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鼠疫菌染疫昆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自1954年开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截止1997年,已发现10种鼠疫菌染疫昆虫(斧形盖蚤、谢氏山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圆指额蚤、红羊新蚤、具钩靴片蚤、人蚤、草原硬蜱、血红扇头蜱、古乘拟颚虱),其中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检菌率高,分别占昆虫检菌总数的42.1%和23.6%。由蚤叮咬引起的12起人间鼠疫中,以18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2.
流行区位于东经85°04′~86°,北纬43°12′~44°,属北天山伊连哈比尔朵山北坡,参与本次动物鼠疫流行的动物种有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长尾黄鼠(Citellusundulatus),银色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媒介昆虫有谢氏山蚤(Oropsyllasilantiewi)、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us)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草原硬蜱(Ixodes crennlatus)。流行范围600平方公里。流行强度:啮齿类动物检菌率2.70%,血清学阳性检出率为6.25%,滴度在1∶40~320。  相似文献   

3.
甘肃张掖地区1982~2000年动物鼠疫流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61-2000年在张掖地区南部祁连山山地进行了鼠疫自然疫源调查、“灭獭拔源”以及后来的鼠疫监测工作,先后在肃南和山丹军马三场用细菌学证实了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0年来,从喜马拉旱獭体内分离鼠疫菌152株,构成比为96.20%;其它动物仅有6株,构成比为3.80%。媒介昆虫检菌63株,其中斧形盖为37株,谢氏山蚤11株,腹窦纤蚤深广亚种5株,其它昆虫10株。判定鼠疫动物占98处,全区有獭面积93.89万hm^2,查明疫源地面积27.7609万hm^2,分布于肃南(276109hm^2)和山丹(1500hm^2)2县境内。  相似文献   

4.
应用自行设计的装置,使圆指额蚤上位亚种、无棘额蚤、秃病蚤田鼠亚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感染鼠疫菌(EV76、A1122和91001株)。五种蚤感染程序相同。在温度为16±2℃、20±2C、24±2℃和相对湿度为65±5%的条件下,蚤吸入每毫升含有103个菌的兔血、羊血、猪血后1.5小时,将蚤制成悬液检菌。以兔血为供血源,应用91001株,在24±2℃环境组中的蚤感染率(45.52%)比其他环境组高。蚤吸血后的第2~35天,在蚤前胃中未发现有菌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甘肃省玉门市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旱獭鼠疫动物病某些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系统收集该疫源地70年代以来在鼠疫疫源监测中有关旱獭鼠疫动物病的流行强度、媒介昆虫、鼠疫菌毒力等流行特点,对旱獭鼠疫动物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西部祁连山地的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在自然条件下周期起伏不断循环,大面积内流行和宿主的栖息类型与生态习性紧密联系,不同月份分离的鼠疫菌菌株数量有差异,喜马拉雅旱獭为单一宿主。结论西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处于活动状态,2000年以后持续流行;旱獭是疫源地主要的疫源动物;旱獭体蚤是旱獭鼠疫流行的传播媒介,斧形盖蚤起主要传播媒介的作用,腹窦纤蚤主要侧重于保持巢内的疫源性,谢氏山蚤则两者兼有但后者的意义更大,不同区域的旱獭主要寄生蚤的种群组成不尽相同,寄生蚤的检菌数量也以季节消长为转移。  相似文献   

6.
<正>爪什则地区位于北纬35°13′~35°16′,东经102°28′~102°42′。东临甘肃省的夏河藏族自治县,西接本县的多哇牧业乡。海拔3400m,是该县的一个纯牧业区。植被在阳坡上生长着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阴坡灌丛密生山柳,杜鹃、金露梅或锦鸡儿,山麓中上部可见小片云杉林,其余均为高山草甸草原呈退化型。1957年首次证实该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到1993年新发现疫点9个,鼠疫疫源面积为380平方公里,在该疫源地内检出鼠疫菌8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主要宿主动物 疫源地内发现啮齿动物6科10属10种。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 malayana,以下简称旱獭)是该疫源地的优势种群,分布于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草原交界地,呈岛状和带状分布,1981年选用路线目测法对不同生境的旱獭进行了密度调查,平均密度为1.5~2.5只/公顷。自1982年以来,由于连续鼠疫监测和有组织、有计划的捕獭灭獭工作,密度大幅度下降,1993年平均密度为0.253匹/公顷。 二、媒介蚤情况 共发现蚤3科6属8种,其中旱獭体表寄生蚤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和谢氏山蚤(Orpsylla·silantiewi)为优势种。1982年5月从1430只旱獭体表检蚤,其中染蚤旱獭559只,获蚤2688只,斧形盖蚤占60.0%,谢氏山蚤占38.2%,其它蚤占1.85。染蚤率为39.09%,蚤指数为1.88  相似文献   

