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及分析无色素痣的临床及Wood灯形态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Wood灯检查对18例无色素痣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18例无色素痣患者中男10例(55.5%),女8例(44.4%);平均发病年龄11.3个月;孤立型7例(38.9%),皮节型10例(55.6%),漩涡状型1例(5.6%);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头面部;1例(5.5%)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所有的患者皮损在Wood灯下均呈现灰白色。结论:无色素痣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发病类型是皮节型;Wood灯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白癜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诱因.方法:对确诊的白癜风患者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215例白癜风患者中男98例,女117例;平均发病年龄18.76±7.43岁;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上肢(54.42%);伴发疾病中以甲状腺疾病最常见(5.58%);有家族史者占13.02%,有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为14.6±4.31岁,无家族史为25.09±5.45岁(P〈0.00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春夏季发病最常见;25.58%的患者可发现诱因,其中常见的诱因包括精神因素 (43.64%)和皮肤损伤(56.36%).结论:本地区白癜风好发于青少年,有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患者,上肢为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可能与精神因素和皮肤外伤、日晒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无色素痣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色素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色素疾病,临床通常表现为先天性的色素减退斑,其相对位置和分布持续终生不变。为了了解无色素痣的临床及黑素细胞等相关情况,我们分析38例无色素痣患者的临床特征,用Wood灯观察无色素痣与白癜风的不同表现,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色素痣患者皮损处黑素细胞数量,并作超微结构观察和黑素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THH)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该院皮肤科门诊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为THH的10例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THH患者中,男女各5例(50%),发病年龄9~30岁,平均20.60±6.33岁;其中21~30岁者7例(70%)。发病部位最多见于躯干(7例,70%),其次为下肢(2例,20%)及上肢(1例,10%);临床均表现为红黑色丘疹伴外周紫红色晕。临床诊断为血管瘤者最多见(4例,40%),正确诊断者3例(30%),另有诊断为色素痣、汗孔瘤及化脓性肉芽肿者(各1例,10%)。皮损组织病理均可见真皮浅层小血管楔形增生、扩张,部分内皮细胞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浅层可见红细胞外溢。免疫组化显示全部患者CD31呈强阳性表达,8例患者(80%)肿瘤胚胎性抗原M2A(D2-40)呈阳性表达,7例患者(70%)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GEFR)-3呈阳性表达,1例患者(10%)CD34呈局灶性、弱阳性表达,仅1例患者抑癌基因Wilms tumor 1(WT-1)呈可疑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980406 白癜风患者皮肤内郎格罕细胞的免疫组化观察/石得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3).-190~191 对泛发型10例(均为进行期)、皮节型10例(均为静止期)的白斑部位和临近白斑0.5~1cm处同时取材2块,进行了CD1和MHCⅡ类抗原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CD1在泛发型阳性细胞数目在皮损区和非皮损区无差别,而皮节型皮损区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ood灯图像明暗色差分析在白癜风诊断中的检查意义。方法 对276例白斑就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2组,观察组为白癜风确诊患者133例;对照组为非白癜风患者143例。所有患者进行Wood灯检查并利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和ColorTell色差计算工具计算色差值。结果 观察组色差值(23.04±6.43)明显高于对照组(10.98±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9,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色差值的诊断效能较高,预测白癜风效能最高,最佳截点为15.66,其敏感度为87.31%,特异度为85.92%。结论 Wood灯色差分析在白癜风诊断中有较好的辅助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未成年人白癜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从81例未成年人白癜风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年龄、皮损分布部位、皮损分期及分型、家族史、免疫功能、病理及免疫病理、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1例未成年人白癜风患者男女性别构成约为1∶1.6。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皮损可累及人体多个部位包括黏膜,但以躯干及面部为多。寻常型明显较节段型多,寻常型者中又以局限型者为多。稳定期者较进行期者为多。不完全型较完全型者多。12例有家族史,但无明显家族遗传特征。3例白癜风患者免疫病理显示:基底膜带IgG沉积。在各型白癜风中局限性白癜风疗效最佳,肢端性及节段型次之而散发性、泛发性白癜风疗效较差。治疗起效时间最短2w,最长1m。治疗3m后痊愈14例(17.28%),显效23例(28.40%),有效率45.68%。结论 未成年人白癜风患者发病年龄小,病因不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或免疫功能异常,疗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973085 汗孔角化症23例临床病理分析/骆津蓉…//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2)。-94 男19,女4;病程3个月~25年;发病年龄13~51岁;3例有家族史。斑块型11例,播散性浅表光线型3例,线状型4例,掌跖播散型1例,点状型1例。另3例发生于罕见部位未归类(1例发生于阴囊;另2例除侵犯面、颈、四肢等常见部位外,还分别累及包皮及同时累及口腔、阴囊和包皮)。