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胃十二指肠气钡造影互补检查在诊断胃肠道疾病方面的价值.方法胃肠道肿瘤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其中胃癌累及结肠11例,结肠肿瘤累及胃及小肠6例,单纯胃肿瘤4例,单纯结肠肿瘤2例,X线气钡造影时,在电视透视下观察病变累及的部位、胃肠移动度、有无粘连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者互补检查诊断为胃癌结肠转移9例,结肠癌与胃粘连4例,胃良性肿瘤1例,结肠癌结肠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结肠、胃十二指肠气钡造影互补检查对判断胃、结肠病变及病变的比邻关系、病变性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胃标本涂钡片,探讨早期前壁胃癌X 线双对比造影的显示能力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8 例早期前壁胃癌的X 线胃气钡双对比造影资料,其中6 例有术后胃标本涂钡片.结果 X 线诊断早期前壁胃癌或可疑早期前壁胃癌6 例,其主要表现为:颗粒状影4 例,龛影2 例,胃壁轮廓改变4 例,黏膜改变2 例,充盈缺损1 例,漏诊1 例,误诊1 例.结论 早期前壁胃癌X 线诊断的关键是提高胃前壁病变的显示能力和识别技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与胃炎患者120例,均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检查与诊断,观察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效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癌符合114例,胃炎符合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2.5%;而256排CT诊断胃癌符合119例,胃炎符合118例,诊断符合率为98.8%;256排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气钡双重造影均能清楚显示胃癌大小、形态与病变范围;胃炎患者多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而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腔与胃壁正常,胃体不明显隆起。胃胃癌患者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胃炎患者,而达峰时间明显低于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256排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而CT灌注的应用能通过血供状况判定胃癌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分析X线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进行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观察。结果8例患者中,食管-食管型3例,食管-胃型3例,胃-胃型2例,X线主要表现为食管和胃的不规则龛影,黏膜中断、破坏、管腔狭窄、钡剂通过受阻。结论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常见肿瘤之一,临床经常见到,诊断和治疗都已不成疑难问题。内科使用内窥镜和放射科用X线消化道气钡造影技术,诊断胃癌都非常方便。但是胃小弯侧底体交界处胃癌在做X线消化道气钡造影时,由于部位特殊,没有经验,有时较难于发现或忽视了病灶,有可能造成漏诊。我们在对此类患者做X线消化道气钡造影时,采取立位使患者转动不同体位且同时向前弯腰的方法进行造影透视检查,对病灶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及合理的病灶部位摄片,可以有效地避免漏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钡餐检查,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X线钡餐为95%,超声诊断为98%。胃超声可以观察黏膜面病变,测量病变浸润深度和范围,了解胃周围脏器的情况。结论超声、钡餐对胃癌的检出率相近,而且超声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对临床制订诊疗方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本院食管癌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5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CT检查确诊的有41例,包括6例上段癌,25例中段癌以及10例下段癌,诊断准确率为82%;接受X线气钡双重造影确诊的有31例,确诊率为62%。包括3例食管上段癌,24例食管中段癌,4例患者为食管下段癌。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均有各自优势,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能够更明显提升诊断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食管癌综合影像检查作用的认识。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5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 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61.82%,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24例,下段6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81.82%食管上段癌7例,中段癌27例,下段癌11例。30例癌肿块局限于食管腔内全部手术治疗;肿块向管腔外生长15例,8例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提示肿瘤外侵,但未侵及邻近结构,行手术治疗,7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行放疗。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于早期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可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选择合适治疗方式。二者结合可为食管癌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贲门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显示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双重对比钡餐造影法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早期贲门癌患者的X线影像资料。结果:贲门形态改变40例,贲门区软组织肿块影35例,食管下段受侵29例,胃体上部受侵17例。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多轴位反复观察在贲门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双任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10-8211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的原因。方法对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的18例早期贲门癌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被误诊贲门炎5例,贲门痉挛2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良性溃疡4例,漏诊4例。结论对正常贲门口X线表现及生理特殊性缺乏认识,对早期贲门癌的X线特殊征象认识不足,检查前准备不当及检查方法不规范、全面是早期贲门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中晚期胃癌进行CT与X线钡餐造影的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48例经手术及/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胃癌的CT与X线钡餐造影的表现。结果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上无显差别,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的程度上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但有对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程度上也可出现假阳性(误诊)与假阴性(漏诊)。X线钡餐造影在观察病变空间位置、胃壁柔软度方面则优于CT。结论 在中晚期胃癌的诊断上,X线钡餐造影仍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则可用来作佐证,以相互补充证实。  相似文献   

12.
