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蛋白尿是肾脏病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又是导致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足细胞(podocyte)是贴覆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表面的终末期分化细胞,在GBM上伸出许多足突,足突互相连接形成如指状交叉相接的栅栏状结构为裂孔,裂孔上覆有一层4~6nm厚的薄膜,即裂孔膜(slit diaphragm,SD).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足细胞(podocyte)是一种充满活性并具有特殊动力学能力的细胞,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仅就有关这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足细胞结构和一般特性 肾小球滤过膜由脏层上皮细胞,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组成,脏层上皮细胞又称为足细胞,它是一高度分化和特异化的细胞,胞体伸出许多伪足敷衍于肾小球基底膜(GBM)称为足突(foot process),两相邻足突间的裂隙称为裂孔,约25—55nm。足细胞表面覆盖着由涎酸及硫酸蛋白多糖所组成的阴离子衣,这些阴离子是足细胞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前者被认为是肾小球电荷屏障重要组份之一。足细胞依靠其大量的微丝与GBM的外层相连,从生理学角度看,通过改变其实际张力,可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直接输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方法观察大鼠尿蛋白及足细胞足突和裂孔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这些改变与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表达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ngⅡ组通过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osmotic minipump)以400 ng/(kg.min)持续给予AngⅡ,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大鼠每周检测24 h尿蛋白并收集肾组织标本,连续4周。电镜观察并计算肾小球足突宽度。Nephrin蛋白和mRNA检测分别应用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结果:AngⅡ组大鼠在第1周即出现蛋白尿,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试验的进展蛋白尿逐渐增加。肾小球形态学显示在第1周时肾小球基底膜被拉伸变薄,裂孔膜宽度增加,nephrin表达增加;至第2周可见足细胞足突数量明显增多,单位长度基底膜上的裂孔数量增加,同时观察到nephr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到第3,4周时,随着足细胞进一步损伤,基底膜出现有不规则增厚和裸露,足突出现部分的融合和足突裂孔膜的消失,nephrin的表达逐渐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AngⅡ可以直接导致足细胞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引起蛋白尿,并与肾小球内nephrin的表达密切相关。表明在某些肾小球疾病或损伤中,足突裂孔膜结构和蛋白表达异常是蛋白尿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军建  胡锐  毛云英  周南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119-1122,F0003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G)对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通过对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建立阿霉素肾病(AIN)模型;雷公藤多苷治疗组每天给予雷公藤多苷50mg/kg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在第2、5、8周末收集大鼠尿标本,检测24h尿蛋白排泄量。8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血、肾脏标本,检测血生化指标;并行肾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肾小球病变和足突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足细胞裂孔膜分子Nephrin和CD2AP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1尿蛋白:用雷公藤多苷治疗3周后,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即可显著降低,至6周后,雷公藤多苷治疗组大鼠尿蛋白进一步降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足细胞病变:经雷公藤多苷治疗6周后,可见足细胞的足突损伤比对照组明显减轻,足突融合显著改善,大部分足细胞的足突形态基本恢复正常。3足细胞裂孔膜蛋白的变化:经雷公藤多苷治疗6周后,足细胞Nephrin和CD2AP的表达比AIN大鼠有明显增加(P<0.01),分布上的异常得到纠正,基本恢复成连续的线样分布。结论:雷公藤多苷可以保护和修复AI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减少足突的融合,增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和CD2AP的表达,减少尿蛋白,从而缓解肾组织慢性炎症变化。  相似文献   

5.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附着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外侧,其足突之间的裂孔膜与肾小球基底膜(GBM)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组成肾小球的滤过屏障,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最外层,是阻止蛋白丢失的最后屏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表达于足细胞的蛋白分子的发现,显示足细胞是一种具有特殊动力学的上皮细胞,在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足细胞足突融合消失和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共同特征,了解足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研究足细胞损伤机制、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裂孔隔膜作为足细胞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限制蛋白滤过起关键作用。CD2相关蛋白(CD2AP)作为裂孔隔膜的代表性蛋白之一,与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其他裂孔隔膜蛋白、基底膜区蛋白、顶膜区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足细胞形态学和动力学。