组织病理学检查:23例表皮角层中均有典型的角化不全柱,11例角化过度,7例棘层肥厚,13例角化不全柱下方颗粒层缺失或明显减少,1例见角化不良细胞,1例在真皮浅层有噬色素细胞,10例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孙泑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83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患者。 结果 183例患者中,色素性荨麻疹136例(74.3%),肥大细胞瘤43例(23.5%),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4例(2.2%);生后2岁内发病者179例(97.8%)。43例肥大细胞瘤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21例(48.8%),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者17例(39.5%),136例色素性荨麻疹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35例(25.7%),出生至6个月发病者78例(57.3%)。伴随症状记录详细的33例患者中,10例出现伴随症状,其中9例为潮红发作。对45例患者随访3 ~ 6年(平均4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1例于11岁时皮损完全消退,18例皮损部分消退;肥大细胞瘤患者1例皮损于8岁时完全消退,7例行皮肤活检后1年内皮损消退。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患者潮红、风团及水疱等症状;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反复发生的泛发水疱、大疱。 结论 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以色素性荨麻疹最常见,其次为肥大细胞瘤。肥大细胞瘤多于出生即发病,而色素性荨麻疹以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多见。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介质释放相关症状。严重的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非节段型白癜风皮损分布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自身免疫病病史或家族史、白癜风家族史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 125例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软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125例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中,男599例,女526例,男女比例1.14∶1,发病年龄(27.9 ± 17.1)岁,病程(5.2 ± 8.0)年。皮损累及率最高的部位是躯干(544例,48.4%)和面部(535例,47.6%),其次是肢端(430例,38.2%)、四肢(297例,26.4%)和颈部(231例,20.5%)。599例男性口周(17.2%)、手部(47.9%)及外生殖器部位(14.5%)的受累率高于526例女性(9.7%、22.6%、6.3%,χ2值分别为13.33、77.66、20.01,均P<0.001),而女性颈部(27.0%)的受累率则高于男性(14.9%,χ2 = 25.29,P<0.001)。下肢、膝部、足部、躯干、外生殖器及眼周受累的白癜风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相应部位未受累者(均P<0.05),而上肢和手部受累者发病年龄显著高于上述部位未受累者(均P<0.0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病史或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手部受累率(50.0%)高于阴性者(27.9%,χ2 = 6.62,P = 0.010)。有白癜风家族史者躯干受累率(59.6%)高于无白癜风家族史者(45.7%,χ2 = 13.36,P<0.001)。结论 非节段型白癜风皮损的分布模式与性别、发病年龄、自身免疫病病史或家族史以及白癜风家族史等因素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Erythrasma is a skin infection which is caused by 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 Interdigital erythrasma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interdigital erythrasma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tinea pedi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June and December 2010 and included 122 patients who had interdigital foot lesions.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using a Wood’s lamp. The smears were stained using Gram’s method. Direct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20% potassium hydroxide. Sabouraud dextrose agar and brain heart infusion agar were used for cultures. Moreover, the dem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concomitant diseases and clinical findings were also recorded. Cases that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on Wood’s lamp examination and/or Gram staining/culture were considered as erythrasma. Results The rate of erythrasma was found to be 46.7%. The mean age was 43.6 years, and the disease was more prevalent in men.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finding was desquamation. Myc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found as positive in 40.35% of the patients. No growth was observed in bacteriological cultures. It was found that using only Wood’s lamp examination or Gram staining resulted in 11 (9%) and 19 positive patients (15.6%), respectively, whereas using both Wood’s lamp examination and Gram staining concurrently resulted in 27 positive patients (22.1%). Conclusion Interdigital erythrasma is a commonly seen condition and can clinically mimic tinea pedis. A Wood’s lamp is a good diagnostic tool, but Gram staining, particularly in those with a negative Wood’s lamp result, may be a useful method.  相似文献   

12.
