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对手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九江市都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分段诊刮进行诊断,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做病理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的准备性。结果手术后确诊,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明显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手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检查作为首选,准确率高,对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芸  王健敏  冯国芳 《浙江医学》2004,26(8):596-597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分段诊刮术)是确定子宫内膜癌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通过分段诊刮的组织学诊断结果可在术前协助判断是否存在一些高危因素.但目前对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初次治疗中的作用探讨较少,我们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本院初次就诊接受子宫切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332例患者进行分段诊刮组织学检查,以探讨分段诊刮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和治疗前高危因素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分段诊刮、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对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段诊刮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从而探讨分段诊刮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分段诊刮是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手段,可在术前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性质及分化程度,但不能判断是否有肌层的浸润、浸润的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而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术前评估的价值,并且可以较为准确的在术前评估宫颈有无受累.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评估价值.结论 分段诊刮可在术前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性质及分化程度.对于可疑子宫内膜癌或经诊刮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MRI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范围及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对术前分期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1989~1999年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在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170例中17例术前诊刮病理阴性的患者,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45-1048
目的:探讨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宫腔镜分段诊刮组75例和单纯分段诊刮组93例,比较两组术前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判断宫颈受累的可靠性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病灶面积、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宫腔镜组术前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96%(72/75),单纯诊刮组为84.9%(79/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宫颈受累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7.3%、100%和92%;单纯诊刮组分别为56%、82.8%、73.7%和8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为18.67%(14/75),单纯诊刮组为18.27%(1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与宫腔病灶面积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术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可准确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情况,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敬伟 《吉林医学》2011,32(27):5744-574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疗效。方法:对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118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55例患者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Ⅰ组),63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全切除术(Ⅱ组)。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两组复发均以盆腔原位多见,且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55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4.5%,Ⅱ组6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5.2%。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及附件全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临床Ⅰ期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辅助下诊断性刮宫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细胞播散以及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117例术后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宫腔镜辅助诊刮术分为观察组(n =54)与对照组(n =63),观察组术前给予宫腔镜辅助诊刮术,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诊刮术。两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比术后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率、术后3年复发率、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率为7.4%,术后3年复发率为9.3%,3年存活率为100.0%,5年存活率为96.3%;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9%、12.7%、100.0%、93.7%,两组术后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率、3年复发率、3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腔镜辅助诊刮术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对癌细胞腹腔播散以及患者术后的生存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诊断意义。(2)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0~1995年间住院行子宫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病人63例,对每个病人的术前分段诊刮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3)结果 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诊断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2.7%,其阴性预测值为97.6%,而阳性预测值只有31.8%。(4)结论 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阴性诊断结果较阳性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诊刮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子宫内膜诊刮18 398例患者病理结果,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诊刮子宫内膜患者发病率位于前三的疾病分别为与妊娠相关疾病35.1%(6 464/18 398),子宫内膜增生31.2%(5 742/18 398)和子宫内膜息肉15.8%(2 898/18 398)。子宫内膜增生又分为子宫内膜增生紊乱、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非典型性增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1%(2 703/5 742)、44.5%(2 555/5 742)、6.1%(353/5 742)和2.3%(131/5 742)。与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诊刮患者中,各种原因流产导致刮宫占61.4%(3 968/6 464)。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结果显示正常内膜42.8%(317/740),子宫内膜增生42.7%(316/740),炎症7.7%(57/740),子宫内膜息肉6.5%(48/740),子宫内膜癌0.3%(2/740)。结论子宫内膜诊刮患者最常发生的疾病是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且不同疾病发生年龄段不同,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各种流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段诊刮术联合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检查,统计对比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分段诊刮术单独及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结果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准确率较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分段诊刮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段诊刮术及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可为临床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感染致子宫切除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省娟  张芩  师彩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59-3060
