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GTF)基因B-1923位点多态性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患者(94株)及无龋人群(59株)后牙特定部位可培养的龈上菌斑中培养、分离并鉴定出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153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gtfB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GS5作为国际参考株.结果:高龋组和无龋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经EcoR Ⅰ酶切后RFLP酶谱中出现了A型(EcoR Ⅰ位点存在,与国际参考株GS5一致)和B型(EcoR Ⅰ位点消失)2种基因型.A型菌株在高龋人群中检出的比例为67%(63/94),高于无龋人群的36%(21/59);而B型菌株在无龋人群中检出的比例为64%(38/59),高于高龋人群的33%(31/94)(x2=14.460,P<0.001).携带A型基因的人群高龋患病的风险增加,OR及95%CI为3.677(1.854~7.293).结论: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gtfB-1923位点多态现象与龋易感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变链菌临床株(血清型C)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致龋力及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高龋组变链菌34株,无龋组变链菌36株;其中24株乳酸脱氢酶高活性,21株低活性。以细菌组DNA为模板扩增结构基因ldh,对目的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并行测序分析。结果 MseⅠ酶切ldh—RFLP表现A、B两种基因型,而HphⅠ、MnlⅠ、DdeⅠ、NlaⅡ和AluⅠ消化扩增产物未发现多态。确切概率法单侧检验发现B基因型菌株在无龋组的检出高于高龋组(P〈0.05),双侧检验两种基因型在不同酶活性组的分布不同(P〈0.05),低活性组B基因型菌株的比例高于高活性组。测序证实特异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多基因型。结论 变链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基因较为保守,但仍存在碱基变异。研究提示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酶活性差异相关,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龋的低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2a型基因组E2区序列的一级结构及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研究HCV包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用逆转录套式多聚酶链反应(RT-nPR)法从1例NANB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一条约1100bp的片段,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I、HindⅢ双酶切后连入pUC19载体中,转化感受态细胞,经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PCR法证实为阳性克隆后,用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结果 测得约1100bp的核苷酸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HCV-1、HC-C2、HCV-BK、HC-J6、HC-J8相应序列作比较,显示分离株HCV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以上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3.1%、64.2%、64.1%、86.9%、69.3%,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69.6%、70.7%、69.6%、86.2%、83.1%。结论 分离株(HCV-JF)与HC-J6同属2a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汉族人醛糖还原酶基因启动区(C—106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Bfa I对192例重庆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人的(C—106T)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白蛋白尿患者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频率较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中与糖尿病肾病有关,P值分别为0.032和0.046。结论 AR基因启动区(C—106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功能性多态性和遗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Zheng H  Pan B  Jing HQ  Yang JC  Zhao GF  Li HW  Xu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8):673-677
目的 研究我国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方法使用针对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引物对进行PCR检测、细菌染色体DNA的PstⅠ酶切后的Southern印迹实验和PCR产物的HaeⅢ、RasⅠ酶切分析,以及:PCR产物克隆后的序列分析方法以及致病性大质粒的PstⅠ酶切分析。结果1999年分离自徐州市的人的5株菌均携带slt1、slt2,而2000年从江苏省徐州市患者分离的10株和蜣螂标本分离的4株共计1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株仅携带slt2vha毒素基因,其致病性质粒的限制性酶切图谱与1999年的菌株相比也发生了改变。结论鉴于江苏省徐州市1999年的分离的5菌株全部携带slt1和slt2基因,结果提示该地的优势菌型发生了改变,可能当地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关。针对slt2变异基因而设计的引物及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于研究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能够满足特异性及灵敏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基因与人胎盘碱性磷酸酶(hPLAP-1)C末端信号肽序列进行拼接,形成融合基因。