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40例。本前均有严重下肢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Ashworth分级平均为4级.全部伴有跟膝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不同程度的骨炎节畸形.术前25例不能独立行走,扶持行走时步态混乱或至剪刀步态。平均随访8.5个月,肌痉挛解除均较完善,肌张力平均降至1.3级,病理反射全部消失。31例骨炎节畸形矫正良好,9例仍遗留部分残余畸形,系静力性因素所致.25例术前不能行走者,有10例已能独立行走,异常步态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选择性周围神经(包括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结合传统的肌腱和骨性手术,对25例有行走潜能的痉挛性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并利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患儿术前术后的状态进行对比。结果 25例术后患儿肌张力高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剪式步态消失或缓解,尖足畸形得到矫治,下肢各肌群肌力趋于平衡,步态稳定性加强。6周拆石膏时足部及关节外形好且稳定性强,3月复查时各肌群力量恢复良好,锻练效果满意,姿势性痉挛大为改观,6月时可扶物行走或独立行走。结论 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良好。可行性高,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 ,选择性切断 L5、S1脊神经后根 ,同时行内收肌松解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痉挛均完全解除或明显缓解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步态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地解除下肢痉挛畸形 ,缩小脊柱上的手术范围 ,减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SRP治疗挛性脑瘫的疗效、适应症、并发症。方法 1999年4月-2000年7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利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3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2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20例中,术后14例已可独立行走,4例的行走能力和步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前能够跛行行走的7例,术后步幅增大,步态明显改善。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3例;上肢的痉挛解除,关节功能改善,爪形手消失。本组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家属满意为93.3%。结论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确切,无严重的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手术患者应为肌力在Ⅲ-Ⅴ级,肌张力在Ⅱ-Ⅳ级范围内,而且能够配合术后的功能训练者。  相似文献   

5.
小儿痉挛性脑瘫手术与康复训练的应用研究(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性脑瘫常由早产、难产、核黄疸等所致 ,表现为运动肌张力高、软组织痉挛或挛缩畸形、骨关节不同程度的畸形 ,部分伴有斜视、癫痫、流涎、语言发音障碍等。我院自 1999年至 2 0 0 2年 9月开展小儿痉挛性脑瘫 (SPR)手术与康复训练的应用研究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SPR手术 4 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3~ 2 0岁 ,平均 7岁。受累肢体 32例 ,四肢瘫 6例 ,单下肢瘫 2例 ,合并低智力、语言障碍、流涎等症状 5例 ,双足垂足畸形 2 8例 ,单侧垂足畸形 12例。有髌阵挛 2 8例 ,全部有踝阵挛、典型剪刀步态 …  相似文献   

6.
1988~1993年,我们治疗脊髓灰质后遗下肢肌瘫和骨关节畸形394例,其中因臀肌麻痹髋部畸形68例,经手术治疗,患肢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12~28岁,于均21.6岁;左侧29例,右侧39例。髋外展、外旋伴屈曲畸形47例,髋外展、外旋伴半脱位21例。术前扶拐行走19例,压腿行走22例,伴有膝关节及足部畸形者4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短缩。 治疗方法和结果 髋部挛缩严重超过30°者,先进行髋部软组织松解,术后跟骨牵引以矫正畸形,本组中14例,基本上都达到了  相似文献   

7.
