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误以良性肿瘤处理的甲状腺癌再手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80%~90%)表现为分化型,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尤其不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其临床特征与良性瘤极为相似,目前又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致使若干甲状腺癌首次手术时被当做良性肿瘤处理,以致于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2001年1月~2004年4月甲状腺癌手术切除132例,其中48例在外院以良性肿瘤首次手术,术后病理确诊后转来再次手术,占手术病例的36.4%。再次手术后我们对切除的标本做详细的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我们对该类病例再次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治性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灶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癌肺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5例,女28例;年龄为(57±12)岁。病人均行原发灶和结直肠癌肺转移灶根治性R 0切除术。观察指标:(1)诊断及治疗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诊断及治疗情况:63例结直肠癌肺转移病人中,同时性肺转移6例,异时性肺转移57例。18例病人胸部X线片检查初始发现肺部可疑转移灶,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肺转移灶,45例病人胸部CT检查初始发现肺转移灶。63例病人均行原发灶和肺转移灶根治性R 0切除术。22例病人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其中2例各有1枚纵隔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63例病人中,57例接受>6个月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的术后辅助化疗及靶向治疗。(2)随访及生存情况:63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63例病人中,19例死亡,24例出现二次复发,5年复发率为38.1%(24/63),复发时间为18个月(3~58个月)。24例二次复发病人中,19例发生肺转移,3例发生脑转移,2例发生骨转移,2例发生肝转移。同1例病人可同时发生多处转移。24例二次复发病人中,5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9例行化疗和放化疗。63例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2.7%。(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原发灶部位、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转移灶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162、7.175、6.72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转移灶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结直肠癌肺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725,2.778,95%可信区间为1.051~7.064、1.072~7.021,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灶安全、可行。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转移灶切除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结直肠癌肺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浸润性膀胱癌化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浸润性膀胱癌病人 5 0 %有临床检测不到的微转移灶 ,有微转移灶的患者多数 1年内出现症状。全身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 ,但能否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尚存争议。本文对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化疗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为膀胱癌选择辅助和新辅助化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结直肠癌确诊时约20%~25%的患者合并远处转移[1]。转移灶及原发灶的R0切除是Ⅳ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 CR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基础。但对于转移灶不可切除的Ⅳ期m CRC,其原发灶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合并肠梗阻、大出血、穿孔或即将发生肠梗阻等急性并发症的Ⅳ期m CRC患者,施行急诊或限期手术处理原发灶以缓解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5.
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胆囊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Survivin在胆囊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20例胆囊息肉、20例胆囊炎及10例正常胆囊组织Survivin的表达。结果:45例胆囊癌组织中40例表达Survivin蛋白(88.9%),而在胆囊息肉、胆囊炎及正常胆囊组织中未表达,且Survivin的表达与胆囊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高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有望成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以协助胆囊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性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病人进行随访 ,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 结果  16例病人的 2 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 2 7 6 % (16 /5 8例 )。病人的TNM分期由IA~IIB 期上调为IIIA 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 3年生存率为 4 3 7% ,无转移组的 3年生存率为 73 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部分pN0 病人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与传统根治手术疗效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和传统根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比较同一手术组32例腹腔镜和71例传统手术结直肠癌根治病例的出血量、输血人数、手术时间、吗啡用量、术后住院日和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同时观察手术切除肿瘤的大小、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随诊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出血量、输血人数、术后吗啡用量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31±90)ml,3例,(12.7±3.9)mg,(7.6±2.0)d,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腹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2.5±4.3)枚和(11.9±6.4)枚、直肠肿瘤远端切缘分别为(3.1±1.5)f和(2.9±1.0)f,复发率分别为3.1%和2.9%,转移率分别为6.2%和6.0%,死亡率分别为3.1%和4.5%。上述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可以达到与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同样的根治效果,且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微转移是pNo食管鳞癌病人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病人中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并评价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PT-PCR,对93例食管鳞癌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426站区域淋巴结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MUCI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诊断淋巴结微转移.对病人随访,Log-rank 检验比较无病间隔期,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32例(34.4%)的40站区域淋巴结中(9.4%)检测到MUCI基因mRNA的表达.无病间隔期与淋巴结微转移显著相关(P=0.0138).淋巴结微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0.004).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病人中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为34.4%.无病间隔期与淋巴结微转移显著相关,T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TEN抑癌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病人的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3例乳腺癌病人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肿瘤PTEN蛋白的表达;用定量RT鄄PCR法测定原发肿瘤PTENmRNA的表达。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微小转移灶;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结果: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分别是24.5%,56.6%,26.4%和41.5%。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呈丢失者占35.8%,后者与外周血和骨髓微小转移灶间无显著关系,而与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密切相关(P≤0.001)。PTENmRNA的表达与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丢失与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其早期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胃癌微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国内各医院胃癌手术后的 5年生存率为30 %~ 5 0 % ,其中进展期 4 0 % ,早期90 %。患者术后多死于转移或复发 ,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复发或转移涉及到肿瘤本身特征如大小、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治疗的情况等。其中胃癌微转移逐渐引起重视。微转移是指常规形态学诊断技术所不能确定的转移 ,但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对微转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文将对胃癌微转移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一、微转移检测(一 )淋巴结 :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含义是常规病理检查难以发现的、 <2mm的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