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七氟烷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手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6月我院择期行斜疝或隐睾、鞘膜积液手术的2~5岁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观察组)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两组麻醉维持期间呼吸、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可缩短诱导时问和苏醒时间,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患者,将配好具有营养神经、活血化瘀、消除水肿的复合药液注入骶管腔,每周1次,3~4次为1疗程。结果本组40例患者,症状全消者31例,占78%;有效7例,占17%;总有效率为95%,无效者2例,占5%。经6~1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病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骶管阻滞充填法治疗腰椎疾病疗效满意,且比较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2年4月~1997年12月,应用骶管阻滞麻醉于新生儿手术6O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全组60例,男50例,女10例,日龄4h~28天,体重2.8~4.5kg。先天性无肛10例,脐迹6例,腹裂4例,肥厚性幽门狭窄18例,肠梗阻22例。均采用单次骰管阻滞,并辅助基础氯胶酮和安定,本组手术时间为3O分~2小时3O分,平均1小时ZO分。方法: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O.ling,氯胺酮lins/ks或安定0.Zing/kg静脉注射。取左侧B啦,用7号针尖经能裂孔行能管穿刺,进入能管腔后,注气无阻力,回抽无血液或脑积液,注入O.l%地卡因,剂量为1~l.sing…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础麻醉药配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由于多数不合作或手术时间冗长,需要在基础麻醉配合骶管阻滞下完成手术。我们对150例下腹部以下手术患儿,分别选用羟丁酸钠、咪唑安定作为基础麻醉药,对其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作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管阻滞麻醉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射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该法属于低位硬脊膜外神经阻滞,且阻滞范围广、镇痛效果满意,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等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麻醉(C)组及氯胺酮麻醉(K)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记录MAP、HR、RR、SpO2,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躁动、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C组MAP、HR、RR都比较平稳.K组手术开始后MAP、HR与麻醉前相比显著增高增快(P<0.05),与C组相比明显增高增快(P<0.05).C组比K组术后清醒快(P<0.01),躁动呕吐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 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肢手术安全,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术后严重疼痛对5岁以下儿童,将直接影响患儿今后情感、活动能力的发育和成长。但是,由于儿童对疼痛表达困难,难以对小儿疼痛的程度及镇痛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再加上对镇痛药物的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等的惧怕,儿童术后镇痛技术的发展进程差于成人。现我们对18例小儿骶管麻醉应用于术后镇痛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行小儿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对照组(全身麻醉)各30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意外,未见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麻醉效果满意率高,术后出现尿潴留例数少,刺激患儿可睁眼或肢动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确切,且麻醉用药量少,对小儿生理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和骶管阻滞在肛肠科日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至我院诊治并进行手术的肛肠科患者11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6例。 A组患者手术中给予小剂量布比卡因进行腰麻,B组患者给予骶管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进行评价。结果: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之间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和骶管阻滞在肛肠手术中都可以起到麻醉效果,麻醉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运动神经恢复良好,但小剂量布比卡因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骶管麻醉是经骶裂孔而达骶部硬脊膜外腔阻滞的方法,因小儿皮下脂肪少.骶裂也变异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小儿。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施行小儿骶管阻滞16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于小儿骶管阻滞报道较少。笔者观察了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月西基础麻醉加骶管神经阻滞是婴幼儿下腹部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骶管阻滞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全麻的辅助措施,也可采用套管针法持续骶管阻滞,在手术结束时用于术后镇痛,特殊情况下在高危婴幼儿还可用来替代全身麻醉。本院自2005年以来对348例4岁以下小儿手术中,应用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麻醉。其中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215例(I组),单纯全麻133例(II组),麻醉方式的选择为随机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盆腔手术多为下腹部切口 ,术中又需要进行盆腔深部或直肠、阴道操作 ,要求麻醉阻滞平面广 ,下胸段和骶神经都要阻滞完善 ,以达到充分的镇痛和肌肉松弛。为此 ,我院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骶管阻滞用于该类手术 ,并与传统的一点穿刺法和两点穿刺法连续硬膜外阻滞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5例病人 ,男 32例 ,女 43例 ,ASA ~ 级 ,年龄 18~ 6 4岁 ,体重 46~ 6 5 kg。手术时间 10 2~ 30 6min。手术种类为子宫切除 2 4例 ,直肠癌根治术 44例 ,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术 7例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5例。1.2 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下腹部短小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和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患儿麻醉手术期间的生命体征、诱导苏醒时间、术中肢体运动、喉痉挛、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七氟烷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七氟烷组BP、HR比较平稳,而氯胺酮组BP、HR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中肢体运动、喉痉挛、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下腹部短小手术中应用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具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完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罗哌卡因(repivacaine,RP)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低浓度时产生高度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临床现已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阻滞和周围神经阻滞.与布比卡因(bupivacaine,BP)相比其心脏毒性与神经均低于BP.并且RP在小剂量具有直接缩血管作用[1],因此RP用于小儿骶管阻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本研究选用3种不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观察镇痛效果、安全性以及术后运动恢复情况,以期为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麻醉提供一种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与骶管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对患儿的影响.方法 将654例腹股沟疝气的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入手术室时均静脉给予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基础麻醉,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骶管麻醉.观察手术前时(T1)、手术开始时(T2) 以及手术结束时(T3)患儿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以及手术期间患儿的体动反应、局麻药量及氯胺酮追加量、麻醉平面、术后患儿苏醒时间和切口疼痛出现时间.结果 A、B两组在T1、T2、T3三个时间点的血压(SBP/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变化,P>0.05;在局部麻醉药的总量、麻醉平面、氯胺酮追加量、术后患儿苏醒时间、体动反应,A组较B组显著减少,P<0.001;A组切口疼痛出现时间较B组延后(P<0.001);B组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7%,29.36%)明显较A组(1.5%,0)高.结论 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硬膜外麻醉作用更平稳,局部麻醉药、辅助麻醉用药更少,苏醒快,术后镇痛时间延长而不影响下肢活动,对患儿生理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尿道下裂修补术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术的患儿3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儿应用0.3%罗哌卡因1ml/kg行骶管阻滞,B组应用0.2%左旋布比卡因1ml/kg行骶管阻滞,两组患儿骶管阻滞成功后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加芬太尼(丙泊酚200mg+芬太尼100μg混合液以丙泊酚2mg·kg^-1·h^-1速度输液),术毕前5~10min停止静脉输注。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各时间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7.2±2.7)min。维持时间(105±11)min,B组起效时间(15.9±3.6)min,维持时间(104±11)min,两组比较起效时间(P=0.000)P〈0.01,差异有显著性;维持时间(P=0.891)P〉0.05,两组患儿麻醉起效时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明显低于基础值,组内比较(P=0.001)P〈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比较麻醉起效时MBP(P=-0.348)、HR(P=0.186),P〉0.05。结论:应用0.3%罗哌卡因或应用0.2%左旋布比卡因1ml/kg行骶管阻滞辅以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行小儿会阴部手术及下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罗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早于左旋布比卡四组,而在麻醉维持及循环影响方面两组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由于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用于小儿的麻醉方法,所以单纯的氯胺酮麻醉还在广泛的用于小儿,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甚至有致死的事件发生。我院自1999年1月~2004年8月,对200例行下腹部以下手术的小儿,施行氯胺酮基础麻醉加骶管阻滞的复合麻醉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