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o abstvac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立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意义。方法3年来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共转运新生儿1462例,其中早产儿533例,足月儿929例;出生体质量850~1500 g 164例,1500~2500 g 276例,2500~4000 g 948例,4000~4500 g 74例;病种以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肺炎为主。结果转诊人数逐年增多,2002年7月~2003年6月转诊271例,2003年7月~2004年6月转诊460例,2004年7月~2005年6月转诊731例,无1例在转运途中死亡,治愈1352例(治愈率92.5%),放弃治疗75例(占7.1%),死亡35例(占2.4%)。结论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及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9)
建立区域性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对危重患儿的救治及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有重要作用。转运主要涉及转运前沟通联络、当地医院评估与稳定、转运途中生命维护、到达接收医院与医护人员无缝交接等环节。转运团队应掌握儿科急救技能,保障转运设备物资完好。转运中心应进行转运质控,改进转运质量,对区域内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对降低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死率、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在有条件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按照准入标准建立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采取一系列质量监管措施,比较分中心建立前后1年的医疗质量指标、科研教学情况和经济指标。结果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各分中心建立后1年,其年住院患儿数、危重患儿数、抢救成功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患儿年病死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窒息复苏新教程考核通过率除1所分中心外均有所提高,且通过率均在90%以上。多数分中心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济收入均有所增长,且科研教学意识提高。结论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分中心在有利于省中心自身发展的同时,能改变基层医院信息落后的局面,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效地促进基层妇幼保健院医疗、科研的发展,使病理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降低致残率,且医疗费用恰当,符合中国国情,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中的意义。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5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同期抽取50例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降钙素原、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和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2.61±0.54)μg/L,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47±2.11)109/L,hsCRP (4.88±0.59)mg/L,对照组分别为(0.37±0.12)μg/L、(3.83±2.03)×109/L、(4.73±0.48)mg/L。观察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检测血清降钙素原能快速判定是否合并医院感染,指导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6.
刘绍基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2,(2)
近年国内一些大医院相继建立了新生儿重症急救监护病室,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成功的经验基层医院能否从中借鉴?尤其是乡镇级医院,遍布全国各地,如能开展好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无疑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院于1990年2月建立了新生儿重症治疗室,探讨在乡镇级医院如何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8.
9.
刘美凤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5):475-476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我院,转运前物品准备,病情稳定处理,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和救护。结果 转运高危新生儿430例,转运过程中病情相对稳定有415例、恶化9例、死亡1例、到院后1h内死亡5例。408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12例、死亡10例。结论 转运前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与救护,是危重新生儿成功转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小儿危重症监护工作,是国内起步较晚的一项医疗急救专业,而乡镇级医院开展该项工作就更晚,且为数甚少,经验不多。我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已有9年,从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乡镇级医院开展小儿急救工作的经验。1 一般资料 从1990年2月15日至1999年2月14日,我院危重症新生儿急救中心(NICU)共收住病婴1121例,其中前5年收住院为364例,后4年为757例。11 前五年情况 共收住病婴364例,其中男性263例,女101例,入院日龄:~1天186例,~3天41例,~7天60例,>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PICU危重患儿临床营养的管理状况,为进一步促进儿科危重病临床营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数据.方法 对PICU专科骨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国内PICU的危重患儿营养评估、营养干预、营养管理状况.结果 共39家PICU的专科骨干参与调查.国内不同PICU中危重患儿常用营养评估和指南不统一.64.1%(25人)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和量表作为共同决定危重患儿喂养的依据;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营养评估和干预时机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58.9%(23人)被调查者所在科室仅以体重监测作为营养量化监测指标;71.8%(28人)被调查者认为经胃管喂养是危重患儿的首选喂养方式;51.3%(20人)被调查者认为危重患儿应该在24h内进行喂养,33.3%(12人)认为24~48h开始进行喂养,84.6%(33人)被调查者主张早期肠内营养;92.3%(36人)被调查者认为呕吐、腹胀、胃肠出血等临床表现之一是禁食的主要原因;71.8%(28人)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根据胃肠功能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禁食;59.0%(23人)被调查者认为危重患儿的临床营养决定人应该是PICU专科医生;61.5%(24人)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建立危重患儿营养管理常规.结论目前我国儿童危重病的营养评估、监测、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需要加强临床重症营养专科建设,在营养评估、营养干预模式上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建议建立中国相关指南或共识以提升危重患儿营养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危重症儿童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PICU患儿73例,取入院48 h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测体液免疫水平、流式细胞仪-DHR分析法测中性粒细胞功能.23例患儿于入院第7天做第2次检测.选择外科择期手术前患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入院48 h内,危重症患儿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为(57.43±13.46)%、(21.26±7.87)%,较对照组[(66.24±5.27)%、(26.82±7.63)%]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为(33.42±11.29)%、(8.83±7.77)%,较对照组[(34.89±4.94)%、(11.34±5.60)%]无显著变化(P<0.05);B细胞比例[(31.69±13.83)%]较对照组[(21.08±7.24)%]明显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活化率[(14.32±14.81)%]与正常参考值(0~10%)相比明显升高,受PMA刺激后活化率大于90%;补体C3血浆水平[(0.88±0.31)g/L]较对照组[(1.19±0.18)g/L]明显降低(P<0.05).(2)23例患儿治疗1周后CD3+细胞、CD4+细胞比例[(61.20±13.56)%、(36.79±9.95)%]较初入ICU时[(56.80±13.99)%、(32.86±10.87)%]显著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活化情况和PMA刺激后活化率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差异,IgA、IgM和补体C3[(0.98±0.75)g/L、(1.00±0.39)g/L、(1.15±0.34)g/L]较入ICU时[(0.80±0.69)g/L、(0.86±0.48)g/L、(0.93±0.23)g/L]显著升高(P<0.05).结论 儿童危重症患者在疾病初期出现免疫紊乱,细胞免疫变化最明显,1周后免疫指标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对院际转运安全性、成功率及患儿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未开展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前及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开展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后出诊转运危重患儿分别作为Ⅰ组(n=1015)、Ⅱ组(n=1431),进行对照分析。对Ⅰ、Ⅱ两组病例的出车准备时间、转运到达后危重症评分、转运成功率及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转运前危重症评分Ⅰ组为(81.73±18.11)分,Ⅱ组为(78.45±20.96)分,Ⅱ组明显低于Ⅰ组(t=4.154,P<0.001),病情较重。Ⅱ组较Ⅰ组转运途中需要使用呼吸机支持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明显增多(50.5%vs.30.2%;60.8% vs.5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Ⅱ组出车准备时间分别为(19.34±6.45)min、(16.19±5.89) min,Ⅱ组接到求助电话到实际出车时间较Ⅰ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功转运到达后危重症评分Ⅰ组(83.01±16.73)分,Ⅱ组(83.97±17.50)分,Ⅱ组患儿危重症评分改善情况比Ⅰ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Ⅱ组转运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7.6%,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0%和94.5%,Ⅱ组较Ⅰ组转运成功率、治愈及好转率高(P<0.01)。结论优化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系统的应用,可提高患儿的转运效率、安全性、成功率及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ϼ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9):669-673
??Establishing a regional pediatric transport network is crucial to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The transport mainly include s communication before transport??assessing and stabilizing patients in local hospital??life support during transport and high quality handof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in receiving hospitals. The transport team members should master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skills??and the transport equipment and supplies must be in good condition. The transfer center should carry out quality contro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port??and train medical staff in the region 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o improve treatment for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Bowlby D Rapaport R Hojsak 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6,148(6):847; author reply 847-847; author reply 84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