方法:利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分别扩增hPLAP-1C末端信号肽序列和SEA基因序列。然后,将二段基因拼接并与pGEM-T克隆栽体连接,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扩增出hPLAP-1C末端信号肽序列131bp和SEA基因序列796bp;经测序证实,二段基因序列成功拼接(901bp)。结论: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能将SEA基因与hPLAP-1C末端信号肽序列拼接,形成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一例眼外伤摘除的眼球活组织中培养分离出的一株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波氏假阿利什菌、一般尖端赛多孢子菌标准株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rDNA中基因间转录区(ITS),并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发现,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株与标准株及其它同种菌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而与顶孢霉和烟曲霉则不一致,表明该菌株就是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期。该标准菌株的ITS序列酶切图谱可供快速、准确地鉴定尖端赛多孢子菌及其有性期,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近年来汉坦病毒HTN湖北株M基因片段G1编码区部分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方法 :根据汉坦HTNM片段G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 ,利用RT PCR方法对 75份病程在 7d以内的肾综合症出血热 (HFRS)患者 (经临床诊断和ELISA确诊 )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并对扩增出的目的基因片段选用 3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RsaⅠ、MboⅠ进行酶切 ,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筛选出变异毒株 ,继而通过序列测定 ,得到变异毒株G1编码区部分核苷酸序列 ,并与标准株HTN76 118及地方株HTN 114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5份血清标本通过RT PCR方法进行检测 ,阳性率为 77.3 %。扩增片段用 3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RsaⅠ、MboⅠ进行酶切分析 ,发现 4份阳性产物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HTN 76 118均不相同 ,但其中 3份阳性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地方株HTN 114基本相同 ,1份与HTN 114株不完全相同。对该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 ,其核苷酸序列与标准株 76 118的同源性为 83.3 % ,与地方株HTN 114的同源性为 96 % ;推导氨基酸序列与HTN 76 118的同源性为 93.2 % ,与地方株HTN 114的同源性为 99%。结论 :①近年来引起湖北地区HFRS的主要毒株仍为HTN地方株。②从分析的病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不同年份汉坦病毒的RT-PCR检测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湖北省不同年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的主要型别,为进一步研究该型汉坦病毒的基因变异打下基础。方法:根据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G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设计I型和Ⅱ型分型引物,利用RT—PCR对105份不同年份的病程在7日以内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经临床诊断和ELISA确诊)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及基因分型,并对扩增出的基因片段选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AluI、RsaI、MboI进行酶切分析。结果:用I型引物通过:RT—PCR检测75份血清标本(1996~2000年)和30份血清标本(1986~1987年)的阳性率分别为77.3%和10%,而用Ⅱ型引物检测前阳性率为8.0%,后均为阴性。对4份I型引物扩增产物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发现4份阳性产物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均与I型汉坦病毒标准株76~118完全不同,但其中3份与I型汉坦病毒湖北地方株HV114相同,1份与HV114不完全相同。结论:不同年份引起湖北地区HFRS的主要毒株均为I型汉坦病毒(HTN)湖北地方株。  相似文献   

10.
rDNA ITS序列在鉴定尖端赛多孢子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明一例眼外伤摘除的眼球活组织中培养分离出的一株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子生长学特征及其与波氏假阿利什菌、一般尖端赛多孢子菌标准株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rDNA中基因间转录区(ITS),并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发现,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株与标准株及其它同种菌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而与预孢霉和烟曲霉则不一致,表明该菌株就是波氏假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湘南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分离株的基因型(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湘南部分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病人的62份阳性标本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沙眼衣原体基因型中,E型25份,D型14份,F型9份,G型7份,J型4份;有3份不典型基因型,未进一步分型。结论:湘南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基因型别以E型为主,其次为D型、F型、G型、J型。  相似文献   

12.