目的:总结和探讨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研究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剖宫产术后感染。方法:对6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正确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重要方法。结论:许多高危因素特别是胎膜早破和多次阴道检查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及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于笔者医院确诊的96例早期EC和E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口服孕激素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51例患者,分析服药后患者妊娠率、生育率、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疾病复发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口服孕激素能够明显延长月经周期(29.1±2.1 vs 23.4±4.9d)、缩短经期持续时间(7.2±2.3 vs 15.7±4.1d)、减少子宫内膜厚度(17.2±1.9 vs 23.7±3.2mm)(P<0.05);口服孕激素治疗后1、2、3个月患者血浆血红蛋白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100.4±16.1、115.8±18.4、129.3±21.2 vs 83.2±14.9g/L)(P<0.05);51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后妊娠率为54.90%,生育率为39.22%;服药后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毒性不良反应,复发率为11.5%。 结论 治疗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或子宫内膜增生,口服孕激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纠正患者贫血状态,同时能够保持部分患者的生育能力,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毒性不良反应及复发性,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搜集我院15年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1~2005年间,收治住院有完整资料的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1)患者年龄为30~80岁,平均年龄55.1岁±8.6岁;≤45岁者20例(13.3%),平均年龄37.2岁±6.0岁。其中,2000~2005年18例(17.0%)与1991~1999年2例(4.5%)资料相比,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P<0.05)。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分别占69.2%、30.8%。(2)绝经前患者确诊时间迟于绝经后患者(P<0.01);年龄与确诊时间有显著性相关(rs=0.290,P<0.05)。(3)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0.9%、肌层浸润≤1/2为42.0%,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1/2为84.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分析:①年龄、绝经与否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②病理类型、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2)较年轻的患者出现症状后到确诊的时间亦较长。(3)经多因素分析,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绝经与否无显著的独立预后意义。(4)手术-病理I、II、III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2.9%、48.6%,IV期3年生存率为33.3%,5年生存率为0%。(5)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68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玲玲 《当代医学》2009,15(23):412-4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十年来收治于我院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与结果。结果术前MRI检查癌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8例患者存活5年以上者59例,死亡9例,总生存率为76.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有关,MRI对判断癌浸润深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渝红 《医学综述》2006,12(10):612-614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特征分为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化疗和放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对癌变累及范围及恶性程度估计,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则采用放疗、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回顾性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两种分型及其癌前病变的不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6月间诊断的子宫内膜癌20例患者,其中I型10例,II型10例;收集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分析。结果: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51.35岁)小于I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63.26岁);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ER、PR受体状态呈均正相关;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结论:PTEN、P53二者同为抑癌基因,皆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I型癌中ER、PR可能调控PTEN的表达;p53在II型癌中强阳性表达,ER、PR在II型癌中阴性或弱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7.
黄多美  刘芳  赵霞 《医学综述》2007,13(3):205-207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限速酶,具有环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功能的双重酶。目前COX有两个亚型,即COX-1和COX-2,其中COX-2是一种诱导酶,在组织损伤、炎症等情况下表达增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OX-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以及肿瘤的转移有密切关系,并且COX-2抑制剂有望成为肿瘤治疗新的靶点。文章综述国内外COX-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调控及其致癌机制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18.
罗军  李丽文  赵卫华 《河北医学》2010,16(9):1081-108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Akt)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7例非典型增生内膜、6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Akt蛋白的表达。结果:Akt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在良性子宫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组织中高表达,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0.86,P〈0.05)。结论:Ak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腺癌中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病理分级关系密切,提示Akt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myb、Bax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TUNEL技术对6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和4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myb、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c-myb、Bax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 )。c-myb、Bax在分化程度越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越高,在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细胞凋亡指数越高。Bax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29, P<0.05),而c-myb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凋亡指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中存在c-myb、Bax蛋白的高表达,c-myb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Bax调节肿瘤细胞凋亡,两者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明确端粒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活性 ,探索端粒酶活化在子宫内膜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对 57例子宫内膜癌及 1 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74 % ( 1 7/2 3)、85% ( 1 7/2 0 )、86 % ( 1 2 /1 4 )及9% ( 1 /1 1 )。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结论 :端粒酶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有望成为行之有效的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