陶芳 《上海医学影像》2001,10(3):203-204
目的 利用奶液作为超声显像剂,探讨无创性诊断胃癌的新方法。方法 对20例病理确诊为胃癌患的超声奶液显像、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奶液超声显影诊断胃癌的成功率100%,检出率高于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同时可对胃壁结构、胃周围脏器和淋巴结及胃动力进行客观分析。结论 胃超声奶液显像,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为临床分型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与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4例经活检、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低张双对比钡剂灌肠造影和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低张双对比钡剂灌肠造影发现结肠癌患者66例,病变检出率为89.19%,其中黏膜改变:有61例患者,占92.42%;增生型:19例,占28.79%;浸润型:有56例,占84.85%;溃疡型:11例,占16.67%。CT扫描诊断的结肠癌患者为74例,病变检出率达100%。其中增生型:61例患者,占82.43%;浸润型:67例患者,占90.54%;溃疡型:19例,占25.68%。结论:低张双对比钡剂灌肠造影和CT扫描检查可有效地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形态,能较为准确地判定结肠癌的侵犯范围及转移,对结肠癌的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软骨肉瘤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软骨肉瘤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材料和方法:通过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术前被误诊情况分析,探讨不同侵袭性软骨肉瘤的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结果:4例术前分别被误诊为骨肉瘤、骨转移瘤、骨结核和良性软骨瘤。结论:非典型性软骨肉瘤X钱诊所及鉴别诊断较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膈疝的胸部平片、胃肠道钡餐造影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学、手术病理资料的膈疝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平片检查快速、简便,价格低廉,但诊断价值有限,正确率仅41.9%;钡餐造影明显优于平片,正确率77.4%,但对实质性脏器显示能力差,易致误诊;CT检查可清楚显示疝内容物及膈肌缺损部位及范围,但对滑动性疝易漏诊且不能反映胃肠道功能。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分别有其特点,临床上应将三者有机结合,以充分提高膈疝诊断正确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价值.方法 99例电子胃镜活检诊断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均有外科手术病理对照,分析影响电子胃镜活检准确性的因素.结果 诊断为胃浸润癌的病例术前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LGIN与HGIN的比例分别为7.4%(7/94)及68.1%(64/9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相符组与不相符组比较,内镜分型Ⅱ型、肿瘤大小>2 cm、肿瘤高中分化,是诊断准确性降低的因素.轻-中度胃炎,符合率为37.0%(20/54),重度胃炎,符合率为17.8%(8/4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电子胃镜病理活检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胃部病变患者.一次活检不能排除胃癌的可能.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GIN时,大多数情况下有更重病变的可能,内镜分型Ⅱ型、肿瘤大小>2 cm、肿瘤高中分化,胃炎越重,胃镜活检与随访及外科手术病理符合率越低,密切随访及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弥补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 胃部疾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湿肺的平片与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X线平片、螺旋cT胸部检查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创伤性湿肺患者52例,全部病例行胸部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创伤性湿肺多出现在一侧和/或两侧中下肺野,表现为:①间质型(9例):肺血管影增粗、模糊;②弥漫实变型(18例):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小片状稍高密度灶;③云雾型(17例):呈磨砂玻璃样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即“面纱征”);④节段实变型(8例):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对病变的显示CT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胸部X平片与cT检查是目前诊断创伤性湿肺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临床疑为创伤性湿肺的患者首次建议行胸部X平片与CT检查,对确诊的患者行胸部X线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微小食管癌局部管壁病理生理运动效应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例手术病理证实早期微小食管癌,采用常规气钡双重造影,立位大小口吞钡相结合,多方位摄片法。结果:病变呈平坦型1例,微凹陷型4例,微隆起型6例,乳头型2例。13例患者做气钡双重造影均在病变局部见到"局限偏心性收缩波",只是不同病例类型此征象产生的程度、强度和长度不同。结论:局限性偏心性收缩波是早期微小食管癌极有价值的X线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支气管结核患者临床诊断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48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病史;X线检查有2例考虑为结核病,确诊率为4.17%(2/48);有30例患者行CT检查,12例确诊,确诊率为40%(12/30);48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32例确诊,确诊率为66.67%(32/48);常规痰抗酸染色涂片有12例发现结核杆菌,阳性率为25%(12/48),结合支气管镜取材39例抗酸染色涂片阳性,阳性率为81.25%(39/48);确诊率为81.25%(39/48);病理检查38例确诊,确诊率为79.17%(38/48)。结论 X线、胸部CT、PPD检查、常规痰涂片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支气管结核的诊断都存在盲区,但纤维支气管镜镜检联合镜下取材行痰抗酸杆菌培养及涂片检查或者联合病理学检查能大大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