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集中训练与家庭训练治疗弱视的疗效,探讨提高弱视疗效的方法。方法2006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集中进行弱视综合治疗的弱视患儿有1006例(1870眼),行遮盖、精细目力训练、增视仪、同视机、多媒体等治疗。每个疗程15天。结果经过弱视集中训练后,总有效率为81.0%,优于文献报道家庭训练有效率(P〈0.05)。结论集中治疗弱视更有利于患儿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临床效果,为儿童弱视治疗以及巩固弱视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94例弱视儿童进行遮盖法、家庭精细作业、压抑疗法和综合弱视训练仪等治疗,随访3年以上。结果远视和散光所致的弱视治愈率较高,分别为64.29%和68.83%;而近视所致的弱视治愈率低(0%),其有效率仅为8.33%。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67.21%)高于斜视性弱视(47.06%)和屈光参差性弱视(40.00%)。轻度弱视治愈率(84.61%)明显高于中度弱视(56.06%)和重度弱视(21.43%)。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集中治疗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从2006~2007年在我院进行集中弱视训练1个月的患儿资料中,选取4~6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17例,211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资料病例均经过屈光不正矫正、红光闪烁、光刷或视觉刺激(CAM)等弱视综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总有效率92.89%,基本痊愈率21.8%,进步率71.09%,无效7.11%,其中轻、中度弱视治疗效果优于重度弱视(P〈0.01)。结论医院集中综合治疗弱视能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注意力,从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弱视患者在医院集中治疗与家庭分散治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弱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觉功能的发育,传统的家庭分散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讨一种高效的治疗弱视的方法十分重要[1,2]。我们对2000-01/2005-12在本院眼科门诊诊治的弱视病例随机分为医院集中治疗组141例211眼和家庭分散治疗组86例157眼,结果医院集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家庭分散治疗组。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医院集中治疗组141例211眼,男81例,女60例,家庭分散治疗组86例157眼,男41例,女45例,两组年龄均在4~10岁。以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学组制定的诊断治疗标准为准[3]。所有病例均用10g/L的阿托…  相似文献   

5.
77例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性质各类型儿童弱视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77例142只眼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程度、弱视类型予以分类,并采用矫正屈光不正、增视能多媒体训练系统,遮盖疗法等综合弱视治疗.结果 总治愈率为58%,总有效率为89%.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治愈率为60%,高于斜视性弱视治愈率(45%)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治愈率(59%).年龄越小,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结论 根据弱视儿童性质及类型,采用戴镜,增视能多媒体训练系统,遮盖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综合疗法治疗的疗效观察。 方法:儿童弱视326例485眼,根据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屈光状态,采取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同视机治疗。 结果: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483眼(99.6%);其中治愈381眼(78.6%);无效2眼(0.4%);总有效率99.6%。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提高了有效治愈率,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中心注视疗效明显高于旁中心注视,两组治愈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佳,形觉剥夺性疗效最差。 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弱视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见效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及家庭联合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15岁的大龄儿童73例(113眼),采用医院及家庭联合实施弱视综合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3眼中有96眼有效,总有效率84.96%,其中基本痊愈61眼(53.98%)、进步35眼(30.97%)、无效17眼(15.93%)。17例无效眼中,屈光度超过±10.00 D者6眼、斜视伴双眼无同视功能5眼、眼颤者1眼、散光超过4.00 D者2眼、家庭不配合未坚持治疗者3眼。轻、中度弱视的疗效优于重度弱视;中心注视的疗效优于旁中心注视。结论医院及家庭联合治疗大龄儿童弱视能取得满意疗效,需要医务人员、家属和儿童的共同配合。只有充分调动弱视患儿成长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群体力量,才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因此对大龄儿童的弱视治疗,除科学、系统及规范的治疗外,还应积极地提高家庭支持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功率氦氖激光在儿童弱视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6例146只弱视眼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联合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激光每日照射弱视眼3min,连续治疗20d,观察疗效。结果低功率氦氖激光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基本治愈率为50.68%,有效率85.62%。其中不同年龄弱视中以3-6岁组疗效最好(77/83),不同类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93/104),不同程度弱视以轻度弱视疗效最好(87/105),不同注视性质弱视以中心凹注视疗效最好(80/86),不同近视力弱视以近视力为1.0疗效最好(109/126)。结论低功率氦氖激光可缩短弱视治疗的疗程,提高弱视患儿和家长的依从性,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集中治疗儿童弱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集中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3 0 8例弱视儿童 ,集中治疗 198例 ,分散治疗 110例。对两组在弱视程度、治疗时间、治疗年龄上进行统计对照。结果 集中治疗的治愈率为 76.2 6% ,分散治疗的治愈率为5 2 .72 % ,有显著差异 ( P <0 .0 1)。一年内基本治愈率 :集中治愈率为 45 % ,分散治疗为 2 4.5 5 % ,有显著差异 ( P <0 .0 1)。结论 集中治疗明显优于分散治疗。提倡儿童弱视治疗最好在 4~ 6岁期间集中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0.
