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Peng P  Shen K  Lang J  Huang H  Wu M  Cui Q  Jiang Y  Tan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79-682
目的 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和血清CA12 5测定 ,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采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 13 3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评估 ,并分析 91例 (79例为Ⅰ期 ,12例为同期的Ⅱ~Ⅳ期患者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 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 术前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62 6%和 47 8% ,特异性分别为 67 7%和90 0 % ;术中肉眼观察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5 9 6%和 73 9% ,特异性分别为 76 5 %和 94 6% ;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70 0 %和 94 4% ,特异性分别 92 0 %和 97 7%。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血清CA12 5水平异常 (≥ 3 5kU/L)的发生率为 8% (6/79) ,Ⅱ~Ⅳ期患者的发生率为 5 8% (7/12 ) ,血清CA12 5水平异常的发生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期别有极显著相关性 (P <0 0 0 1) ,而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定帮助 ,其中术后大体标本测量的准确性相对较好。血  相似文献   

2.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术前行TVCDS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二维图像特点和病灶内部及周围肌层的彩色血流情况,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1例患者术前超声均能正确诊断,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总符合率为72 55% (37 /51),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9 .23% (18 /26),深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82. 35% (14 /17 )。结论:TVCDS能较准确地协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断肌层浸润深度,为术前判断肌层浸润程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彩超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进行检查,判断有无肌层浸润及其浸润深度,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标本检查对照。结果表明:目测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83%,彩超检测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80%,无显著差异(P〉0.05),但彩超检查能在术前判断,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较为可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初次治疗的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正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35例,错误评估8例,诊断准确率为81.4%.MRI对于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1.9%和93.0%;76.5%,96.2%和88.4%;80.0%,97.5%和95.3%.对于宫颈受累、侵犯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7.5%和95.3%;85.7%,97.2%和95.3%;60%,97.4%和93.0%.MRI区分ⅠA、ⅠB、ⅠC期的准确性为82.1%,鉴别深肌层浸润(ⅠC)和浅表浸润(ⅠA+ⅠB)的准确性为92.9%.结论 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 112例 ,其中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6 6例 ,单纯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 4 6例。结果 在 6 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中 ,发现 7例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 10 6 %。Ⅰa期中无淋巴结转移 ;Ⅰb期转移率为 5 9% (2 34) ;Ⅰc期转移率为 2 5 % (5 2 0 )。Ⅰ期子宫内膜癌随着肌层浸润的加深其淋巴结转移率亦增加 ,P <0 0 5。而且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癌。但是行淋巴结清扫术与未行淋巴结清扫术的 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Ⅰa期可以不做淋巴结清扫术 ,Ⅰc期和合并高危因素的Ⅰb期必须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且加强术前术中对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 ,以指导Ⅰ期亚分期的确定。淋巴结清扫术本身能否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在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0例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癌的DNA异倍体率为71.0%。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的患者,其DNA异倍体率均分别高于高分化、无肌层浸润及Ⅰ期患者(P均<0.05)。S期细胞比率(SPF)在低分化(Ⅲ级)、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癌组织中含量也分别高于Ⅰ级、肌层浸润<1/2及Ⅰ期患者的含量(P<0.01,<0.05)。DNA异倍体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5.9%,显著低于二倍体患者的87.6%(P<0.01)。子宫内膜癌死亡患者的SPF平均值为17%。SPF>17%者的5年生存率为50.4%,显著低于SPF<17%者的79.1%(P<0.01)。SPF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DNA异倍体及高的SPF值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DNA倍体及SPF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18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中,105例扩大了手术范围,研究发现,Ⅰ期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7%,其中Ⅰa期无淋巴结转移,Ⅰb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82%,Ⅰc期则高达21.05%。故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肌层浸润深度可经B超、CT、MRI等于术前确知,故术前临床分期宜选UICC分期。凡有子宫肌层浸润的Ⅰ期癌均应扩大手术范围,这也符合1988年FIGO新临床手术分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4月-2005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2例。其中,术前64例(3-DTVS组)应用3-DTV多平面和血管成像技术以及体积测量功能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25例(MRI组)经核磁共振(MRI)检查为对照组,以手术后病理结果判断符合率,对比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结果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89.1%,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7.1%。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DTVS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磊  张家文  杜昂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5):346-348,342,I000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VEGFR-3的表达以及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 Ⅰ型内膜癌的LVD(50.69±16.86)显著高于Ⅱ型内膜癌(28.52±10.83).深肌层浸润组LVD高于浅肌层浸润组,FIGO分期Ⅲ/Ⅳ期组LVD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组,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子宫外转移组LVD高于无子宫外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VD与Ⅰ型内膜癌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有相关性;LVD与Ⅱ型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L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经阴道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宫颈受累程度,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可能性。方法 术前应用经阴道超声对4l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检查,测量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观察宫颈受累程度。通过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阴道超声影像分析,诊断肌层浸润程度及受累情况,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与准确率。