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WHO 2000 结肠直肠癌定义探讨结肠、直肠癌内窥镜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方法:对328
例结肠、直肠活检诊断癌、9 例可疑癌变、6 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标本与相应的手术根治标本作对比分析。结果:
328 例,活检诊断结肠、直肠癌的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对比,均为浸润性癌,其中可以肯定癌侵及黏膜下层者为
125 例( 占38%) 不能肯定癌侵及黏膜下层者203 例( 占62%) ; 9 例可疑癌变者8 例为癌; 6 例高级别黏膜内肿
瘤5 例为癌。结论:结肠、直肠黏膜活检标本,如不能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者不宜简单使用黏膜内肿瘤的病理诊
断,实际工作中不宜过份强调是否存在“明确黏膜下浸润”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免造成过低诊断导致贻误治
疗。黏膜内肿瘤的病理诊断主要应用于黏膜固有层内浸润,无明显纤维间质反应的肿瘤。对可疑癌变的病例做
好病理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WHO 2000年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标准,对结肠、直肠癌内窥镜活检癌的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术后诊断对比分析探讨。方法:对诊断为肠癌的161例活检标本进行回顾性阅片,确定癌侵入黏膜下的标准,并与相应的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进行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161例活检诊断结肠或直肠癌,有107例不能肯定癌浸润黏膜下层,即术后标本均为浸润癌;其中腺瘤癌变8例,黏膜内肿瘤2例。结论:在结肠或直肠活检癌的病理诊断中不能确定癌浸润黏膜下层的病例不能轻易诊断为黏膜内肿瘤,应诊断为腺癌。  相似文献   

3.
简华勇 《吉林医学》2014,(9):1947-1947
目的:对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情况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06例结肠、直肠癌患者活检病理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阅片,观察癌侵和黏膜下层的浸润情况,与相应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对活检病理诊断情况进行探讨。结果:206例结肠、直肠癌患者活检病理标本的石蜡切片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有189例(91.75%)诊断为结肠、直肠癌,17例(8.25%)诊断为腺瘤癌变。123例(59.71%)患者癌侵和黏膜下层的浸润情况无法判断,术后病理诊断为侵润癌。结论: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活检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病理活检于多数结直肠癌无法判断癌侵和黏膜下层的浸润情况,不能据此简单诊断为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WHO(2000)对大肠癌的诊断标准,对大肠癌活检的病理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对300例大肠活检诊断癌的标本进行阅片,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标准,并与手术病理诊断进行对照,进行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分析.结果 将300例活检诊断大肠癌的标本与切除标本对比,其中289例活检诊断大肠癌,其中不能肯定癌侵及黏膜下层183例,术后均为浸润癌.11例为腺瘤癌变,术后有3例癌局限在黏膜内.结论 建议在大肠活检癌的病理诊断中对不能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不使用黏膜内肿瘤诊断,因为事实上这些病例绝大多数已是浸润癌,黏膜内肿瘤诊断主要应用于腺瘤及腺瘤癌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与WHO(2000)标准进行比较。方法对53例结直肠活检诊断为癌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浸及黏膜下层的癌标本与相应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对照,并进行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分析。结果WHO(2000)标准诊断为高级别上段内肿瘤40例,术后确诊均为浸润癌。结论活检切片未见黏膜肌层,不能肯定癌浸及黏膜下层时应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这一诊断名称,但需注明不排除存在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西方一些报告提出,结肠、直肠癌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才诊断恶性WHO(2000)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将大肠癌明确定义为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这个部位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时才考虑为恶性.那么国内病理医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以前的结肠、直肠活检诊断的癌是否符合这一标准,是否有错误;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标本癌应如何诊断.我们搜集200例结、直肠活检标本与对应的手术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WHO诊断标准,对直肠、结肠内窥镜活检癌临床病理诊断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结肠、直肠活检诊断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330例。对所有患者的诊断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确定患者黏膜下层标准,并将其与切除手术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对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织学类型为腺癌308例,印戒细胞癌4例,类癌2例,黏液腺癌16例,308例腺癌患者中.66例患者在显微镜下不能确定其黏膜下层及癌侵。但手术根治标本能够证实活检的判断。患者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①黏液腺癌。肿瘤特征是肿瘤组织中出现大量黏液。②腺癌。肿瘤特征是腺管状腺泡状分化。③类癌。特征是:癌细胞形态、大小、染色较为均匀,典型的形状为多边形,染色不深,有多种结构。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特征是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细胞核深染,偏向胞浆侧面。结论由于大多数病例是浸润癌,因而在对结肠、直肠进程活检中.应对不能确定的黏膜下层、癌侵等,患者不使用黏膜内肿瘤对其进行诊断。对于黏膜内肿瘤的诊断则主要应用于腺瘤癌变及腺瘤。  相似文献   

8.
在结肠直肠癌活检中WHO新分类对病理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它的黏膜活检决定着临床的处理。而WHO(2000)新分类对大肠癌明确定义为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这个部位只有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时才考虑为恶性。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新旧分类对结、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对比,结合术后标本的浸润程度,探讨WHO(2000)新分类对结、直肠癌活检时对病理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阅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结直肠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共84例,内镜活检病理和术后大标本病理作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大标本60例(71.4%)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24例(28.6%)术后大标本诊断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误诊率71.4%。结论:结直肠癌活检病理误诊率高,活检组织中异型腺体位于纤维组织中和坏死出现高度提示为癌变,病理诊断需结合内镜所见,当内镜描述为肠壁溃疡,僵硬,狭窄时,高度提示癌变。  相似文献   

