-L型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型和HPV16,18同时阳性者占59.8%(67/112)结论Hp-L型和HPV16,18感染与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Hp-L型感染可能是食管癌除病毒之外的又一生物性致癌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与HPV16,18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 (Hp -L)感染和PCNA、CerbB - 2、P53 表达在食管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技术检测 112例食管癌和 30例对照组的Hp -L型、PCNA、CerbB - 2、和P53 基因蛋白 ,对Hp -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CNA、CerbB - 2和P53 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癌组的革兰染色L型检出率 (6 7 9% )与对照组 (2 6 7%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免疫组化Hp -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 (6 5 2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Hp -L型检出阳性率为6 1 6 % (6 9/ 112 )。癌组的PCNA、CerbB - 2、P53 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癌组中Hp -L型感染阳性组的PCNA、CerbB -2、P53 表达阳性率也高于其Hp -L型阴性组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表明Hp -L型感染与食管癌相关 ,与食管癌的PCNA、CerbB - 2、P53 过表达也相关。结论 Hp -L型有可能通过促使细胞增殖加速和致基因突变而涉及食管癌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和HPV16、18感染与人食管癌手关系,探讨Hp-L型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112例食管鳞癌和30例对照组进行Hp-L型和HPV16、18同步检测。结果 革兰染色L型检出率(67.9%)与对照组(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检出阳性率(65.2%)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型检出阳性  相似文献   

4.
以VEGF、MMP-2检测验证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胃癌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30例胃癌中免疫组化及革兰染色同时Hp-L型阳性的病例有88例。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67.69%vs24%,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组的MMP-2、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Hp-L型阴性组(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MMP-2和VEGF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r=0.45,r=0.30,P<0.001)。结论Hp-L型感染是影响胃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与胃癌细胞的VEGF、MMP-2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等技术,对136例胃恶性肿瘤进行幽门螺杆菌L型检测。结果,革兰染色幽门螺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为77.2%,免疫组化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71.3%,两者具有一致性(P>0.05)。此外,革兰染色在91例瘤细胞的胞浆内同时查见L型菌,透射电镜在腺癌和淋巴瘤细胞质内也见到L型菌。提示,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很可能是其致癌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瑞  李琰  张金文 《山东医药》2002,42(7):19-20
为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河北省高发区食管癌、癌前病变、正常食管组织和低发区食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高发区食管癌组织HPV16、18DNA阳性率为38.7%,癌前病变为25%,正常食管组织为2.5%,低发区食管癌组织为20%。高发区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与正常食管组织HPV16、18感染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发区食管癌组织HPV16、18感染率与高发区正常食管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发区食管癌组织HPV16、18感染率低于高发区食管癌组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河北省食管癌高低发地区食管癌组织、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均存在较高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为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 (Hp L)感染与食管癌的关系以及C erbB 2、p53表达在食管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氏染色技术检测 1 2 6例食管癌和 40例对照组的Hp L型、C erbB 2、和p53基因蛋白 ,对Hp 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C erbB 2、和p53表达行比较分析。结果 :癌组的革兰氏染色L型检出率 (67.5 % )与对照组 (2 7.5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与免疫组化Hp 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 (65 .1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 L型检出阳性率为 61 .9% (78/ 1 2 6)。癌组的C erbB 2、p53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癌组中Hp L型感染阳性组的C erbB 2、p53表达阳性率也高于其Hp L型阴性组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表明Hp L型感染与食管癌相关 ,与食管癌的C erbB 2、p53过表达也相关。结论 :Hp L型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有可能通过致基因突变而涉及食管癌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L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革兰染色技术检测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原位癌16例,浸润癌35例)及69例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单纯增生15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21例、18例、15例)和20例正常食管粘膜鳞状上皮组织中HpL型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对Hp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组织类型HpL型检出率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均比较高(55.6%~62.9%),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120例食管病变组织中,61例HpL型阳性者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有48例,占78.7%;79例HpL型阴性者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24例,占40.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各病变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P<0.025)。表明HpL型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着相关性。结论HpL型可能通过影响bcl2蛋白表达,使食管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调控异常而涉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桑建中  娄卫华 《山东医药》2005,45(12):11-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早期蛋白E6(HPV16/18 E6)、P^53基因蛋白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PV16/18E6和P^53基因蛋白在LSCC及声带息肉中的表达.结果 HPV16/18E6在声带息肉中未见表达,在LSCC中的表达率为4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P^53基因蛋白在声带息肉与LSC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6%和66.2%,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18E6及 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LSC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PV16/18型感染和P^53基因异常与LSCC发生、发展有关.HPV16/18E6与P^53基因功能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尖锐湿疣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以及不同病毒型别和病毒载量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了289例患者皮损中的HPV,并作临床跟踪观察3个月,记录复发次数。结果289例患者中仅HPV6/11型感染214例,占74.04%;37例为HPV6/11和HPV 16/18混合感染,占12.80%:仅HPV16/18阳性者16例,占5.54%;HPV6/11和16/18均阴性者22例,占7.61%。53例HPV16/18阳性感染者中,男18例,阳性率为13.14%;女35例,阳性率为2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HPV16/18型感染组与HPV6/11型感染组的3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次数高于HPV6/11感染组(P<0.05)。不同HPV6/11型病毒载量组之间的3个月复发率和复发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的HPV感染型别以6/11型为主,女性患者中高危型HPV16/18型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不同HPV型别与复发率无关,但高危型HPV感染者复发次数增加。不同HPV6/11型病毒载量与尖锐湿疣的临床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旋菌(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胃癌患者手术病理组织蜡块标本90例,采取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C、-D、-A、FGF-2、Hp-L型表达水平,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Hp-L型阳性组VEGF-C、-D阳性率显著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VEGF-C、-D阳性表达组和Hp-L感染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D、FGF-2表达和Hp-L型感染阳性率、LVD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LVD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Hp-L型感染、VEGF-C、-D、FGF-2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Hp-L型感染、VEGF-C、-D在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Hp-L型感染、VEGF-C、-D、FGF-2可共同促进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分子流行病学及新株筛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浙江省绍兴地区性传播入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并寻找本地区HPV流行变异株.