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16例)和常规治疗组(16例)。阿伐他汀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共12周,常规治疗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及其他调脂药。观察两组实验前后血清铁调素、超敏CRP(hs-CRP)、白介素6(IL-6)、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的变化。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15例,测定血清铁调素、hsCRP及IL-6水平,与MHD患者做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2例MHD患者血清铁调素、hsCRP、IL-6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12周后,阿伐他汀组较前相比,铁调素下降20.5%(P0.05)、IL-6下降32.2%(P0.05)、hsCRP下降31.7%(P0.05);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相比,铁调素下降13.4%(P0.05)、IL-6下降34.2%(P0.05),hsCRP下降29.9%(P0.05)。同时12周后阿伐他汀组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Hb、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常规治疗组各项及治疗组TSAT、SF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降低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铁调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贫血治疗中对铁稳态的调节作用,及与铁剂补充、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应用的相互影响,探求恢复机体铁稳态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的32例MHD患者,HD时间6月以上,血红蛋白低于110g/L,给予常规补铁及EPO治疗,应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分析其与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与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以及红细胞生成、铁剂补充和EPO应用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4±124.2ng/L比72.4±12.3ng/L,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铁调素与血清铁、SF及TSAT正相关(r分别为0.68,0.62,0.7,P值分别为0.005,0.004,0.001),与网织红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3,P=0.015)。常规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铁调素,但于2周后血液透析前血清铁调素水平几乎可恢复至原水平。在贫血治疗中,EPO应用而非静脉补铁可显著降低铁调素水平,改善贫血的同时促进了铁的利用。结论MHD患者铁调素显著升高,参与了铁代谢紊乱的发病和红细胞生成的调控;及时有效的清除铁调素和足量EPO应用可改善红细胞生成及铁的循环利用,恢复机体铁稳态,防止铁超载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脂联素以及其他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48例UAP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抽血测定脂联素及其他相关指标。同时设45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AP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而炎性反应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升高。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组hs-CRP、TNF-α、IL-6均下降,但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明显升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降低UAP患者hs-CRP、TNF-α、IL-6水平,有助于纠正UAP患者的炎性反应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铁稳态调节分子铁调素(hepcidin)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机体慢性炎症、铁稳态的关系,分析铁调素对EPO抵抗的MHD患者的影响。方法 ELISA法测定30例EPO抵抗MHD患者、30例无贫血MHD患者以及30例健康人对照者的血清铁调素和IL-6水平,分析其与Hb、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结果 MHD组患者铁调素、IL-6、SF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EPO抵抗MHD组铁调素、IL-6、SF均高于无贫血M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调素水平在所有标本中与SF、IL-6呈正相关(r=0.929、0.962);与GFR、Hb呈负相关(r=-0.649、-0.73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铁调素和IL-6预测MHD患者EPO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及0.917,通过临床治疗后EPO抵抗MHD组铁调素、IL-6、SF表达降低,Hb升高(P均0.05)。结论 EPO抵抗患者铁调素表达升高,铁调素与机体炎症水平、铁代谢状态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或可用于预测MHD患者EPO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铁调素与肾性贫血缺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MHD患者54例,按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分为功能性铁缺乏组29例与绝对性铁缺乏组25例,另外收集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铁调素、S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等指标,分析铁调素与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铁调素、hs-CRP及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铁调素与SF、IL-6成正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铁调素与SF密切相关.[结论]铁调素可反映MHD患者缺铁及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血浆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将5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采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血样标本,测定其治疗前后的TNF-α、IL-6、hs—CRP血浆水平及心功能和左室内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C和LDL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左心室内径、LVEF、F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选取10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B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随机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d后、治疗7d后测定其血清IL-10、IL-17含量。结果治疗前A、B组血清IL-10、IL-17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A、B组血清IL-10和IL-17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A、B组血清IL-10和IL-17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A组血清IL-10和IL-17含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抗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范临床用药剂量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超  闫永红  徐俊蛟  杨晓秋 《临床荟萃》2011,26(15):1317-13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hsCRP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PP,计算平均动态PP。结果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2.94±4.72)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7.33±3.15)mmHg(、57.62±5.45)mmHg(、56.51±2.98)mmH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3.67±4.51)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2.38±2.59)mmHg、(48.57±2.24)mmHg、(42.51±2.50)mmHg。