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体外受精(IVF)治疗时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IVF治疗的35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将其卵母细胞分为2组,同时行常规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受精(ICSI),比较2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常规受精组受精率(51.2%)低于ICSI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ICSI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接受常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IVF)的患者中5%~10%出现全部或绝大部分卵母细胞不受精[1],即受精失败。常规IVF中,如何尽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进行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在常规IVF授精后5h对部分卵子脱颗粒观察第二极体,探讨其与授精  相似文献   

3.
体外受精治疗不明原因不孕受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将每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35例)超促排卵获取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二组,分别行常规体外受精(A组)和ICSI受精(B组),比较二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A组受精率(51.2%)低于B组(61.3%,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B组(2.8%,P<0.05);二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无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IVM)在体外受精(IVF)中对卵巢低反应性者的补救性治疗效果。方法:30例行IVF时表现为卵巢低反应者(实验组)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行卵泡穿刺术,取卵后对不同期未成熟卵母细胞行IVM,再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对成熟卵母细胞则进行常规受精,胚胎形成后行移植术。取同期进行ICSI周期治疗的6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应用IVM行IVF-ET补救治疗的30个周期中有29个周期获胚胎移植,临床妊娠9例(31%),胚胎种植率18.47%,但该组未成熟卵培养成熟后的受精率、卵裂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比常规ICSI组低。结论:IVM技术联合IVF为卵巢低反应性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明显减少了IVF周期的取消率,提高了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过程中受精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手段。据估计,自1978年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世界已诞生“试管婴儿”200多万名。在单精子卵母细胞浆内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injection,ICSI)技术出现前,常规IVF中约10%~20%不孕症患者发生全部卵子不受精(total fertilizationfailure,TFF)或受精率低下(<30%)。随着ICSI技术的日趋成熟,严重或中等程度男性不育常采用ICSI方式授精,获得与IVF接近的临床妊娠率,卵子不受精率有所降低,但常规IVF中仍存在10%~15%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技术治疗卵巢反应不良和卵泡发育迟缓周期的可能性。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7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取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刺激周期中卵巢反应不良和卵泡发育迟缓患者的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24~48h后,对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采用单精子卵浆内注射法(ICSI)受精,受精3d后移入患者子宫,移植后通过检查血清HCG含量和B超判断妊娠结局。结果8个周期共取生发泡期卵母细胞41枚,成熟培养后有33枚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体外成熟率为805%(33/41)。ICSI后,正常受精率为788%(26/33)。平均每周期移植胚胎25(20/8)枚,获得3例妊娠。结论未成熟卵体外成熟技术可以用来挽救常规IVF治疗中卵巢反应不良和卵泡发育迟缓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是否可采用常规IVF方式授精。方法:自愿捐献的常规废弃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的卵母细胞206个,随机分为3组:A组(n=69),授精时尽可能保存卵丘细胞并行常规IVF授精;B组(n=68),授精前将卵丘细胞完全拆除后行常规IVF授精;C组(n=69),将卵丘细胞完全拆除后行ICSI授精。常规IVF授精的精/卵个数比约为50 000∶1。比较3组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A组与C组在受精率(82.61%vs 85.51%)、卵裂率(94.74%vs 94.92%)、优质胚胎率(42.59%vs 46.43%)3个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均显著高于B组(14.71%,50.00%)(P<0.01),B组没有优质胚胎出现。结论:体外成熟后的卵母细胞在卵丘细胞较完整时可进行常规IVF方式授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后发生多胎妊娠2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体外受精(IVF)与胚胎移植(ET)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ICSI-ET)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其术后患者妊娠的围产情况。多胎妊娠的发生是影响其围产情况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我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后发生多胎妊娠的病例,并与同期IVF、ICSI-ET后单胎妊娠比较,以了解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体外受精(IVF)已成为治疗卵管性不孕症的首选方法,但对男性不育效果欠佳。输卵管内精子注射(ICSI)治疗男性不孕有较高的受精率及怀孕率。为前瞻性比较传统IVF与ICSI治疗卵管性不孕症的效果,了解ICSI是否提高非男性不孕症的疗效,116例男方精子正常的卵管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其年龄、不育年限相当,超排卵方案相同。卵母细胞及精子在相同的培养及实验室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出现过多的多原核合子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体外受精中异常受精的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胚胎学家的关注。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多原核一般认为是由于多精受精引起的,而对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研究者则认为多原核的形成是由于第二极体不能排出,也可能是二倍体的精子或卵母细胞参与了受精。文献报道在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卵中出现多原核的比例约为3%-10%。然而在一些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受精卵中存在过多多原核形成的现象。本文对体外受精(IVF和ICSI)治疗周期中,部分患者的大部分受精卵中出现多原核的现象进行汇总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多原核形成的原因及其机制,为临床上体外受精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后电激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对少、弱精男性不育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精率可达80%。然而部分患者,特别是精液中全部为d级精子,或从睾丸、附睾中获取精子的患者行ICSI后,受精率较低甚至不受精。据Yanagida等报道,行ICSI后再行电激活(electrical activation,EA),可有效提高ICSI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的周期行早期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常规IVF后6小时未发现明确双极体者判断为完全受精失败,予以早期补救ICSI,纳入早期补救ICSI组(204个周期),随机选择与早期补救ICSI组患者同一日或前一日因男性因素而直接进行ICSI的204例患者纳入ICSI组(204个周期)。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累计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累计活产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的单双胎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早期补救ICSI组与ICSI组的累计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累计活产率、新生儿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期补救ICSI组产妇的分娩孕周较ICSI组略长,双胎比率较ICSI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将分娩孕周分为单胎和双胎分别进行比较,则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期补救ICSI组的活婴中出现1例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ICSI组的活婴中未发现出生缺陷。结论:早期补救ICSI没有增加胎儿流产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双胎率明显下降,怀孕周期略长,可作为常规IVF失败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5.
