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 对比评价不同时期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C对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3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G1 37例,G2 73例,G3 13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即刻行膀胱内灌注化疗)63例,B组(术后7天开始膀胱内灌注化疗)60例,分别采用丝裂霉素C行膀胱内灌注,观察2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结果 随访18~36个月,A组复发12 例(19. 0% ).灌注期间,10例(15.9%)出现不良反应,B组复发22 例(36.7%).灌注期间,7例(11. 7%)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术后即刻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C能够减少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但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方法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局部手术后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14例。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加膀胱灌注MMC和MMC单纯膀胱灌注治疗。 结果  2 8例随访 12~ 2 6个月 ,平均 2 1个月。介入加灌注组肿瘤复发 1例 ,单纯MMC灌注组肿瘤复发 4例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副反应少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BCG-CWS联合IL-2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苗细胞壁骨架(BCG-WCS)+白细胞介素2(IL-2)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浅表性膀胱癌局部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分别采用BCG-CWS加IL-2和单用丝裂霉素C(MMC)进行膀胱灌注。结果:56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2.9个月,BCG-WCS+IL-2组有1例肿瘤复发,MMC组有5例肿瘤复发,两组肿瘤复发率判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MMC灌注组的毒副反应较BCG-WCS+IL-2组多。结论BCG-CWS联合IL-2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副反应少,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膀胱灌注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分为两组:①α-干扰素加丝霉素组30例,α-干扰素300万IU加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②丝裂霉素C组33例,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然后2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个月1次,总疗程2年。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丝裂霉素C组复发13例,复发率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进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方案,提高其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62例初发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随访5年。结果肿瘤5年复发率常规组为55.2%,改良组为32.8%,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膀胱不良反应常规组10例,改良组12例,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预防初发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应用表阿霉素对 32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一次性膀胱腔内灌注 ,定期膀胱镜检查和随访。 结果  32例术后随访 12~ 2 4个月 ,平均 18个月 ,4例于术后 3~ 8个月复发 ,复发率 13% ,无药物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结论 表阿霉素早期单次膀胱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小 ,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4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分为两组:(1)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20例,α-干扰素3000万IU+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2)丝裂霉素C组22例,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1次,连续6次,以后每月一次连续2年。结果:随访6-30个月(中位数18个月),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10%,丝裂霉素C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36%,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卡方检验,P<0.05)。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短期和长期腔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 5 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8例 )行吡柔比星 30mg膀胱灌注 ,每周 1次 ,共 8次 ;B组 (2 8例 )前 8次灌注同A组 ,以后改为每月 1次至术后 1年。随访 2年 ,观察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年肿瘤复发率 :A组 2例 (7.2 % ) ,B组 1例 (3.7%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5 76 ,P >0 .0 5 )。 2年肿瘤复发率 :A组 3例 (10 .7% ) ,B组 4例 (14 .3% )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384 ,P >0 .0 5 )。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 3例(10 .7% ) ,B组 8例 (2 8.6 % )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χ2 =12 .36 ,P <0 .0 1)。结论 :吡柔比星短期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两种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科收治6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照组30例患者在电切术后采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观察组38例患者在电切术后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分析对比两组化疗药物灌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膀胱癌的复发情况.结果 通过12~30个月的临床随访,在灌注的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丝裂霉素组在尿路刺激征和肝功能损害方面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组(P<0.05),而两组治疗药物在血尿、白细胞降低、肾损害、皮疹以及尿道狭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柔比星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7.89%,显著低于丝裂霉素组26.67%的复发率,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均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肿瘤复发,表柔比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短期和长期腔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法  5 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A组 ( 2 8例 )吡柔比星 3 0mg ,每周 1次 ,共 8次 ;B组 ( 2 8例 )前 8次灌注同A组 ,以后改为每月 1次至术后 1年。随访 2年 ,观察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年肿瘤复发率 :A组 2例( 7.2 %)、B组 1例 ( 3 .7%) ,差异无显著性 ( X2 =0 .5 76,P >0 .0 5 )。 2年肿瘤复发率 :A组 3例 ( 10 .7%)、B组 4例( 14 .3 %) ,差异亦无显著性 (X2 =0 .3 84,P >0 .0 5 )。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 3例 ( 10 .7%)、B组 8例 ( 2 8.6%)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X2 =12 .3 6,P <0 .0 1)。结论 吡柔比星短期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Ultrasonography (US)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disease. It is superior to other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urography and cystography, in depicting certain structures and abnormalities. US examination of the bladder should include a study of the ureterovesical junction and the structures round the vesical neck. The examination technique may be transabdominal, transrectal or transvaginal, or transurethral. The bladder pathology that can be studied by US includes cystitis, calculi, clots, diverticula, trauma and tumors.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method are very high and sometimes superior to cystoscopy. Sonography can be used to explore patients with stress incontinence and those with abdominal trauma. The ureterovesical junction may be clearly examined by US and the pathology of the papilla clearly defined.  相似文献   

12.
