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桥臂又称小脑中脚,位于脑桥外侧被盖部,是联系小脑与脑桥的纤维通路,是3对小脑脚中最粗大的1对。桥臂位于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及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供血的交界区,其供血主要由长旋动脉、桥外侧下动脉(由AICA  相似文献   

2.
<正>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亦称桥臂,是连接小脑和桥脑的重要结构,主要血液供应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因此,MCP属于AICA与SCA的分水岭区~([1])。MCP梗死分别占急性脑梗死的0.9%,而孤立性的双侧MCP梗死临床罕见~([2~4])。目前双侧MCP梗死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对一例双侧MCP梗死伴小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报道。  相似文献   

3.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梗死绝大多数以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表现,第Ⅷ对颅神经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MRI上表现为桥脑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区域的梗死。AICA梗死预后较好,但有可能进展为基底动脉梗死。结论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及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是营养小脑及脑干的三支重要血管。  相似文献   

5.
经乙状窦后入路小脑前下动脉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6具尸头,经乙状窦后入路,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观察AICA的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共观察到15支AICA,无AICA缺如,AICA发出四组重要的分支:桥延支、内听动脉、回返穿通支和弓状下动脉。AICA紧贴面听神经腹侧行走,并发出分支营养神经。结论 AICA与脑干、面听神经关系密切。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其主干及分支,以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三叉神经根动脉的来源及其配布方式。结果0)43.5%三叉神经根动脉源于脑桥支,另外还可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AICA)、三叉小脑动脉、小脑上动脉(SCA)等;②这些滋养动脉间可发生吻合,构成头侧环和尾侧环;③50%的滋养动脉自神经根下面穿入,30.7%从其上面穿入。结论①脑桥支和AICA是三叉神经根动脉的主要来源;②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分支间的吻合在近入根区处较多,而在根干部较少;③三叉神经根动脉的穿支多自神经根的上面或下面穿入。  相似文献   

7.
正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供应~([1])。传入纤维的皮质脑桥小脑束参与其主要构成并在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上显示为均匀一致的白质信号。双侧MCP对称性异常信号主要见于脑桥-橄榄核-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而其他病因十分少见。本组报道了4例不同病因所  相似文献   

8.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附2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改变,并探讨AICA梗死形成的原因。方法 对22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MR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的主要累及小脑中脚和(或)脑桥外下方,其症状体征以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可合并多组颅神经受累,以Ⅷ对颅神经受累最具特征性。MRA上单纯AICA梗死单侧者,基底动脉(BA)显示良好,双侧AICA梗死及合并其它小脑梗死者BA未显影或显示狭窄。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小脑脚梗死的MRI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5例小脑、小脑脚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分析,并对MRI表现按动脉支配区进行分型。结果 小脑下后动脉(PICA)区梗死23例,小脑下前动脉(AICA)区梗死13例,小脑上动脉(SCA)区硬死9例;小脑脚型16例,小脑脚小脑型17例,小脑型12例;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均有其特点。结论 MRI分型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407例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患者中,59%为不伴TIA的卒中,24%在卒中前有TIA,16%仅表现为TIA。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机制(占40%,其中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动脉栓塞,2%两者兼有)。在32%的患者中,大动脉闭塞性损害导致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梗死最常出现在后循环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以及枕叶和颞叶),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和中段(桥脑和小脑前下部)供血区受累的比例相当。148例患者存在至少累及1支大动脉的重度闭塞性损害(狭窄〉50%),134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动脉受累。最常见的闭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2例患者,15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40例患者,12例双侧)和基底动脉(46例患者)。动脉-动脉栓塞是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脑梗死发病机制。30d病死率为3.6%。发病机制为栓塞,远段供血区受累和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最差。具有多处动脉狭窄部位的患者转归最好。他们通常经年累月地发生TI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神经自脑干发出处至颞骨内侧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及桥脑小脑角(CPA)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相关资料。方法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方法,显微技术解剖CPA区域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进行观察、整理和分析。研究面神经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根与毗邻血管压迫或接触9侧(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VA)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9例(61.72%);PICA21例(16.4l%);椎-基底动脉6例(4.69%);多支血管22例(17.18%)。结论面神经血管束,特别是其桥脑延髓沟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术中充分暴露是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小脑中脚(MCP)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白质纤维组成,是皮质小脑通路的一部分。MCP由多条血管供血,该区域梗死并不常见,而孤立性双侧MCP梗死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简要探讨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头晕5 d,走路不稳11 h"于2019-03-21入院。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于平卧后可缓解,但仍有头昏沉感,坐位及站立时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视物双影。入院前11 h患者出现站立及行走不稳。急诊行头部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报告4例曾疑诊为周围性眩晕疾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诊断的AICA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情况,并...  相似文献   