Cohen首次将精子冻存于人、小鼠、仓鼠空透明带内 ,经复苏后 ,回收率可达 4 4 %~ 94 % ,复苏后精子对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行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ntracytoplasmicspermin jection ,ICSI)后 ,可获正常双原核卵[1] 。本研究利用人受精前未成熟卵、ICSI后受精异常卵及发育停滞胚胎的透明带 ,以保存睾丸精子及取精困难的少弱精症患者的精子 ,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精子的冻融耐受性。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精子取自接受ICSI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 ,因女方原因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 ET)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和P/E_2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并行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妊娠结局间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接受IVF/ICSI新鲜周期胚胎移植并行Gn RH长激动剂方案的539例妇女的完整数据进行了回顾分析。根据获得的卵母细胞的数目分成3组:低卵巢反应(≤4个获得的卵母细胞)、中卵巢反应(获得5~19个卵母细胞)和高卵巢反应(≥20个获得的卵母细胞)。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hCG日血清P水平和P/E_2对不良妊娠预测的最佳临界值。结果:随着hCG日血清P水平的增加,妊娠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P水平为3.408 nmol/L,等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值为55%;中和高卵巢反应者P水平为3.408 nmol/L的等效灵敏度和特异性值为56%,P水平为4.042 nmol/L的等效灵敏度和特异性值为62%。P/E_2≤0.49患者的妊娠率(31.4%)显著高于P/E20.49患者(23.4%)(P=0.041),但是两者在受精率和卵裂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不同E_2水平患者妊娠率、受精率和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G日血清P水平和P/E_2比值对IVF/ICSI并行GnRH长效激动剂方案妊娠结局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取卵日血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否预测卵母细胞质量和其后的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妊娠结局.方法:总共纳入57例进行ICSI患者,在取卵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测量BDNF,E2和P的浓度.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相关数据,并分析取卵日BDNF水平与E2、P、年龄和IVF相关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BNDF浓度无明显差异;取卵日BDNF浓度与E2和P呈明显正相关.BDNF与获卵数和成熟卵母细胞数成正相关.结论:尚不能用取卵日BDNF来预测ICSI的妊娠结局,但BDNF可能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接受常规体外受精技术(IVF)及卵胞浆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治疗后妊娠的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妊娠及产科结局,从而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妊娠的5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SI组受精率明显高于IVF组,IVF和ICSI两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产科结局、围生情况及出生后婴儿的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与常规IVF相比,ICSI并不增加胎儿畸形率及新生儿并发症,但仍需要长期的大量的随访以排除可能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女方体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进行2973个IVF周期和1884个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进行辅助生殖的患者,年龄小于40岁,排除常见的与自然流产有关的疾病,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WHO推荐的亚洲人体重指数(B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体重正常组(BMI18.5~<23.0)、超重组(BMI23.0~<25.0)、肥胖组(BMI≥25.0),分别比较IVF及ICSI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卵子和胚胎情况、妊娠结局。结果IVF及ICSI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周期第次、基础内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子和胚胎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F及ICSI各组的周期取消率、种植率、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流产率在ICSI各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IVF患者中,肥胖组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无论IVF还是ICSI周期,肥胖组抱婴回家率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结论女性肥胖增加IVF周期的早期自然流产率;并对IVF及ICSI的妊娠结局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规IVF中原发、继发不孕患者及早期补救ICSI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常规IVF及ICSI助孕治疗患者资料1 733个周期,将1 097个IVF周期分为原发不孕组(571例)与继发不孕组(5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孕年限、年龄、基础内分泌、Gn总量、Gn天数、卵子受精率、胚胎种植率、补救率和妊娠率;针对不同的受精方式,还比较了IVF组、ICSI组、R-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原发不孕组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孕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组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组卵子受精率(χ~2=23.641,P=0.000)、正常受精率(χ~2=4.042,P=0.045)、卵裂率(χ~2=4.015,P=0.045)、补救ICSI率(χ~2=5.044,P=0.025)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ICSI组及R-ICSI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IVF受精中,原发不孕患者卵子受精率及正常受精率低,短时受精联合R-ICSI可以有效地挽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