综合治疗儿童弱视2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星慧  张武锋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2021-202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各种类型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对确诊为弱视的患儿255例386眼,采用戴镜矫正、遮盖疗法、增视能训练系统、CAM训练、红光刺激等综合治疗。并对弱视的年龄、类型及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弱视治疗总有效率为94%,总治愈率为71%。轻度弱视、3~6岁年龄段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最高。

结论:综合治疗法对儿童弱视疗效确切,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对疗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实验研究。收集2014年1-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或双眼弱视患者60例(88眼),年龄5~19岁,随机分为A组(30例,43眼)和B组(30例,45眼)。A组进行传统精细作业训练,B组进行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2组均配合常规遮盖疗法,训练3个月,对比2组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比敏感度的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经过1个月的训练,2组弱视眼视力均有提高,B组提高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5)。训练3个月后,2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均有提高,其中B组视力提高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3,P<0.05),并且B组中单眼弱视患者的相对“健眼”中频区的对比敏感度也有显著提高(t=-3.580,P<0.008 3)。结论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功能,有望成为弱视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多媒体训练治疗与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评估多媒体训练治疗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将117例(208眼)弱视儿童分为多媒体训练治疗和遮盖方法两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多媒体训练治疗组60例(108眼),总有效率为90.7%,遮盖组57例(100眼),总有效率为82.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6~12岁患儿总有效率两组相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疗效与弱视程度显著相关,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P〈0.01);遮盖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相关,弱视年龄越轻,疗效越好(P〈0.05),多媒体训练治疗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媒体训练治疗系统治疗学龄儿童弱视优于传统的遮盖疗法,而且弱视治疗的效果和弱视程度及年龄密切相关,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综合疗法加健康教育治疗儿童弱视1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综合疗法加健康教育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对126例(186眼)弱视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法治疗弱视,在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经1~6年观察。结果126例(186眼)基本治愈135眼(72.58%)、进步49眼(26.34%)、无效2眼(1.08%)。结论儿童弱视治疗的疗效与弱视类型、年龄、程度、规范治疗、疗程及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经过健康教育后治疗的依从性提高,采用综合疗法加健康教育治疗弱视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陈午荷  陈洁  许金玲  吕帆  黄锦海  张芳 《眼科研究》2012,30(12):1091-1095
背景弱视是一种从视网膜到视中枢的视觉传导系统及中枢全领域形态学及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目前弱视眼的视网膜是否受累仍是争论的焦点。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是否存在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取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2例44眼为弱视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经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者10例20眼为弱视治愈组;初诊为近视性屈光参差非弱视患者11例22眼为非弱视组。所有患者采用Model3000型OCT测量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受试者双眼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与弱视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弱视组患者中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非弱视组高度数近视眼与低度数近视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弱视组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比对侧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弱视组高度数眼颞侧RNFL厚度比低度数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组双眼视网膜上方、下方、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视盘下方RNFL厚度间呈负相关关系(r=-0.559,P=0.016),其余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较正常眼增厚,而RNFL厚度与一般近视眼无明显差别;弱视的改善伴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 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0.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54±14.42)μm(P=0.001,95%可信区间为3.26~11.83 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94±4.65)μm(P=0.019,95%可信区间为0.35~3.54 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338,P=0.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447,P=0.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8%,χ2=9.774,P=0.002)。结论 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弱视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40例(80眼)健康体检儿童(视力≥1.0)为正常对照组,47(79眼)例弱视儿童为病人组。