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mg/L、(6.51±0.16)mg/L(、6.54±0.1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mg/L、(4.14±0.68)mg/L、(3.05±0.5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治疗对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常规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及术后每晚服阿托伐他汀10 mg,负荷量组入院后30分钟内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连续3天服80 mg,后改为每晚10 mg,共观察14天.两组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抽血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第14天时阿托伐他汀负荷量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常规量组,两组分别是hs-CRP(3.37±0.12)mg/L vs(5.54±0.10)mg/L、IL-6(2.96±0.18)ng/L vs(5.28±0.24)ng/L和PAI-1(6.57±0.24)ng/L vs(7.33±0.57)ng/L,均P<0.05.起始3天负荷量较常规量对血脂水平无更大影响.结论 阿托伐他汀负荷量较常规量能更显著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IL-6、PAI-和P选择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庞潇丽 《中国临床研究》2014,(12):1482-1484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以及hs-CRP水平与ACI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ACI患者按照有无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ACI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的ACI患者hs-CRP水平,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 AC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清hs-CRP含量越高(P〈0.05);治疗1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ACI的发生和病情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有关,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可作为ACI发生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一6)、肿瘤坏死因子a(TNF—n)的水平及血生化指标,并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sCRP≥3mg/L)及正常组(hsCRP〈3mg/L);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测量心排出量(CO);并观察2组间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的分析。结果hsCRP升高组患者的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白蛋白水平较正常组低(t=2.514,P〈0.05);hsCRP升高组患者LAD、LVDd、LVDs、LVPWT、IVST和LVMI均高于hsCRP正常组(P〈0.05),hsCRP升高组LVEF、E/A和cO低于hsCRP正常组(P〈0.01);hsCRP升高组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及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发生率均高于hsCRP正常组(P〈0.01);血清炎症因子与心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IL6、TNF一Ⅱ分别与LAD、LVDd、LVDs、LVPWT、IVST、LVMI呈正相关hsCRP、IL6、TNF—a分别与LVEF、E/A、CO呈负相关。结论MHD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福辛普利及辛伐他汀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相关炎症因子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其对MH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MHD患者127例,随机分成4组,A组32例,联合使用福辛普利和辛伐他汀治疗;B组32例,予福辛普利治疗;C组31例,予辛伐他汀治疗;D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不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4组病例随访6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营养指标。另设健康对照组26例,健康对照组无治疗。结果治疗前,4组MHD患者血清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3月后,A组、B组及C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的水平与治疗前及D组比较就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A组、B组及C组IL-1β水平较治疗前及D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6月后,A组与B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较治疗前及D组也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的血CRP、IL-1β、IL-6、TNF-α、和血清Alb、P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明显(P〈0.05),治疗6月后,A组与B组、C组比较,A组的血清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下降更明显,血清Alb和PA水平上升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福辛普利治疗能改善微炎症及营养状态,福辛普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更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改善营养状况,这一作用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发贫血患者血清中铁调节素(hepcidin)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sTfR)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COPD相关性贫血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COPD患者104例,其中COPD贫血患者24例,COPD非贫血患者80例,另取在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hepcidin和sTfR的表达水平。结果 COPD患者中贫血的发病率为23.1%(24/104)。对照(A)组、COPD(B)组和COPD合并贫血(C)组hepcidi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33±5.26、29.46±8.57和41.02±11.34ng/mL,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8.64,P<0.05);A、B和C组中sTfR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21±3.77、27.68±5.72和37.94±8.61nmol/L,各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F=7.58,P<0.05);其中C组中hepcidin和sTfR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组COPD伴发贫血患者hepci-di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5.42±6.24、42.31±7.44和51.23±12.144ng/mL,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7.64,P<0.05);上述各组中sTfR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27±5.68、40.74±6.46和47.32±9.84nmol/L,各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F=7.4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74,P<0.05),血清sTfR表达水平亦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35,P<0.05),血清hepcidin和sTf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6,P<0.01)。结论 COPD患者hepcidin的升高所导致的机体可利用铁减少可能是COPD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成因,Hepcidin有望成为COPD相关性贫血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或者是疗效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素华  刘哲  张利宣  王静 《临床荟萃》2012,27(13):1123-1125