10.
WHO(2000)分类中,结直肠癌定义为结直肠恶性上皮性肿瘤,只有肿瘤穿透黏膜肌层抵达黏膜下层时,才能确定为恶性。结直肠镜组织学活检的诊断标准及诊断措词应该如何确定,值得研究。本文就我院164例结直肠活检诊断为癌并手术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对结直肠内窥镜活检诊断癌的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10例结肠、直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诊断方法。与切除手术进行对比,并根据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10例患者中,28例患者被诊断为类癌、74例患者被诊断为腺癌、3例被诊断为印戒细胞癌、5例患者被诊断为粘液腺癌。患者组织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腺癌患者腺管状腺泡状分化,粘液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粘液,类癌患者在显微镜下其形状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柱状等形状,细胞形态大小均匀、一致,排列结构呈多样化,常见索状、腺泡状等结构,印戒细胞癌胞质丰富,存在大量粘液,细胞核深染;内窥镜活检诊断结果与切除手术后诊断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因为结肠、直肠癌病例绝大部分是浸润癌,所以在对其进行活检过程中,不应使用黏膜内肿瘤对不能确定黏膜下层、癌侵的患者进行诊断,此诊断适用于腺瘤癌变。同时内窥镜医生应多方面取材,多与病理医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将影像学融入到检查中,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本院收治的160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道内镜辅助下提取患者病灶组织进行活检,了解患者病灶癌变状况及肠道黏膜浸润状况,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对比活检与手术病理检查的效果。结果:采取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确诊结肠、直肠癌151例,占94.4%;确诊腺瘤癌变9例,占5.6%。采取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100.0%。结肠、直肠癌患者中92例患者存在肠道黏膜下层浸润状况,占60.9%。160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15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结论:结肠癌、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可及时了解患者疾病类型,可有效辅助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友福  孙颢  陈佳栋  吴学勇  姜波健 《西部医学》2013,25(9):1320-1322,1325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1例扩肛局切术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病理:3例(3.9%)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最大直径1~3cm,平均1.5cm;其余74例(96.1%)证实为粘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直径1~11cm,平均4.7cm,两组肿瘤最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4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0例(41.1%)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29例(90.6%)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96.1%)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3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者,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阅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结直肠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共84例,内镜活检病理和术后大标本病理作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大标本60例(71.4%)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24例(28.6%)术后大标本诊断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误诊率71.4%。结论:结直肠癌活检病理误诊率高,活检组织中异型腺体位于纤维组织中和坏死出现高度提示为癌变,病理诊断需结合内镜所见,当内镜描述为肠壁溃疡,僵硬,狭窄时,高度提示癌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结直肠内窥镜活检癌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结肠、直肠检查的3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结直肠内窥镜活检诊断,与切除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299例患者为腺癌,4例患者为印戒细胞癌,2例患者为类癌,16例患者为粘液腺癌,患者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有一定的差异,粘液腺癌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大量粘液,腺癌特征是腺管状腺泡状分化,阳性标记CK、CEA、Ki-67等,类癌特征为癌细胞大小、染色比较均匀,常见腺泡状,印戒细胞癌细胞核深染,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由于结直肠癌病例大多数为浸润癌,因此结直肠活检中,不能确定黏膜下层的患者,不应使用黏膜内肿瘤进行诊断。同时内窥镜、外科医师应多取材、深取材,与病理医生多沟通,必要时配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CT对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14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包括80例结直肠癌和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癌胚抗原、多层螺旋CT及结肠镜活检。结果:结直肠癌组CA199、CA724、癌胚抗原、CT及肿瘤大小值均高于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组(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结直肠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特异度为72.1%,敏感度为59.2%。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特异度为70.2%,敏感度为73.1%。结肠镜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0,特异度为56.3%,敏感度为60.8%。结直肠癌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肿瘤大小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镜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CT对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肿瘤大小是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癌变组织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相当于临床Duke’s分期中的Duke’s A期癌和TNM分期中的Tis期(原位癌)和T1期癌(肿瘤侵及黏膜下层)。曾经的观点认为早期结直肠癌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内镜下切除术成为了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法。然而  相似文献   

18.
【】 目的 揭示肠镜活检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常规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63例术前肠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研究其与术后常规病理结果的差异性,进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最终癌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常规病理45例为腺癌,癌变率71.4%,术前活检与术后诊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最终癌变与大便潜血、肿瘤大小相关。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是最终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肠镜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很大一部分已癌变,未能反映患者真实病情。对大便潜血阳性,尤其是肿瘤≥3cm的患者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常规HE切片观察143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病例的病理形态特点,并与60例手术切除和13例重复活检后的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60例手术切除标本中,6例术后标本未发现有癌变组织,其余54例均病理诊断证实为腺癌,进展期和早期癌各27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5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13例重复活检的患者中,4例诊断为高分化腺癌,8例为上皮内瘤变低级别,1例为慢性炎。6例术后未发现有癌变的活检标本均有类似肠道腺瘤样的病理改变,其中5例无黏膜肌。9例活检组织中伴有纤维间质反应的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时90%已同时伴有腺癌,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深度对病理诊断有很大影响,纤维间质反应是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 常规HE切片观察143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病例的病理形态特点,并与60例手术切除和13例重复活检后的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 60例手术切除标本中,6例术后标本未发现有癌变组织,其余54例均病理诊断证实为腺癌,进展期和早期癌各27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5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13例重复活检的患者中,4例诊断为高分化腺癌,8例为上皮内瘤变低级别,1例为慢性炎.6例术后未发现有癌变的活检标本均有类似肠道腺瘤样的病理改变,其中5例无黏膜肌.9例活检组织中伴有纤维间质反应的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论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时90%已同时伴有腺癌,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深度对病理诊断有很大影响,纤维间质反应是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