7.
旱獭寄生蚤数量动态与动物鼠疫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甘肃省张掖西水鼠疫疫区旱獭体外寄生蚤主要由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和腹窦纤蚤深广亚种组成,它们也是旱獭鼠疫的自然感染蚤,前为当地主要传播发媒介,后二也起到有效媒介的作用,它们的有机组合,是构成鼠疫自然疫源性在自然界长期循环的条件之一。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认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数量动态,直接影响着动物鼠疫病的流行强度,当蚤娄指数增高的年度,传播媒介的空间分布也较广,导致动物鼠疫的流行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的分布情况,为鼠疫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喜马拉雅旱獭在香格里拉县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利用圈套、挖洞等方法捕获旱獭,检体表寄生蚤及洞干蚤,进行生态学研究。结果海拔2300~4900m的7个乡(镇),调查24个点,确认16个点有旱獭分布,在7个旱獭分布点捕获旱獭22只,均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检获獭体寄生蚤56只,属1科1亚科3属3种,分别为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二刺形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获洞干蚤7只,分属2科2亚科4属4种,分别为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双凹纤蚤(Rhadinopsylla biconcava)和扇形巨槽蚤(Megabothris rhipisoides)。结论香格里拉县北部有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是该地优势蚤种;该地区高山草甸生境与周边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生态环境相似,同时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及主要传播媒介,提示香格里拉县具备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的宿主、媒介和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3年乌鲁木齐县鼠疫监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县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1983年被判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县,现有监测面积约6 000km2,涉及县属南郊8个乡(镇)场和达坂城区的南山矿区,常驻人口约4万人.已查明乌鲁普吐、阿克塔什和后峡3片鼠疫疫源地,面积约2 400km2,以山地森林草甸草原为主,灰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谢氏山蚤、斧形盖蚤为主要染疫蚤.  相似文献   

10.
1955~83年期间,在新疆12个县的山地发现了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9900平方公里。在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现啮齿动物20余种,自然感染鼠疫的野生脊椎动物6种;发现蚤类30余种,蜱、螨类9种,自然感染鼠疫的节肢动物8种;共分离出鼠疫菌677株。动物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为7月份,单峰型。动物鼠疫传染人类的途径,是通过人类接触鼠疫主要宿主旱獭而感染。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初步将新疆鼠疫疫源地划分为三片相对独立疫源地。 Ⅰ.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 鼠疫主要宿主是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鼠疫菌属于4个生态形: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与B型,以及帕米尔高原型。 Ⅱ.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红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帕米尔高原生态型。 Ⅲ.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昆仑山生态型。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南山鼠疫疫源地隶属于北天山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以山地森林、草原带为主。灰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谢氏山蚤、斧形盖蚤为主要染疫蚤。自1983年至今在阿克塔什、后峡再尔的、鲁普吐三片疫源地共检出鼠疫菌45株,疫源面积3 000km2。现将2001~2005年鼠疫监测情况总结和分析如下。1人间鼠疫监测1.1专业培训: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疫监测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疫三级监测网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三级网建设,强化培训与考核工作,明确疫情报告职责。重点对疫源地的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医生进行每年一度的培训考核,…  相似文献   

12.
呼图壁县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天格尔山中段北坡,向东30km与昌吉市接壤,西部至玛纳斯县50km。全部处于北天山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该县疫源地内辖2个乡镇,2个国营牧场和数十个煤矿。疫源地面积14万hm^2,人口约2.5万人,以哈萨克族为主要居住人口。灰旱獭是该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多分布于海拔1500~3800m的草甸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主要传播媒介是谢氏山蚤,其次为人蚤和斧形盖蚤,该疫源地自1958年被证实以来,动物问疫情一直较为活跃。2003~2006年期间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执行国家鼠疫监测方案,采取积极措施使疫情得到了稳定控制,已2年没有阳性材料出现。  相似文献   