自徐林等[1] 首先在国内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治疗脑瘫痉挛以来 ,效果也为大多数学者所肯定。我院自 1997年采用SPR手术治疗脑瘫双下肢痉挛 4例 ,经随访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年龄 5~ 7岁 ,均有双下肢痉挛 ,2例上肢亦有痉挛。所有病儿均表现受累肢体严重痉挛 ,肌张力明显增高 ,均有踝、髌阵挛以及膝跟腱反射亢进 ,不能行走 ,呈明显剪式步态、屈髋、屈膝及足内翻下垂等。按Ashworth5级肌张力判定标准[2 ] 平均 3 8级。2 手术方法全麻后采用腰骶部后正中切口 ,显露腰 2至骶 1棘突与椎板 ,依次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评估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行走步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平衡能力及步态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痉挛指数(CSI)、计时起立-走测试(TUG)和步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长、步频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平衡状态,患者行走步态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根据206例痉挛性脑瘫患者术前情况将患者分为轻度(独立行走)、中度(扶持下行走)和重度(不能行走)3组,均施行SPR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年8个月,有随访的172例,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71例轻度患者中有45例能单腿站立,占63.4%。74例中度患者中有32例能在室内脱手行走,占43.2%。27例重度患者中有8例能扶持下行走,占29.6%。结论:SPR可有效地治疗痉挛性脑瘫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13岁.以进行性四肢无力4年,加重1年为主诉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初仅表现为行走时间长时乏力,渐出现行走距离缩短,行走时无骨关节及肌肉疼痛。一年来四肢无力加重,行走时呈鸭步样步态,伴踝关节进行性肿痛;无发热、皮疹、肌痛,腰骶部疼痛.肢体麻木.无进行性智力倒退。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病史。查体:血压100/65mmhg,体重25kg.精神反应尚好,消瘦貌.行走时呈鸭步样步态.全身骨骼肌呈弥漫性萎缩,可见肌束颤动,皮肤无异常改变.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心肺无异常.腹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对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术前 3d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结果 本组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 ,有显著差异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12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2例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5~8岁,平均6岁。患儿均智力正常,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术前未做任何矫形手术,肌张力状态按Ashworth评分法均在Ⅲ级以上,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和踝阵挛存在,剪刀步态或足尖行走。轻度(能独立行走)7例,其中独立下蹲起立不倒5例,独立下蹲起立不稳易倒2例;中度(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5例,其中单手扶持下蹲起立3例,双手扶持下蹲起立2例。手术方法:全麻下,俯卧于U型垫上,选择腰背部…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4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对其施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降低了异常增高肌张力,解除了痉挛,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全部为痉挛型或痉挛为主混合型,男29例,女11例,年龄4~14岁,平均7.14岁。以痉挛为主四肢瘫8例,截瘫20例,偏瘫2例,三肢瘫10例。病因中难产窒息11例,早产15例,明确产伤6例,孕期服药3例,脑炎后患病3例,原因不明2例。病废程度标准,Ⅰ级14例,Ⅱ级14例,Ⅲ级12例,其中6例施行过10次矫形手术,所有病人肌张力高,有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及髌阵挛。有病理反射20例。 2 手术方法 ①显露:全麻下腰骶后正中切口,上至腰2下至骶1棘突,显露L2~L3椎板。在切除椎板L2~L5时,注意保留两侧小关节,头低位切开硬脊膜,找两侧L2~S1各个脊神经出口处,向上找到两根相会处,仔细分前后根,后根上牵橡皮膜保护。②显外技术:在显微镜10倍下,应用显外器械将L2~S1后根分开,分成3~5小束,分离时应至各后根小束,见不到营养血管止,电极钩住各个后根小束,选择阈值低切断切除2~3 cm一段,各后根小束切断比例分别为L2 40%,L3 50%,L4 50%,L5 60%,S160%。③电刺激技术:用刺激电极钩住各个后根小束,以脉冲电刺激器刺激各个小束,诱发肌电下测定各个小束诱发痉挛阈值,选择阈值低小束按痉挛范围大小切断。④术后处理:术后卧床3周后腰围保护下下地,继续进行康复训练。⑤结果:按照Ashworth五级肌张力判定标准,术前痉挛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术后检查平均下降3级;26例术后步态有明显改善;余病人因解除了过高肌张力和肌痉挛使剪刀步态解除,踝阵挛、病理反射全部消失,能进行正常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根据临床观察、步态检查、肌张力测定,优75%,良22%,总优良率95%以上。 3 讨 论 ①SPR优点:痉挛解除彻底,降低肌张力效果好,不影响肢体运动,对感觉影响相对较少,无复发,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步态,矫正动力畸形。②适应证选择:单纯痉挛,肌张力高,肌张力Ⅲ级以上者;肢体挛缩畸形轻者;躯干和四肢运动功能较好者;严重痉挛、僵直,影响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者。③手术方法和技巧:a.术中在保留小关节突同时必须彻底咬除L2~5椎板,充分显露椎管,便于术中操作,避免盲目性和副损伤,因为是马尾水平安全性要求高。b.术中彻底止血,尽量保持术野无血,减少术后椎管粘连,利于恢复;c.电刺激时,不使用肌松剂,以免影响观察效果;d.一般脊神经后根分束3~5小束,分束越高越有利于术中电刺激,选择越精确,也越可能最大限度保留肢体感觉功能。④术后早期综合训练意义:术后1周开始上肢及手精细动作(OT)训练及下肢平衡、肌力、反射训练;术后3周下地站立、行走、平衡及协调性训练,对于感觉传入纤维加强刺激,促进大脑和脊髓协调及反射弧重新建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分级评定患者肌张力,使用步态分析评定患者步态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态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步态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波  李昌柳 《广西医学》2011,33(10):1307-1309