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PV公共型、HPV16型和HPV18型的特异性片段并对这些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本地区HPV16和HPV18型感染率占总HPV中的10.5%;HPV16型的感染率高于HPV18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女性中有26例(9.4%)为无症状感染,其中15.4%是与HPV16、18型相关;20~30岁年龄段组感染率最高;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利用公共型HPV引物(L1区)筛选,获得1株HPV变异株,其序列经国际联网BLAST检索,证实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知HPV间有25%的差异.结论1.本地区HPV16、18型感染率较高;2.在本地区筛查到我们尚未见报道且变异大的HPV株,表明本地区存在尚未被认识的HPV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CC)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18以及人端粒酶基因(hTER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CIN和CC患者各30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宫颈正常30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分别采用PCR和TRAP-PCR技术,对所有样本宫颈组织中hTERC和HPV16/18的感染和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SPSS17.0软件,运用Logistic分析各组HPV 16/18和hTERC的感染和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结果 ICC和CIN组HPV-16/18和hTERC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而ICC组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CIN组(P<0.05);CINⅢ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极显著高于CINⅡ和CINⅠ组(P<0.05),CINⅡ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极显著高于CIN Ⅰ组(P<0.05);ICC和CINⅢ与HPV16/18和hTERC阳性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正常宫颈组织与HPV16/18和hTERC阳性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 HPV16/18感染和hTERC的表达在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CC宫颈组织病变有密切的关联性,两者联合检测是宫颈CIN早期筛查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H.pylori-L型)感染以及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情况,探讨H.pylori-L型感染对胃癌组织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①应用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的H.pylori-L型感染情况;②应用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和MMP-2的表达。分析H.pylori-L型感染与OPN、MMP-2表达的关系以及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120例胃癌组织中有88例革兰染色检出H.pylori-L型;免疫组化H.pylori-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70.8%,革兰染色H.pylori-L型检出和H.pylori-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有82例。②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组的OPN和MMP-2表达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表达率(P均<0.005)。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与OPN、MMP-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7,r=0.34,P均<0.001)。③胃癌中H.pylori-L型阳性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结论 H.pylori-L型感染是引起胃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胃癌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胃癌组织的OPN和MMP2表达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PCNA,P^21,P^53表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可能的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Hp-L型阳性和阴性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癌前病变的PCNA、P21、P53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正常粘膜;Hp-L型阳性组的PCNA、P21、P53表达也明显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P<0·05)。表明Hp-L型感染与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过度表达存在着相关性。提示,Hp-L型感染时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结论:Hp-L型参与了ras原癌基因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可能是Hp-L型致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法对人乳头瘤病毒进行检测分型,采用基因检测技术PCR检测法作对照。结果对386例标本进行HPV常见亚型6、11型和16、18型检测,快速检测法与对照PCR检测法均105例阳性,阳性率均为27.20%,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一致(P>0.05)。对HPV亚型总的分型检测,快速检测法检出阳性105例,阳性率为27.20%;对照PCR检测法检出HPV阳性142例,阳性率为36.78%,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P<0.05)。结论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分型方法用于HPV常见亚型6、11型(低危型)和16、18型(高危型)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医疗成本较低等特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分析HPV感染与P5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NSCLC及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HIF-1α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方法选用HPV16、18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两组中HPV DNA的表达。结果 1HPV DNA检出率NSCLC组为41.7%,肺良性病变组5.0%,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2NSCLC中P53和HIF-1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8.3%,肺良性病变组均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NSCLC中P53的表达率与HIF-1α呈正相关(r=0.500,P0.05)。4HPV DNA阳性组中P53的表达率为60.0%高于HPV DNA阴性组31.4%(P0.05)。HP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和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病因学因素之一,HPV感染降解野生型P53蛋白,诱导P53基因突变,从而促进肺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M1多态性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1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的1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两组血标本中GSTM1基因型及宫颈刮片细胞标本中HPV16阳性率,分析其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结果病例组GSTM1 null型占比为59.48%,高于对照组的41.38%(P0.05);病例组HPV16阳性率为65.52%,高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M1 null型联合HPV16阳性者宫颈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仅GSTM1 null型者或仅HPV16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TM1纯合缺失型与HPV16感染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联合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不同地域食管癌(EC)发生的病因学关系.方法 在中国知网,检索有关EC发生与HPV感染相关的研究文献,研究纳入标准是:以原位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为检测方法检测高危型HPV DNA,并且研究文献所选用病例既有EC组织又有正常对照组织.结果 人选17篇文献中:EC组织标本HPV检出率为44.0%,正常对照组织中HPV阳性率为16.7%,EC组织中HPV感染率与正常对照组织有显著差异(P<0.05);分布在香港、上海、福建、广东、河南、四川、河北和新疆8个区域的被检标本中HPV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P<0.05).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在不同地域普遍存在,可能是EC发生的重要病原因子.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液CEAmRNA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靶基因CEAmRNA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检测50例无远处转移、10例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10例食管良性病变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EA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食管癌良性病变者和健康成人的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出CEAmRNA阳性细胞.50例无远处转移、10例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30.2%(16/50)、80.0%(8/10),P<0.01;食管癌Ⅳ期与Ⅱa、Ⅱb、Ⅲ期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而其他各期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程度病理分化者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临床早期已有癌细胞微转移.应用Nested-RT-PCR检测外周血中CEAmRNA靶基因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