结果 3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平均厚度20.54mm,41例子宫内膜癌超声影像均显示强弱不等,边缘不整,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宫腔积液。与术后病理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97.76%,其中宫体受侵判断符合率95.12%(39/41),准确率70.73%(29/41),宫颈受累判断符合率82.93%(34/41),准确率78.05%(32/41)。结论 经阴道超声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术前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 2 98枚中CK的表达。结果 :(1)在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强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为 10 0 %。在Ⅰ、Ⅱ、Ⅲc期无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弱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4 .5 %、15 .1%和 16 .4 % ,3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在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淋巴管浸润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及其他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 3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 )对子宫内膜癌的诸预后因素如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淋巴结中CK表达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唯一相关因素。结论 :在无转移淋巴结中 ,CK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有关 ,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帮助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对30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结果。结果 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86.7%。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诊断出肿瘤对肌层的浸润程度,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经诊断性刮宫病理学证实的子宫内膜癌 30例经MRI检查后行手术治疗 ,依据FIGO分期原则 ,将MRI分期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MRI检查采取矢状位和轴位SE序列T1WI和T2 WI及T1和T2 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序列 (T1/SPIR和T2 /SPIR) ,其中 18例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 :MRI分期准确率为 86 .6 % ,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 85 .6 %。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子宫肌层浸润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MR)检查资料,分别采用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加扫描(DCE)图像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DWI和DCE图像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浅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1.7%和88.9%、95.8%;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83.3%和95.8%、88.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序列诊断肿瘤浸润浅、深肌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05,与DCE(0.833、0.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CE均可作为优选序列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即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为G,和(或)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1/2]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7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术前和术中预测存在高危因素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以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和术中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高危因素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0.2%,准确率为77.6%,假阴性率为12.0%,假阳性率为43.0%,阳性预测值为57.0%,阴性预测值为88.0%.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灶大小、宫颈受累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明显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足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町靠性较高;但预测其不需行淋巴结切除术的假阴性率较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及是否疑有淋巴结或子宫外转移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MR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诊断性刮宫是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但是无法判断肿瘤是否浸润肌层、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对肌层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几率关系密切,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前准确估计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1].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磁共振成像对43例临床可疑子宫内膜癌患者和7例正常妇女进行了对照研究,以观察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估计肌层浸润深度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43例患者,MRI测得内膜厚度均超过正常标准。  相似文献   

19.
4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B超、CT及血CA125水平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0年3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确定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同时行阴道B超、CT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5,其中29例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行手术病理分期,并对手术前后诊断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11.8%,Ⅱ期62.5%;以血CA125监测是否宫外扩散符合率87.5%;临床Ⅰ期淋巴结转移率5.3%,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3.3%,肌层浸润者83.3%;Ⅱ期淋巴结转移率62.5%,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50%,均有肌层浸润。结论 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高分化、B超检查病变局限内膜及浅肌层,CT无淋巴结异常显示,患者术前与术后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缩小手术范围;术前CA125测定对监测宫外扩散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29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探讨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1995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90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就其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其预后因素。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为19.7%,Ⅱ期为80.5%。临床分期Ⅰ期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2%,腹腔细胞学阳性率为10.6%。肌层浸润者占60.5%。Ⅱ期中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1.4%和46.9%,有肌层浸润者为100.0%。发生分期误差的原因有:(1)术前不可能准确估计腹腔及淋巴结是否受累;(2)宫颈已受累但术前诊断性刮宫时漏刮,或宫颈未受累而误诊为阳性;(3)癌细胞播散于腹腔。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真实地反映了病变范围,建议在首次手术时除注意手术范围外,应重视腹腔冲洗液的收集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取样或清扫,以确定期别,为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鉴于Ⅱ期子宫内膜癌误诊率高,诊治上应特别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