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多重耐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菌株中 1、2类整合酶基因的携带情况,研究整合子与抗生素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对 102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做药物敏感性分析和整合子的PCR基因检测。结果 102株大肠埃希菌对 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氨苄青霉素(94% )、庆大霉素 ( 88% )、环丙沙星 ( 88%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 70% )、头孢唑啉 ( 62% )、头孢他啶(50% )、哌拉西林(41%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38% )、头孢哌酮 /舒巴坦(29% )、丁胺卡那 (24% )和泰能 (2% )。102株大肠埃希菌中 51%找到不同插入大小的整合子,插入基因盒大小范围是 650bp到 2 600bp;intⅠ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 85%,PCR扩增出 280bp大小的intⅠ1基因片段,而未检测到intⅠ2整合酶基因。结论 1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菌株中最常见,整合子的存在与细菌的多重抗生素耐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I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转移耐药的发生率。方法用I类整合酶基因通用引物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实验。结果大肠埃希菌I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0.8%;质粒的转移接合率为51.4%。I类整合子的接合成功菌株仅占接合子的3.1%。结论大肠埃希菌中I类整合子的存在非常普遍,耐药性的质粒传播也时有发生,整合子的质粒传播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转移耐药的发生率。方法用Ⅰ类整合酶基因通用引物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实验。结果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0.8%;质粒的转移接合率为51.4%。Ⅰ类整合子的接合成功菌株仅占接合子的3.1%。结论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的存在非常普遍,耐药性的质粒传播也时有发生,整合子的质粒传播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73株大肠埃希菌整合子分布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纸片确认法检测ESBLs菌株.结果 73株大肠埃希菌中37株Ⅰ类(51%),未检出Ⅱ类及Ⅲ类整合酶基因.产ESBLs菌株20株,其中12株为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60%);非产ESBLs菌株53株,其中25株为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47%).整合酶基因阳性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地存在,是导致多重耐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中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分析细菌携带的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测定87株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简并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同时扩增整合子5′保守区的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酶基因,对阳性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作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结果 30株大肠埃希菌检测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比整合子阴性菌株高。结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强,细菌的多重耐药与Ⅰ类整合子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对氯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ECO菌氯霉素耐药基因(catB,cmlA).结果 catB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15%),cmlA基因阳性7株(阳性率35%).一株catB基因PCR产物经DNA测序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与已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登录的cat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与大肠埃希菌CATB3[登录号:ABP35557]序列98%(88/89)相同,能判断为新亚型.结论 该组多重耐药ECO菌对氯霉素耐药与携带catB,cmlA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7.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检测20株多重耐药ECO菌复方新诺明耐药基因(sull,dfrAl,dfrA5,dfrAl2,dfrAl7)。结果sull,dfrAl,dfrAl2,dfrAl7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0%(18/20),10%(2/20),5%(1/20),75%(15/20),未栓出dfrA5基因。共有18株检出sul和/或dfrA基因(90%)。结论本组多重耐药ECO菌复方新诺明耐药与携带sull,dfrA基因相关,复方新诺明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探讨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方法常规细菌培养、分离,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456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测试与分析。结果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菌药物耐药率达73.6%~86.4%,对第1、2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啉)耐药率为44.0%,对第3代头孢中的头孢他啶耐药率最低,为10.1%,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和氨卞西林的耐药率为84.5%、76.3%和83.0%。在12种抗菌药物中对5种以上耐药的菌株有316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统感染的首位细菌,对于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生殖感染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检测结果合理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的迅速出现和广泛传播是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显著特点。传统观念认为,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水平传递。目前,由具有捕获和表达外来耐药基因盒能力的整合子系统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中对多重耐药性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89年Strokes首次提出整合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的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进行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在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为50.4%,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37.3%,共检出105株细菌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72株为大肠埃希菌,占53.33%(72/13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5.93%(33/59);其中携带Ⅱ类整合酶基因3株,全部为大肠埃希菌,此3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并产ESBLs。结论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分布广泛。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即整合子阳性菌比整合子阴性菌更容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的流行现状、与耐药的相关性及携带的耐药基因。