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粉尘螨壳聚糖疫苗经鼻粘膜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疗效。用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f)提取液致敏、激发BALB/c小鼠,复制哮喘模型,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粉尘螨对照组(C组)粉尘螨-壳聚糖疫苗治疗组(D组)。检测各组气道高反应性;通过HE(haematoxylin and eosin)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脾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和血清中Df特异性的IgE、IgG2a抗体。粉尘螨和粉尘螨-壳聚糖疫苗治疗组肺部变态反应性炎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气道高反应性Penh值下降;BALF中的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IL-4、血清抗原特异性IgE抗体和脾细胞分泌IL-4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且总体作用粉尘螨壳聚糖疫苗治疗组要强于粉尘螨对照组。粉尘螨-壳聚糖疫苗经鼻腔免疫可以治疗小鼠过敏性哮喘,且作用强于单独应用粉尘螨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顽固性疾患,多数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将会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由于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大人缺乏相关知识,往往在早期忽视治疗,也极有可能被误诊[1]。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BA-ELISA测定10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痰和血清中粉尘螨特异性IgE和总IgE,结果表明,68例粉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痰和血清中特异性IgE、总IgE水平高于32例非粉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粉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痰中特异性IgE、总IgE亦明显高于血清。选择22例哮喘患者经减敏治疗半年后,多数病例痰和血清中特异性IgE、总IgE均有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预防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比较98例尘螨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受两年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前、后的体征及症状评分,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指导。结果治疗两年后,患者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儿童组症状总分由治疗前10.27±1.87降至4.34±1.57;成人组症状总分由治疗前11.26±1.54降至5.8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体征得分由治疗前2.78±0.68降至1.54±0.57;成人组体征得分由治疗前2.86±0.59降至1.8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成人组治疗有效率为88.33%,总有效率为91.54%。5例患者(5.10%)出现局部不良反应,3例(3.06%)出现全身轻微不良反应,未出现全身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鼠粉尘螨过敏性哮喘模型,探讨标准化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机理。方法 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粉尘螨疫苗低剂量治疗组(C组)、粉尘螨疫苗高剂量治疗组(D组)。A组始终给予生理盐水,B、C、D组腹腔注射50μg粉尘螨提取液和2 mg Al(OH)3免疫小鼠致敏。然后分别用PBS(50μl)、100μg、1 mg的粉尘螨粗提液皮下注射进行免疫治疗,各组用粉尘螨抗原(50μg/50μl)滴鼻激发,末次激发后24 h用气道高反应仪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处死小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以及取出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后续检测。结果 B组、C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细胞数显著升高,气道反应性明显增强,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之相比,D组气道反应性明显下降,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Der.f特异性抗体IgE显著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上清中IL-4降低(P<0.05),IL-10、IFN-r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细胞增殖反应显示D组受抑制。结论粉尘螨疫苗可以有效抑制哮喘模型肺部炎症变化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其疗效与剂量有关,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标准化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哮喘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以进一步探讨标准化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疗效。方法利用粉尘螨抗原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将32只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哮喘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末次激发后24h,处死动物,取小鼠肺组织,分别固定、包埋和切片,用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光镜下哮喘组相对于空白组,肺组织结构紊乱、充血以及水肿,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高剂量粉尘螨疫苗治疗组较哮喘组肺组织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水肿较轻。而低剂量粉尘螨疫苗组肺组织仍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病变,但较哮喘组病理变化为轻。电镜观察显示:哮喘组肺组织结构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而高剂量粉尘螨疫苗治疗组Ⅰ型和Ⅱ型肺泡细胞结构基本正常、清晰。结论粉尘螨疫苗能有效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且高剂量粉尘螨疫苗较低剂量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为临床过敏性哮喘尘螨脱敏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粉尘螨两种浸液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0年起,我们用纯粉尘螨浸液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疗效。近年来,我们用粉尘螨的代谢培养基(mite free spent culturemedium)制备的浸液治疗过敏性鼻炎,也有相似的疗效,今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粉尘螨浸液(SMU-Df)系用上海医科大学寄生虫学实验室培养的纯粉尘螨按常规制备,粉尘螨代谢培养基浸液(SMU-Dff)系用同批粉尘螨纯培养,分离出全部螨体后,将代谢培养基经过处理后制成。患者皮肤试验均用挑刺法,浸液的皮试浓度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气管哮喘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的气道炎症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即Th1Th2细胞失衡,在哮喘发生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故针对调节Th1Th2细胞间平衡的哮喘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抑制Th2细胞免疫或增强Th1细胞免疫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预防儿童过敏性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发展为典型哮喘(CA)的作用.方法:将96例4~6岁学龄前过敏性CVA患儿分为SLIT组(4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SLI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粉尘螨滴剂,观察随访3年.统计3年治疗期间2组患儿发... 相似文献
10.
细菌内毒素对粉尘螨诱导的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时间给予细菌内毒素对过敏性哮喘小鼠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Der f)、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A组(致敏前LPS+Der f)、实验B组(致敏后LPS+Der f),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与分类,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与脾细胞培养液中IL-4、IL-5、IFN-γ、IL-12及血清中特异性IgE、IgG2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实验A组的BALF中炎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IL-4、IL-5显著降低,而IL-12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显著降低,而特异性IgG2a(sIgG2a)显著升高(P均〈0.05);与哮喘组比较,实验B组仅BALF中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致敏前LPS能显著抑制过敏性哮喘的炎细胞浸润并下调TH2型免疫反应,而致敏后LPS未显示此功能,提示LPS致敏前给予对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48例与花粉过敏有关的外源性哮喘病例进行过敏史、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花粉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皮肤挑刺试验(SPT)、特异性IgE(S-IgE)及特异性IgG(S-IgG)检查。结果BPT阳性率为70.9%(35/48),BPT阳性组的SPT、S-IgE以及S-IgG阳性率分别为100%,71.4%,62.9%,明显高于BPT阴性组。SPT,S-IgE,S-IgG与BPT的符合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改变,以探讨VIP在哮喘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7例发作期和2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浆VIP与ET含量,并对肺功能进行监测。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浆VIP与ET水平分别为30.4±8.4pg/ml和58.2±11.6pg/ml,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哮喘缓解期VIP、E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尤其在ET水平<51.7pg/ml的12例发作期患者,血浆VIP水平为27.3±7.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与所测FEV1%下降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体内VIP水平低下所致的调节作用减弱、气道舒缩状态的紊乱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脑电图(EEG)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7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别进行EEG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EG正常17例,边缘状态31例,异常24例;24例异常EEG均表现为广泛性异常,有8例显示局部明显,多见于额、颞顶部导联。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EEG异常率较正常人高,且多为广泛性异常,有时呈现局部明显,EEG的异常程度多与临床神经及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EEG的表现与大脑功能的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客观反映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对患者大脑功能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