14.
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神经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50例成人脑标本小脑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穿动脉及大致分布,检查各小脑动脉与出入脑干的颅神经的接触关系。结果:50例人脑有小脑下后动脉(PICA)94支,小脑下前动脉(AICA)97支和小脑上动脉(SCA)112支。2侧PICA和12侧SCA接触三叉神经根,2侧AICA接触面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接触多形成压迹。结论:小脑动脉的局部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颅后窝手术时,对这些动脉尤其是行程可能有变异的动脉及穿支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并保护与小脑动脉关系密切的脑神经根;对某些脑干血管综合征患者及某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I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远端囊性动脉瘤3例,其中2例位于内听道口,1例化于小脑绒球腹侧、面听神经背侧,并伴有同侧小脑半球小型隐匿性血管畸形,术中借助神经内镜发现动脉瘤,3例均行手术夹闭,并于术后住院期间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夹闭满意;AICA近端囊性动脉瘤2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优4例,良1例。结论AICA远端动脉瘤宜首选手术夹闭,术是辅助神经内镜有助于提高显微手术效果;AICA近端动脉瘤宜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颅脑磁共振特点与病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8例急性小脑梗死患者,总结其颅脑磁共振特点,分析不同供血动脉受累的相关病因及预后。结果 PICA组比例最高为44.1%,SCA组占16.2%,AICA组占10.3%,多动脉受累组占11.8%,同时伴幕上受累组占17.6%。大动脉粥样硬化是PICA梗死的主要原因(P<0.05),心源性栓塞是伴幕上受累的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P<0.05),其余动脉供血区梗死未见明显相关病因(P>0.05)。出院时及3个月后随访时mRS≥3或死亡患者例数多动脉受累组明显多于单动脉受累组,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 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与受累动脉供血区有一定关系,多动脉受累比单动脉受累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相互关系,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15例双侧小脑多发性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MRI病变形态、分布和临床的关系,可能的病因性发病机制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双侧小脑梗死占全部小脑梗死患者的23.8%.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以双侧PICA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最多见(66.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93.3%)、恶心、呕吐(93.3%)、共济失调(60%)和构音障碍(58.7%).双侧小脑梗死多表现为大病变侧的单侧体征如共济失调.除上述小脑症状外,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特别是内侧支分布区受累(6例)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其中4例表现为孤立性假性眩晕;AICA梗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双侧耳聋;而SCA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构音障碍、单侧共济失调,偶可出现大病变对侧的耳聋.Rankin评分均在3分或3分以下,死亡1例.结论 急性小脑多发性梗死主要发生于双侧PICA供血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体征多数限局于单侧肢体,出现于小脑梗死较大的一侧.病因多数为心源性栓塞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所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4年半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9例AICA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AICA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1.47%,占同期小脑梗死22.1%。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午相似,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一名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v最多见。第Ⅶ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AICA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AICA梗死并非罕见,应提高对AICA梗死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的认识,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闭塞的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基底动脉闭塞后的临床与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4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而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分析基底动脉闭塞后的临床表现与侧支代偿之间的关系。结果 (1)基底动脉近端闭塞,临床表现多以眩晕发作为主(占91%);中段或远端闭塞,则多表现为间断性意识障碍(占66.7%)。(2)基底动脉近端闭塞,侧支血流多由颈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及椎动脉颅外段的肌支或脊髓前动脉代偿供血;基底动脉中、远段闭塞,侧支血流多由小脑后下动脉与小脑上动脉吻合(占100%)。结论 基底动脉闭塞若侧支代偿充分,可不表现明显的脑干缺血表现或表现轻微。内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