方法收集106株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情况;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筛查整合子并分类;PCR法扩增整合子可变区;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52.8%(56/106)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整合子,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94.6%(53/56)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扩增阳性,扩增片段大小为0.15~2.8kb;共检出7种不同的可变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adA1、aadA2、aadA5、aadB、aacA4)、磺胺类抗菌药(dfrⅫ、dfr17)、β内酰胺类抗生素(bla_(axa-10))和氯霉素(catB-like、catB8)耐药的基因及2个功能不清的开放阅读框(orfF、orfI);发现1例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orfI—aadA1,GenBank基因号为DQ092497。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有关;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青岛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blaCTX-M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流行性.方法 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菌株中存在的blaCTX M基因和各种PMQR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确定基因类型.结果 83%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84%的大肠埃希菌带有blaCTXM基因,38%、23%、3%、6%和5%的大肠埃希菌分别带有aac(6’)-Ib-cr、oqxAB、qn rB、qnrS及qepA基因.60株菌同时含有PMQR和blacTXM基因,其中10株菌同时含有两种PMQR基因及blacTx-M基因,3株菌同时含有三种PMQR基因及blacTxM基因.结论 blacTxM基因和PMQR基因在青岛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的流行性较高,且常共存于同一株细菌中,这将促进该地区临床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加重细菌性感染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30株的遗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的机制。方法 :用Etest法筛选出 30株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 (MIC>32 μg/ml)的临床大肠埃希菌株 ;用梯度平皿法测定诺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的MIC ;己烷和环己烷用来研究菌株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gyrA、parC、gyrB 3种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 (QRDR)并测序。利用Western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通用调节子 (marA、soxS)和主动外排蛋白AcrA的表达。结果 :30株菌中 ,2 9株多重耐药 ,19株耐受环己烷。所有菌株的 gyrA有双突变 ,即第 83位的丝氨酸变为亮氨酸 ,87位的天冬氨酸替换为天冬酰胺或酪氨酸 ;6株还有第 3个突变 ,即 93位的丙氨酸变为苏氨酸或丝氨酸。在 parC基因上 ,2 4株菌有单突变 ,或是 80位的丝氨酸变为异亮氨酸 (n =2 1) ,或是 84位的谷氨酸变为赖氨酸 (n =3) ;其他 6株菌除了 80位的突变外 ,合并有另一突变 (3株 84位谷氨酸变为甘氨酸 ,3株 10 8位的丙氨酸变为缬氨酸 )。gyrB基因未发现氨基酸的改变。在所有的菌株中未发现marA和soxS表达增加。 19株高产AcrA ,这些菌同时耐受环己烷 ;当诺氟沙星MIC >32 μg/ml时 ,更多的菌高产AcrA(分别为 17/2 4和 2 /6 )。结论 :靶位点 gyrA和 parC的改变 ,是这组细菌对本院氟喹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所起的作用。方法用MIC琼脂稀释法筛选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qnrA、qnrS、qnrB、aac(6′)-Ib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双向测序。用接合实验了解是否存在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传播机制。结果 9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7株检出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A、qnrS、qnrB基因。78株符合供体菌标准的大肠埃希菌中有2株接合成功,接合率2.6%。结论该地区存在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5.
王娉 《疾病监测》2010,25(4):324-326
酸抗性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抗酸反应被认为是影响细菌生存及致病性的重要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抗酸反应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与σs因子相关的抗酸反应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其在院内、外感染控制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5年间该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情况并分析大肠埃希菌的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分离的2 405株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尿液1 049株(43.60%)及痰液562株(23.4%);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57.9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等的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50%;耐药率小于10%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0)、美罗培南(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6%)、头孢哌酮/舒巴坦(6.4%)和头孢西丁(7.7%),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部分第3、4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大肠埃希菌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临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检测,避免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及医院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铜陵地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ESBLs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地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的检出率及其耐药状况。方法铜陵地区2003年1月-2004年12月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270株和克雷伯菌属127株用NCC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检测其ESBLs产生率;并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ESBLs产生率分别为37.8%和30.7%;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均呈敏感,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不产ESBLs株高。结论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及ESBLs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产ESBLs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中质粒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基因型分布以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对头孢西丁耐药的24株大肠埃希菌,根据头孢菌素酶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各种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AmpC酶基因以及ESBLs的基因型分布;接合试验证实质粒ampC基因有无可转移性.结果 24株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13株产CMY型类似AmpC酶,1株产DHA-1型AmpC酶;PCR检测发现ESBLs TEM型15株,CTX-M型2株,SHV型1株.结论 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CMY型类似AmpC酶和DHA-1型AmpC酶.药敏结果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