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差异。方法 配制相同浓度的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菌悬液 ,分别在不同 p H下 (p H5 .0~ 7.0 )含 5 %葡萄糖的 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 ,采用酸度计测定培养物终末 p H值 ,比较细菌的产酸能力 (△ p H)。结果 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菌株产酸能力有差异 ;高龋组个体定植的产酸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 (P<0 .0 5 )。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产酸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建立泌尿生殖系统沙眼衣原体感染阳性标本直接基因分型方法。先用敏感的扩增沙眼衣原体特异质粒的引物扩增500份临床标本,初筛选出100份阳性标本再用扩增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的引物扩增,并用嵌套式PCR使阳性标本能扩增出MOMP基因,对获得的MOMP基因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用银染观察结果。其中E型比例最高,占47%;F型为16%;Da、G型均为6%;Ba、D型各占5%;H型及K型均为1%,混合型K/F型2%;混合型D/J、E/G均为1%;未能分型有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空肠弯曲菌 (Cj)的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的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 163株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 ,用HindⅢ ,HaeⅢ ,MboⅡ和HhaⅠ四种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电泳分析 ,并与热稳定性血清型 (HS)和鞭毛蛋白A基因 (flagellinAgene ,falA)分型方法相比较。结果 :共观察到 8种不同的主要外膜蛋白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基因型 ,其中主要外膜蛋白基因 3 (momp 3 )占 61%。Guillain Barr啨综合征(GBS)和腹泻患者所有 3 4株HS 19:Cj(fla) 1菌株均属同一个单一基因型 ,即主要外膜蛋白基因 1(momp 1)。结论 :HS 19:Cj(fla) 1:momp 1菌株是空肠弯曲菌的一个特殊类型 ,与HS 19相关的GBS可能是阐明GBS发病机制最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自临床的57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并进行测序分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9株整合酶I阳性,其中47株整合子I扩增阳性,RFLP分为2型,测序结果为aacA4-catB8-aadA1和drf17-aadA5。3株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扩增均阳性,可变区经RFLP分为1型,测序结果为orf513-qnrA1-ampR-qacEdeltal,ISCR1阳性菌整合子I均阳性,经ERIC-PCR检测将5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7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盒较常见,ERIC-PCR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PmpF基因的多态性及与临床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解放军252医院就诊患者送检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标本处理后使用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筛选阳性标本,然后以巢式PCR扩增PmpF基因,扩增得到的PmpF基因选用4种内切酶进行酶切及RFLP分析并确定其基因型,根据PmpF-RFLP结果,选择代表菌株测定PmpF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验证PmpF-RFLP结果,同时测定代表菌株的Omp1基因序列并与参考菌株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代表菌株的血清型.通过x2检验探讨沙眼衣原体PmpF基因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反映其临床分布特征.结果 2年间从妇科、泌尿科和皮肤科3个科室获得阳性标本178份,1 17份标本扩增得到PmpF基因,PmpF-RFLP将1 17份标本分为3个Type型,占比分别为2.6%、36.8%、60.7%,挑选26株菌株进行Omp1序列测定,结果显示26株菌株属于D、Da、E、F、G、H、J7种血清型,统计学分析表明PmpF基因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的Fisher精确检验值分别为0.167、0.008.结论 本地区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可以根据PmpF基因分成3个基因型,包括D、Da、E、F、G、H、J7种血清型,血清型与PmpF基因型无对应关系,PmpF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变异链球菌(简称变链菌)593号高致龋力临床分离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期与标准株ATCC25175(均为血清型c)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链菌生物膜标本,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球蛋白A对合成的胞外多糖进行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采用静置法培养形成黏附生长的细菌,蒽酮法测定3~24 h其合成胞外多糖的量。结果胞外多糖与染料结合后发出绿色荧光,各时间段593号临床株绿色荧光的分布较ATCC 25175标准株更致密和广泛。3~20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标准株(P<0.05);3~16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标准株(P<0.05);其他时间两者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两菌株合成胞外多糖的模式相同,均随时间延长而合成量增加,但在生物膜形成早期(3~16 h)高致龋力临床株表现出不同于标准株的胞外多糖合成模式,其更强的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可能是其具高致龋力的原因之一,提示研究致龋机制时使用临床株作为研究样本较标准株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犬小孢子菌的快速鉴定。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第1内转录间隔区(ITS-1)与第4内转录间隔区(ITS-4)对60株犬小孢子菌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和HinfⅠ分别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在60株犬小孢子菌中均扩增出1条长约750 bp的DNA条带;2种内切酶HinfⅠ和TaqⅠ各自显示相同的酶切结果,酶切片段稳定而清晰。结论应用PCR-RFLP方法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鉴定犬小孢子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