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针穿刺切除活检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咽旁间隙肿瘤治疗前的诊断有赖于CT、MRI等影像学方面的检查。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必须得到病理学的检查结果,但由于咽旁间隙肿物部位的特殊性,操作起来往往比较困难。有学者曾进行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fine-needl easpiration,FNA)检查,但结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利用细针穿刺切除技术(core-needle biopsy,CNB)对7例疑似该病患者进行了活检,效果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 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治疗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进路。结果:88.2%肿瘤为良性。16例起源于腮腺,神经源性肿瘤14例。颈侧进路26例;经口腔进路5例,颈侧及口咽联合进路2例;颞下窝入路1例。32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并发Horner综合征3例,声带麻痹5例,面瘫3例。术侧声带和舌下神经同时麻痹1例。随访13个月~10.5年,34例中30例治愈,1例好转,术后复发3例(均为多形性腺瘤)。结论:采用颈侧进路,能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经口腔进路仅适合于肿瘤边界清楚、组织明显突出于咽侧且表浅局限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0%。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应用侧颅底入路切除1例起源于颈静脉孔生长至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结论认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下颌骨正中裂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特殊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5.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咽旁间隙肿瘤4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48例咽旁间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 ̄9年,复发4例,2例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治愈;2例恶性者分别死亡于术后3年、1年3个月、余均治愈。其中,并发声嘶3例,呛咳3例,伸舌偏斜1例,Horner综合征4例,结论: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CT、MRI对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周围的关系及继  相似文献   

7.
对48例头颈部实质性包块,利用自动射穿刺活检技术,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并行病理组织石蜡切片检查,39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诊断符合率81.25%。判断颈部包块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91.67%,敏感度83.3%,假阳性率0%,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与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发现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阳性结果可以取代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为术前明确诊断、正确选择术式提供了准确的客观  相似文献   

8.
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38例,咽旁间隙的转移性肿瘤和侵及咽旁间隙的鼻咽癌未计人内。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径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旁间隙是-上起颅底下至舌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的潜在间隙,茎突及其筋膜将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较小,内含部分腮腺深叶及脂肪,可发生涎腺源性瘤、脂肪瘤;间隙后部较大,与咽后间隙有一层薄弱筋膜相隔,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丰富的血管、神经、球体组织等,这些组织均可发生肿瘤。临床上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比较少见,但组织来源丰富,病理类型复杂,手术径路多,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咽旁间隙解剖部位深在,结构复杂,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咽旁间隙内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交感神经、第Ⅸ~Ⅻ对脑神经、颈深上淋巴结群等重要结构。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0卫’,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术前定性诊断较难。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以其准确、快速、安全、经济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乳房肿块、腮腺肿块、甲状腺肿块等疾病的诊断,为影像学检查不可替代的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FNAC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尚存争议。笔者分析我科收治的术前行FNAC的63例咽旁间隙肿物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探讨FNAC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A wide variety of tumors,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occur in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Depending on histology and extent, treatment may include surgery and/or radiotherapy (RT). Herein we discuss the role of 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ome of the more commonly encountered neoplasms, including salivary gland tumors, paragangliomas, schwannomas, and soft-tissue sarcom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肌上皮癌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咽旁间隙肌上皮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头颈部肌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结果:影像学显示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病理学确诊为肌上皮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S-100蛋白、平滑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临床表现为耳痛、流脓血伴头痛及脑神经损害。结论:肌上皮癌是罕见的预后极差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颌面部涎腺;发生于咽旁间隙并侵犯颞骨则表现为耳深部疼痛及头痛。影像学表现恶性肿瘤行为,破坏性强。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可操作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20例病历资料,术中应用低温等离子手术设备11例作为A组,未使用低温等离子9例作为B组.充分评估所有患者手术适应证,详细记录临床资料、术式选择、术中过程、病理结果及术后疗效.结果 20例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下颌骨截骨在咽旁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颞下、咽旁肿瘤切除的最佳下颌截骨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 月间采用下颌骨截骨方式切除侵及咽旁颞下区肿瘤21例的临床资料,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11例,下颌颏孔前截骨7例,下颌角区截骨1例,下颌正中截骨2例。结果下颌骨截骨更适应于咽旁间隙的巨大肿瘤以及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的整块切除,各种截骨方式各具特点。结论下颌骨截骨方式的选择以肿瘤性质、部位、大小为标准,充分暴露瘤体为原则,在下颌骨各截骨方式中,经颏孔前下颌截骨与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是处置侵入咽旁、颞下区的肿瘤的较好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managing a 58-year-old Japanese woman with a rare parapharyngeal interstitial cell tumor. Her main complaint was that of a submandibular swelling, which was diagnosed as osteolipoma histologically after resection. Received: 28 July 1997 / Accepted: 19 November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