目的观察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治疗偏瘫痉挛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因偏瘫造成股四头肌痉挛、屈膝困难、画圈步态患者74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手法进行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强化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评分、四头肌肌张力MAS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AC评分、M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3C(P〈0.05),并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张力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可明显改善偏瘫痉挛步态的步行能力,改善股四头肌肌张力,矫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秋  罗蓉  李娜  张莉 《四川医学》2010,31(3):301-302
目的观察系列石膏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足的临床效果,研究系列石膏治疗对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的改善情况。方法49例1-10岁有马蹄足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行系列石膏治疗,采用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分析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的单盲研究。结果接受治疗的49例患儿其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全部有明显改善(P〈0.001),仅有2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系列石膏疗法可以降低患儿肌肉痉挛的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步态,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足有良好治疗效果,并对患儿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我院在1990年3月──1991年4月,收治8例痛性膝关节屈肌持续性痉挛状态的患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9月——2岁者为7例、4岁1例:病前均有在潮湿环境居住史.全部病例均无发热及感染指征。发病时间最短为一天,其中7例均在发病《天内就诊。症状及体征:全部病例均呈现膝关节屈曲状态,屈曲角度小于90度,平卧时不能伸直,在外力帮助下1例能伸直,5例能部分伸直,但角度小于130度,2例完全不能伸展,8例均能爬行,仅一例在帮助下勉强站立,但不能行走,2树能以蹲位缓行数步,8例均在活动时明显疼痛,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酯结合 Bobath 技术治疗对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7例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神经节苷酯治疗组(A 组,n =32)、Bobath 治疗组(B 组, n =32)、神经节苷酯联合 Bobath 治疗组(C 组,n =33),分别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和左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参数(iEMG)、AEMG、CR 等指标。结果3组患儿治疗后的三维步态参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 iEMG、MF、CR,腓肠肌被动活动状态下的 iEM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与治疗后的 A、B 组比较,治疗后的 C 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节苷酯联合 Bobath 技术能较好地改善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参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食管肿瘤病人安置食管支架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1~9月,我科应用食管支架治疗无手术适应证,放疗后狭窄和食管气管瘘的食管肿瘤病人23例,经短期随访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3例食管肿瘤病人,男19例,女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均为无手术适应证或拒绝手术治疗,放疗后食管狭窄或食管瘘的病人,其中并发食管纵隔瘘2例。病程0.25~3.00年。病人有明显吞咽困难,伴有呛咳,有4例不能进水,均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全部病人术前均经食管造影,细胞学检查证实。1.2治疗方法 病人右侧卧位,咽部喷雾麻醉,术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矫正臀中小肌痉挛性髋内旋畸形。方法:采用Steel的手术方式即将臀中小肌的止点由大转子前移至股骨近端的转子间线之下,使其功能由髋内旋转变为髋处旋,从而改善步态,以期下肢在行走时接近中立位或轻度外翻位。结果:收治8例共11髋,平均随访5年11个月,优5例,良3例,无髋外展肌软弱Terndelenburg征。结论:认为必须严格选择病例,掌握手术要点,该术式既矫正了髋内旋畸形,又保持了臀中小肌外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