本文围绕CD2AP与足细胞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为探讨蛋白尿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多突状细胞,其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主要包括细胞体、主突、足突三部分。足细胞是肾小球中氧化应激、免疫反应、代谢活动、毒性作用的靶细胞,与GBM、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1]。足细胞具有以下作用: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调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分泌GBM的组成成分和降解酶,维持GBM的平衡;抵抗肾小球内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肥胖对肾小球足细胞的损害. 方法 以高脂喂养SD大鼠16周建立肥胖动物模型,检测尿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透射电镜观测肾小球足细胞的形态,抽提肾皮质总RNA并逆转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足细胞相关标志物mRNA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诱导肥胖组大鼠体质量、血脂、空腹胰岛素、空腹及糖耐量后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均明显升高,透射电镜可见肥胖组出现足突融合现象,足细胞相关标志物Nephrin、Podocin、Podoplanin mRNA的表达量在肥胖组明显升高,而SPARC、Podocalyxin、α Actinin-4、P27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脂喂养SD大鼠16周的肥胖模型中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足突融合以及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表面阴性电荷蛋白mRNA表达量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模型,观察低分子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水肿状态时肾小球基底膜足突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式静脉输液法给药。标本用透射电镜观察,通过体视学方法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盐水组(生理盐水+速尿)与右糖组(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肾小球基底膜足突形态的变化。结果正常组足突呈细长的指状突起,相邻足突之间的间隙及裂孔隔膜清楚可见;模型组足突广泛融合,足突间隙及裂孔隔膜消失;盐水组足突绝大部分处于融合状态,小部分虽未融合但仍处于明显肿胀的状态;右糖组足突肿胀明显减轻,表现为足突局段融合、局段肿胀与局段完全恢复正常混同存在的现象,多数足突间隙逐渐显现,有些甚至可清楚的看到裂孔隔膜。体视学形态计量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模型组,正常组与盐水组,右糖组与模型组,右糖组与盐水组这4对配组间体积密度、面密度及比表面均有显著差异或高度差异(P〈0.05 or P〈0.01);而右糖组与正常组、模型组与盐水组之间体积密度、面密度无差异(P〉0.05),比表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于水肿状态的肾病综合征,可以显著减轻足突肿胀并逐渐解除其融合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足细胞的损伤是蛋白尿发生的主要机制,如何修复受损的足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文中观察人参皂苷Rg1对足细胞病变模型———多柔比星肾病模型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盐酸多柔比星建立多柔比星肾病模型。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在注射后第7、14、28天收集尿液标本,并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标本。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生化指标,行肾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肾小球病变和足突超微结果。采用定量学方法测定足突宽度。免疫组化观察足细胞裂孔膜分子nephrin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改善多柔比星肾病大鼠的肾病综合征状况。同时,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能明显改善足突融合,增加足细胞裂孔膜分子nephrin表达(P<0.05)。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在血生化、肾脏病理和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上比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对多柔比星肾病模型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治疗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Pododcin mRNA表达及足细胞足突形态的影响,探讨祛风通络方治疗肾病蛋白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以阿霉素(6 mg/kg)尾静脉注射法造模,模型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祛风组、激素组和苯那组,并给予相应干预。用RT-PCR法测定肾组织Podocin mRNA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及足突形态变化。结果 (1)模型成功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大鼠Podocin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足细胞足突融合甚至消失,足细胞有脱落、细胞数明显减少。(2)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PodocinmRNA表达均上调(P<0.01);祛风组足细胞及足突形态改善明显。结论祛风通络方可能通过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Podocin mRNA表达,改善足细胞及足突形态结构而达到防治蛋白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足细胞(Podocyte)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贴覆于肾小球基膜(GBM)表面。它是终末期分化和特异化的细胞,胞体伸出许多伪足覆盖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称为足突(Foot Process,FP),足突相互连接形成如指状交叉相  相似文献   

13.
