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改变,观察其含量和CT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第1、3、15天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并且进一步分析CT表现和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预后和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第3天和第15天血浆中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含量和梗死的面积大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和梗死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并且D-二聚体的含量和患者的预后具有负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并且和梗死面积以及预后相关,但是无助于梗死部位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在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在监测急性脑梗死(ACI)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全自动定量检测75例ACI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水平,研究其与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及其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ACI患者血浆D-Di水平与梗死体积及预后关系密切,梗死灶体积与D-Di水平呈正相关.血浆D-Di水平急性期>稳定期>缓解期.结论 血浆D-Di水平可以客观地反应ACI患者的病情提示预后,可作为判定ACI患者近期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所发生的变化同疾病的关系。方法62例ACI患者分别在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14、21天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的变化,并对不同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病情轻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动态观察。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2.41±0.64)mg/L vs(0.21±0.20)mg/L(P〈0.01),并与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明显相关;溶栓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D-二聚体渐趋正常,如居高不降或者继续升高显示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结论ACI患者纤溶/凝血功能平衡失常,溶栓治疗可有效的调节这种失衡,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患者病情轻重的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患者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病及体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D-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将脑梗死组分为大梗死灶(>10 cm3)20例、中等梗死灶(5~10 cm3)40例、小梗死灶(<5 cm3)30例,分析不同脑梗死体积患者HMGB1、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MGB1和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67±1.17)μg/L、(1.60±0.59)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2±0.46)μg/L、(0.25±0.21)mg/L(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清HMGB1、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中等梗死灶和小梗死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HMGB1、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和判断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87例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组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呈递增趋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肿瘤分期之间有密切相关性,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无密切相关性;与临床分期有密切相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以反映肺癌患者呈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与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断生存和预后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方法应用ELFA技术(酶联荧光分析)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2例发病后24 h人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金标定量渗滤法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组在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1),在伤后2周病情好转时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初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浆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以及探讨二者本身相互关系。方法检测11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Hcy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患者组两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清Hcy和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一定范围内血清Hcy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清Hcy和血浆D-二聚体在一定范围内的高表达与脑梗死有相关性,且一定范围内二者本身也是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医学》2001,32(12):722-723
目的研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30名健康人(对照组)以及部分复发病例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 有效组1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复发呈动态变化.结论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发病后24h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各型肝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66例各型肝炎及治疗后的肝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D-二聚体增高不明显(P>0.05).且不同临床分型肝炎患者之间,D-二聚体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随肝炎患者病情加重,D-二聚体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 D-二聚体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韦颖姿  罗绍凯  许多荣 《新医学》2001,32(12):722-723
目的:研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30名健康人(对照组)以及部分复发病例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1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复发呈动态变化。结论: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和8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患者组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Hcy轻度及中度增高组Hcy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4、0.633,P值均小于0.05)。结论血清Hcy、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一定范围内,D-二聚体随Hcy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纳入16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02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第2天及第8天查血浆D-D水平, 比较初发(初发组)和复发脑梗死(复发组)患者血浆D-D水平;根据2次的D-D水平检测结果分为持续升 高、短暂升高和正常3亚组,比较不同D-D水平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小、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 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21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初发组血浆 D-D水平短暂升高比例高,而复发组持续升高比例高(P<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D持续升高亚组 以大梗死灶为主,短暂性升高亚组以小梗死灶为主,正常亚组以腔隙性梗死灶为主(均P<0.05);NIHSS评 分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卒中为主,正常亚组以轻度卒中为主(均P<0.05),短暂升高亚组3种病 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依赖为主(P<0.05),其他2组 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为多,而复发患者 D-D水平持续升高为多。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及持续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 大、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