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白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8,(2)
虽然外科教科书中提及,腹股沟斜疝的内容,有可能是子宫附件,但临床遇到不多,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女性,23岁,已婚三年未孕,主因右下腹包块七年于84年4月5日入院。患者16岁始不明原因右下腹出现包块,时有胀感,劳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1/2)岁、生后二个月左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包块,因包块坠入阴囊后不能还纳,以“左腹股沟斜疝嵌顿伴不全性肠梗阻”入院。入院后即行“左腹股沟斜疝复位、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发现疝内容为回盲部,肠袢呈“V”字形嵌顿,脱出约12cm,肠充气膨胀,血运良好;阑尾长约8cm,直径约0.5cm,系膜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疝的内容物以小肠多见,而以卵巢及其附件为疝内容物者较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19岁。自幼发现左侧大阴唇部可复性包块,无疼痛,未治疗。半月前因外伤致患部包块增大、疼痛,经抗炎治疗无效,于1994年8月10日入院。既往月经正常,无痛经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站立位见包块位于左侧大阴唇处,质软、边界清楚、压痛明显,局部无红肿,平卧位包块消失,咳嗽时有明显冲击感。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经积极术前准备,于1994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系胎儿发育过程中鞘膜腔未能及时闭塞所致.以男性、右侧多见.嵌顿率高,易合并肠坏死和睾丸血液循环障碍.科学系统的围手术护理,能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小儿手术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各年龄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做好围手术的护理,可使其得到最佳的护理,助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取得最大限度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6.
我院采用经阴囊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完全性斜疝,此术式具有方法简单,损伤性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48例,全部男性,为完全性斜疝,年龄3—6岁,平均4.5岁,术后经随访6年以上,无1例复发,无睾丸肿胀,阴襄血肿及精索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8.
9.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我县颇为常见,1987年10月至1997年10月,我院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506例,均采取经腹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506例,其中男性503例,女性3例。右侧304例,左侧181例,双侧21例,其中嵌顿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研究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切口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13~2014年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儿84例,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另一组采用传统腹股沟斜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横切口组的伤口平均长度(2.13±0.37)cm明显比斜切口组(4.32±0.48)cm短(P<0.05);横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7.83±4.84)min明显比斜切口组(38.42±6.7)5min短(P<0.05);横切口组平均住院时间(4±1.5)d比斜切口组(7±1.5)d短(P<0.05)。结论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无明显瘢痕、不易复发、住院时间短、减少住院费用,更符合医学追求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住院号:98063。因右侧阴囊包块时隐时现10余年,伴疼痛1年于1998年3月16日入院。患儿在婴儿期其母发现右侧阴囊有包块,约核桃大小,10年来包块逐渐增大,站立或用力时包块出现,约鸡蛋大小,近一年来包块出现时伴有疼痛。曾用“土药”包敷。查体:T37℃,P 84次/分,R 16次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回盲部肿块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因诊断失误导致回盲部肿块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结果 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阑尾疾病相似,主要依靠病史和综合检查加以确诊.结论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综合检查,术中详细探查和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