顾华  罗雯  刘付华  何黎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2):69-70,76
目的探讨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及其皮肤生理功能,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分析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的皮肤生理功能。用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对8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分型;采用德国CK公司的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84例患者皮损部位及40例正常对照的油份、水分、经表皮水分流失、血色素及黑色素,并两两比较各型黄褐斑的血色素及黑色素水平。结果根据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初步将84例黄褐斑分为四型:单纯色素型(M)23例,单纯血管型(V)17例、M>V型24例及V>M型20例。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面颊部皮肤水分显著降低(p<0.01),经表皮水流失(TEWL)、血色素、黑色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皮脂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V型与V>M型之间血色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1);M型及M>V型的黑色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类型,即M型、V型、M>V型及V>M型;四型均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湿是四型黄褐斑治疗的基础;M型及M>V型以黑色素值增高为主,V型及V>M型以血红蛋白增高为主,提示黄褐斑的治疗应以其类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HIV阴性神经梅毒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8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16例,女2例;平均发病年龄50.6岁,其中麻痹性痴呆9例,其次为脊髓痨3例,无症状型2例,视神经炎2例,脑膜型1例,脑膜血管型1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脑脊液检查:lO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18例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均为阳性,10例蛋白定量〉500mg/L;12例白细胞数≥10×10^9/L,CT、磁共振成像、肌电图等均无特异性,首诊误诊率为77.8%。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预后较差,应重视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6例女性外阴尖锐湿疣(CA)患者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3例女性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宫颈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在203例宫颈标本中,本芯片共能检测21种HPV亚型,本实验检测出20种,未发现HPV43型.203份宫颈组织标本中HPV阳性123例,检出率是60.59%,其中单一型别阳性率是65.04% (80/123),多重型别阳性率是34.95% (43/123);各型别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11 (35.77%)、6(28.45%)、16( 12.19%)、52( 12.19%)、58(8.98%)、68(8.13%)、66( 6.50%)、CP8304 (5.69%),18(4.87%)、33(4.87%)、44(4.87%)、39(3.25%).结论:根据本组病例,对于女性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应重视宫颈HPV基因分型的检测;高危型及多重型别感染者有必要进一步检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负压吸疱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对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痣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依据Coupe标准临床诊断的8例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痣患者,进行伍德灯、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308 nm准分子激光试验,负压吸疱获取表皮黑素细胞并培养,记录结果。结果 8例患者中,6例皮损伍德灯下可见荧光,4例RCM下可见色素环完整性缺失,5例经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试验后未见复色反应。8例患者体外培养的皮损黑素细胞硫酸亚铁染色均阳性,经消化离心后沉淀呈黄白色,电镜下黑素细胞胞质内可见Ⅰ~ Ⅲ期黑素小体;皮损对侧同一解剖部位正常皮肤黑素细胞沉淀则呈黑色,电镜下黑素细胞胞质内可见Ⅰ~ Ⅳ期黑素小体。结论 负压吸疱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有助于诊断节段型白癜风样无色素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集UCT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3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mDCs的水平。结果:49例UCTD患者临床表现中出现光敏感/颧部红斑30例(61.2%)、关节痛/关节炎28例(57.2%)、雷诺现象15例(30.6%);实验室指标异常者中ANA阳性45例(91.2%)、抗SSA阳性31例(63.3%)、白细胞减少15例(30.6%)。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0.22±0.01)%]与对照组[(0.14±0.01)%]相比升高;mDCs水平[(0.14±0.01)%)]较对照组[(0.09±0.01)%]相比升高;UCT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41.99±1.91)nmol/L]较对照组[(56.38±2.72)n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48、4.61,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UCTD患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关节痛/关节炎及雷诺现象;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最高为抗ANA阳性,其次为抗SSA阳性及血液学异常。pDCs、mDCs、25-OH-D3可能参与UCTD的发病过程,25-OH-D3可能通过促进p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两家儿童医院信息系统调查分析儿童银屑病临床特征。方法:利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儿童银屑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5 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9--2012年经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5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高峰发病年龄为70~89岁,皮损见于头面部27例(46.55%),外生殖器部位20例(34.48%),四肢9例(15.52%),躯干2例(3.45%)。临床上表现为结节隆起型27例,占46.55%,深在浸润型19例,占32.76%,溃疡型12例,占20.69%。组织病理表现为经典型51例,特殊类型7例(疣状型5例、腺性鳞癌1例、透明细胞型1例)。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应及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1991年~2010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统计133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6:1,其中基底细胞癌454例(占34.06%)、鳞状细胞癌235例(占17.63%)、鲍恩病136例(占10.20%)、恶性黑素瘤133例(占9.98%)、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104例(占7.80%)。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4%,符合率最高的是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93.27%)。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和颈部,鲍恩病多见于躯干部位,恶性黑素瘤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足跖。结论相对于国内外其他研究资料,重庆地区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赤壁市人民医院近12年成人头癣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成人头癣患者的临床类型及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成人头癣患者中男4例,女59例,年龄18~89岁;好发于45~74岁的女性。主要病原菌为紫色毛癣菌41株(65.08%)。结论:63例成人头癣的病原菌以亲人性的紫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