目的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意义及最佳剂量.方法 选择ACS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40 mg组22例,均于入院24小时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3组入院时及治疗5天后血浆BNP及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2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BNP( 543±116)ng/L,(531±112) ng/L vs(738±121)ng/L( P<0.01); hsCRP(7.02±3.17) mg/L,(6.87±3.21)mg/L vs (9.32±3.43) mg/L(P<0.01),阿托伐他汀40 mg组优于阿托伐他汀20 m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40 mg、20 mg作用明显优于10 m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另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非他汀治疗组(102例)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他汀治疗组(66例)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变化,并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感染后致 SIRS 患者入院时三种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及7 d 血清 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5),但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治疗后7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P <0.05);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16例(24.2%),非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25例(2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 =0.969>0.05);他汀治疗组病死为17例(25.8%),非他汀治疗组病死为43例(4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94,P =0.030<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 IL-6水平下降和 IL-10水平升高,进一步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但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刘晓桥 《临床荟萃》2010,25(5):386-38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植入不同数目支架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地塞米松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时照组(31例).实验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别依据植入支架数目不同分为单枚支架和多枚支架(2~4枚)2个亚组;分别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从术后6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至72小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50(3.40)mg/L vs 3.10(5.80)mg/L,10.90(17.30)mg/L,6.50(13.80)mg/L(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均P<0.01).②对照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但多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升高更早,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③实验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两亚组术后hs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比较多枚支架亚组于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单枚支架亚组(P<0.05).结论 术后即刻一次静脉应用10mg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对于植入多枚支架患者试图将hsCRP降到理想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65例MHD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降血压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150~300mg/d降血压;对照组常规降血压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于试验前及试验2个月后血液透析前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ml分别检测血浆MDA、SO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MDA水平下降,SOD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服用厄贝沙坦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MDA水平下降,SOD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厄贝沙坦能改善MHD患者抗氧化能力,降低MHD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石金虎  方庆 《临床荟萃》2012,27(17):1473-1475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准备行PCI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50例,予以普罗布考(1 000 mg/d)和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治疗;单药组50例,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前4周开始服用,4周后行金属裸支架植入术.术后继续服用至24周.测定术前(0小时)、术后24小时、72小时、2周、4周、8周时hsCRP水平;24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两组PCI后24小时、72小时、2周、4周、8周时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分别为联合组(8.2±1.4) mg/L、(17.9±2.6) mg/L、(19.3±3.1) mg/L、(13.5±1.9) mg/L、(9.1±1.6) mg/L、(7.9±1.4) mg/L vs单药组(8.1±1.2) mg/L、(19.2±2.7) mg/L、(22.4±3.8) mg/L、(18.3±2.8) mg/L、(15.7±2.1) mg/L、(8.3±2.0) mg/L,与术前0小时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周hsCRP水平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联合组术后2周、4周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两组术后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4周时联合组再狭窄率(19.4%)低于单药组(32.3%)(P<0.01).结论 PCI患者联合服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比单纯服用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5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n=27,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26,普罗布考0.5g/d,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4周。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后的外周血血脂和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①血脂变化:经治疗4周后,两组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联合治疗组TC水平下降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治疗4周后均显著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单独治疗组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均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近期TC、TG及LDL-C水平.联合治疗组同时降低HDL-C水平;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