We report a case of bladder leiomyoma found incidentally in a 66-year-oldman during his work up for an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TransrectalMRI scan appeared to be highly demonstrative of its localization and extentwithin the bladder wall. It was resected transurethrall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经随访,除1例术后2年因肿瘤转移至盆腔骨关节及肺部而死上,9例均健在,可控自行导尿,无漏尿及返流现象,结果表明,这种用结肠去管重建,用缩窄的末段回肠做输出道的贮尿囊,可控性能好,容量大,电解质紊乱轻,插管容易,不影响肾功能,并发症少,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管化技术在膀胱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09年开始,在膀胱癌治疗中对膀胱重建术给予改进.术中鞘外游离输尿管,将输尿管拖入回肠膀胱(或回肠原位新膀胱)内1.5 ~2.0cm.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结果 15例病例,14例成功,一例手术后出现输尿管乳头水肿,改行支架管置入术.术后6~9d拆线出院.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药费压力,避免拔管、堵管及尿路感染,术后方便护理.结论 通过与原方案疗效、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的对比,无管化技术安全可行,疗效肯定,不增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报告了一例罕见的巨大膀胱平滑肌瘤,并在献复习的基础上对该病的发病情况、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本例经手术治疗痊愈,随访1年,良好。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膀胱最常见的非上皮肿瘤,一般无症状。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THP和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手术后第1周开始,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2周1次,共8次,再以后每月1次,共2年。结果86例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A组患者复发率0,B组为21.0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少于B组,局部不良反应中发生尿频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血尿、膀胱疼痛和膀胱炎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5)。结论 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膀胱破裂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外伤性膀胱破裂7例,6例行膀胱灌注试验确诊,1例因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术时发现。7例均行膀胱修补术,其中5例行膀胱造瘘术,2例留置导尿管引流。结果:7例均痊愈,术后排尿正常。结论:膀胱灌注试验结合腹腔穿刺检查是膀胱破裂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为生态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90至1992年中国第二次死亡原因调查报告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及各调查地区的经纬度和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数据,统计学分析膀胱癌死亡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有明显关系,死亡率随年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增高而降低,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率下降0.56%(P=0.0013).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存在相同的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49和0.9934(P值分别为0.0161和0.0239),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0.9945和0.9942(P值分别为0.0332和0.0102).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为生态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90至1992年中国第二次死亡原因调查报告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及各调查地区的经纬度和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数据,统计学分析膀胱癌死亡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有明显关系,死亡率随年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增高而降低,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率下降0.56%(P=0.0013).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存在相同的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49和0.9934(P值分别为0.0161和0.0239),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0.9945和0.9942(P值分别为0.0332和0.0102).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为生态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90至1992年中国第二次死亡原因调查报告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及各调查地区的经纬度和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数据,统计学分析膀胱癌死亡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有明显关系,死亡率随年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增高而降低,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率下降0.56%(P=0.0013).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存在相同的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49和0.9934(P值分别为0.0161和0.0239),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0.9945和0.9942(P值分别为0.0332和0.0102).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