肾脏病足细胞损伤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是肾小球主要的固有细胞之一,随着对足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发现足细胞中表达的一些特异性蛋白分子之后,足细胞已被认为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一、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连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参与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功能,调节超滤系数Kf以及保持GBM的正常形态,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主要细胞之一[1]。足细胞呈多突状,由结构和功能不同的3个部分组成:细胞体、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足突融合与IgA肾病肾小球硬化及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FGS)99例进行超微病理观察并与病理及临床进行联系分析.结果:电镜下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24例(占24.2%),足细胞无明显改变(包括足突细胞部分融合)75例(占75.%).广泛足突细胞融合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54.2%(13/24)明显高于足细胞无明显改变组的28.0%(21/75);临床表现尿蛋白≥2.0 g/d组24例(占24.2%),尿蛋白<2.0 g/d组75例(占75.8%).尿蛋白≥2.0 g/d组足突广泛融合的发生率为45.8%(11/24)明显高于尿蛋白<2.0 g/d组的17.3%(13/75),结论:IgAN-FGS足细胞融合与肾小球硬化的加重及尿蛋白排泄量增加呈正相关,广泛足突融合可作为IgAN-FGS病变进展的一个病理学标志,尿蛋白≥2.0 g/d可作为间接反映IgAN-FGS病变进展的一个临床标志.  相似文献   

15.
唐玲  张玲 《重庆医学》2002,31(1):25-25
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且还是促进肾脏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产生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异常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的深入研究 ,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蛋白质Nephrin ,它与蛋白尿的产生密切相关。1 998瑞典分子生物学家KarlTryggavason在定位克隆芬兰型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NPHS1 )致病基因时发现了Nephrin ,从而开始了对Nephrin的深入研究。Nephrin位于胎儿和成人的肾小球足突裂孔膜上 ,是组成足突裂孔膜的拉链状结构的重要成分 ,…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足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高血糖,TGFβ-和血管紧张素Ⅱ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骨架与裂孔隔膜之间紧密连接蛋白和顶膜区蛋白表达的改变,继而出现足突融合,足细胞从基底膜上脱离,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高等结构改变,促进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肾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尿。研究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改变及相应的逆转措施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小鼠胚胎肾小球滤过膜早期发育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肾小球滤过膜早期发育。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胚龄 10、14、18d时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毛细血管侵入S小体第一弯曲时诱导足细胞分泌基膜 ,然后足突、毛细血管内皮孔出现 ,内皮产生基膜 ,最后内皮基膜与足细胞产生和基膜融合成一层共有的基膜。结论 毛细血管诱导足细胞分泌基膜之后再诱导足突产生 ;足细胞基膜和足突出现后内皮才发育成有孔型内皮 ,并开始分泌内皮基膜 ,最终两层基膜融合为一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nephrin是足细胞裂孔膜SD关键分子,与蛋白尿密切相关。本文就nephrin在常见肾病中的表达情况做一总结,目的是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小鼠足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足细胞的牛物学作用,以及足细胞特别是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分子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提供稳定、可靠的足细胞损伤模型.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嘌呤霉素(15 ms/L、45 ms/L和75 ms/L)作用于足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作用24 h和48 h后足细胞的凋亡情况,以确定嘌呤霉索的作用浓度和时间,建立足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并以噻唑蓝(MTT)检测足细胞损伤后的活力,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裂孔隔膜关键分子Nephrin、Podocin以及骨架蛋白F-actin在足细胞损伤中的分布来评价足细胞损伤.结果:45 mg/L嘌呤霉素作用48 h以及75 ms/L嘌呤霉素作用24 h或48 h,足细胞明显凋亡.结论:嘌呤霉素可以呈时间和剂量依赖件诱导小鼠足细胞凋亡,45 mg/L嘌呤霉素作用 48 h后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可应用于足细胞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