利用美国 STEREO 公司生产的 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和病人组治疗前、综合治疗5个月时5种空间频率[1.5、3、6、12和18周/度(cycles/degree, c/d)]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 CS)。所有检查对象在正常光线下,采用自然瞳孔测试,病人组先检查患者视力较好的眼,后检查视力较差的眼,将测试结果存储,通过相应软件处理,自动生成资料,即时呈现出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CSF)曲线图。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比正常组、弱视组治疗前后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数值有无差异。结果(1)正常儿童的 CSF 曲线其峰值位于空间频率6 c/d 附近,在较低、较高空间频率,CSF均降低,曲线呈一倒“ U“字形。曲线向高空间频率端外推,得截止率为25c/d。(2)轻度弱视组:治疗前 CS 在高空间频率时,振幅比正常对照组降低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CS 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S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度弱视组:治疗前 CS 在中、高空间频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CS 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CS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重度弱视组:治疗前 CS 在低、中、高空间频率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在中、高空间频率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低空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S 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弱视程度与疗效:弱视越重,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高阶像差在远视性弱视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把经过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确诊的37例(57眼)低度远视儿童分为两组:弱视组16例(26眼),最佳矫正视力≤4.9:非弱视组21例(31眼)。行Zywave像差仪检查,比较两组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分析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采用X2检验、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呈正相关(,=0.477,P〈0.05),与等效球镜没有相关性(r=-0.26,P〉0.051;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5阶像差均无相关性(r=0、0.01、0.18、-0.29,P〉0.05)。弱视组的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均小于非弱视组(P〈0.05)。结论低度远视儿童,弱视眼高阶像差越小,弱视程度越重:球差和高阶像差的表现是弱视眼小于非弱视眼。球差和高阶像差的改变对儿童远视性弱视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2岁以上大龄儿童弱视治疗效果,探讨视觉发育期后视觉可塑性。方法收集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岁~17岁弱视患者65例,3~12岁为A组共35人,〉12岁为B组共30人,之前均未进行过弱视治疗。观察大龄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及注视性质等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B组基本治愈为16眼(53.3%),治愈时间平均2.4年。两组在治愈率和治疗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过视觉发育期的大龄弱视患儿经过合理治疗,仍有可能获愈,故对年长弱视儿童也不应轻易放弃。  相似文献   

19.
王巍  李赵霞  陈艳艳  尹忠贵 《眼科》2010,19(5):317-319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适应证。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从儿童视光专家门诊中选择年龄在3-10岁,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大于一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90例弱视儿童(147眼)。方法将弱视儿童分为4组:具有3级视功能的56例(112眼),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无同视功能的34例(35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27例(27眼),屈光不正性弱视7例(8眼),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c、D两组,每组各17例。A组、c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加遮盖疗法;B组、D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不予遮盖。分别于治疗后2、4、6个月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弱视眼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结果治疗后4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具有3级视功能的A、B两组间比较,治疗后2,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同视功能的C、D两组间比较,给予遮盖疗法的C组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较不予遮盖疗法的D组提高明显(P均〈0.01)。结论对于具有3级视功能的弱视儿童,治疗时不必采用遮盖疗法,而无同视功能的弱视儿童,则需要对优势眼采用适当的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和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两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2例172只眼,甲组46例87只眼,年龄4~10岁(5.65±1.57岁),乙组46例85只眼,年龄4~9岁(5.57±1.36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3只眼、45只眼、19只眼;乙组为25只眼、43只眼、17只眼(χ2=0.217,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0只眼、35只眼、32只眼;乙组分别为18只眼、36只眼、31只眼(χ2=0.112,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24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57.47%,有效率为27.59%,无效率为14.94%;乙组基本治愈率为38.82%,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1.18%,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99,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弱视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