13.
青海鼠疫菌株的毒力因子及某些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692株鼠疫菌的毒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FI 和 PstI 全部为阳性;Pgm 和 VW 性质不太稳定,其阴性率分别为7.4%和2.6%。由于毒力因子是由质粒介导的,因此对某些毒力因子和质粒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在19株 VW~-菌株中仅3株失去45Md 质粒,多数菌株质粒无变化。Pgm~-菌株多分离自蚤类(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由于这类菌株不易形成菌栓,它们难以引起动物间鼠疫流行。对两种毒力因子同时发生变异的菌株推测其毒力将会减弱。  相似文献   

14.
沙湾山地位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处于玛纳斯山地和鸟苏山地鼠疫疫源地之间;东起于玛纳斯河,西至小安集海河。自1976年以来,在沙湾山地鹿角湾、达子庙、石头沟、白杨沟、大牛、博尔霍拉等地开展了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共捕啮齿动物8种,调查区内鼠疫主要宿主动物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采到蚤16种,灰旱獭主要寄生蚤为谢氏山蚤与斧形盖蚤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为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as。用间接血凝从鹿角湾牧犬血中检出阳性12份,博尔霍拉牧犬血中检出阳性2份;反向血凝从自毙獭中检出阳性2份。用细菌学方法从博尔霍拉自毙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株,从黄鼠的方形黄鼠蚤中分离出鼠疫苗2株。根据以上资料,首次判定沙湾山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后山博尔霍拉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为宿主的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现已查出的疫源地面积约为1600公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清阿拉套山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相关的动物和昆虫区系.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医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和细菌学等方法.结果调查区内共采集啮齿动物10种,优势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次为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与灰旱獭在同一生境;灰旱獭定点观察密度为2.5~5.5只/hm2;旱獭路线密度最高2.36只/hm2,最低仅为0.01只/hm2.旱獭洞干蚤染蚤率0.36%、灰旱獭体蚤染蚤率为6.2%.采集小型鼠类的蚤类18种,蜱2种,虱1种.灰旱獭体蚤主要为谢氏山蚤和似升额蚤及草原硬蜱.检查鼠类血清标本180份,其中灰旱獭阳性血清2份;牧狗血清114份,阳性1份.从自毙旱獭中,分离出4株鼠疫菌.结论首次判定新疆阿拉套山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海省兴海县重大鼠疫疫情灾害后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生态学特征,探讨其在鼠疫防治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青海省i江源区域内发生过肺鼠疫暴发流行的兴海县对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调查,分析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生态学特征。结果兴海县调查区旱獭平均密度为0.07只/hm2。捕获动物13种245只,其中啮齿目8种,兔形目3种,食肉目2种。采获蚤类25种458匹,其种群构成以斧形盖蚤为主,占总蚤数的37.99%(174/458);其次为谢氏山蚤,占10.70%(49/458)。鼠体寄生蚤丰富,以根田鼠体寄生蚤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494;其次是青海田鼠,为1.611;旱獭寄生蚤多样性指数为1.001。结论兴海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内有青海田鼠分布,鼠体寄生蚤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提示该地区的鼠疫疫源地可能具有多元性,应加强这一地区鼠疫的全面监测。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改变寄主后,用布袋被迫吸血法养殖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和谢氏山蚤Oropsylls silantiewi获得成功。在19~21℃,相对湿度80~100%,幼虫饲以猪血粉和酵母粉的条件下,斧形盖蚤用小白鼠供血,周期发育历时25~55天,成活率约为17.78%,雌雄性比约为1.33:1.0。谢氏山蚤用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以下简称黄鼠)供血,周期发育经24~67天,成活率约为7.18%,雌雄性比约为1.14: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991-2000年对某宁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连续开展了10年鼠疫监测,结果表明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散在流行,其主要宿主黄鼠密度0.7-2.3只/hm^2,鼠体蚤指数为2.5,洞干蚤指数为0.3,巢蚤指数为3.9。剖检各种动物材料34240份,检出鼠疫菌4株,昆虫材料37719份,结果阴性,做间接血凝44499份,判定阳性90份。10年来在动物鼠疫流行较为活跃的情况下,连续38年未发生人间鼠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