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矫形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椎弓根螺钉和椎体钉与传统的内固定器械相比,其矫形能力更强,术中所需固定节段更少,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胸椎椎体和椎弓根直径较小,胸椎螺钉的误置率和周围重要组织损伤概率在文献报道中均明显高于腰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并发症率并不仅仅是由于椎体形态较小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6月对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徒手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所有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及X线透视确认,术后进行X线成像、CA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中35例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326个,每一水平置入的螺钉数如下:T1,n=2;T2,n=10;T3,n=19;T4,n=27;L,n=28;T6,n=24;T7,n=23;TB,n=25;T9,n=29;T10,n=34;T11,n=48;T12,n=57。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326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19枚螺钉(5.8%)有中等程度的皮质穿破,即螺钉的中线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其中6枚螺钉(1.8%)穿破椎弓根内侧壁。对35例患者进行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全部326枚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遵循严格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治121例AIS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93例;年龄10~20岁,平均15.5岁.全部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脊柱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锁骨角及双肩高度差.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中垂线平均距离,融合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对以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融合(11.0±1.5)个椎体.冠状面平均矫正率近胸弯为41.8%,主胸弯为70.8%,胸腰.腰弯为74.0%;矢状面各指标无明显改变.主弯顶椎偏移及双肩平衡均得到良好恢复.术后随访36~54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且无明显矫形丢失;1例患者出现附加现象,4例患者出现术后近胸弯失代偿,15例患者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结论 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AIS能获得良好的矫正率,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7年5月,通过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了19例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为59.2°(43°-90°),侧屈位平均矫正率为25%。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0—4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矫形效果及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进行患者主观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总体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45.9%。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1°。冠状面平衡由术前平均2.8cm矫正为术后平均0.8cm。15例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对于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冠状面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患者满意度较高,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总结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 mm、2.5 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如阻力加大、克氏针弯曲,说明遇到骨皮质,调整进针方向.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锤子将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击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率胸段97%(600/619),腰段99%(733/740).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后凸Cobb's角(T1~T12)6°~30°,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103例平均随访4.9年,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畸形,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为3.7%,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2例,均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克氏针制备螺钉钉道,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较好方法.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经椎弓根固定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路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bb角、顶椎移位、顶椎旋转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经6~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66°,术后平均22°,平均矫正率为67.8%;顶椎移位术前平均4.16 cm,术后平均1.28 cm,平均矫正54.8%;旋转畸形(Nash~Moe法)术前为Ⅰ~Ⅲ度,平均矫正Ⅰ度。身高平均增加8 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浅表感染1例经清洁换药后痊愈。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少。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三维矫正能力,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节段椎弓根平面术前CT扫描有助于选择好进针点、方向及深度,便于椎弓根螺钉安全准确植入;精心准备植骨床、充足的植骨材料、熟练的三维矫正技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三维矫正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进行矫正,治疗17例脊柱侧凸患者.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未出现脊髓功能障碍,术后Cobb 角为5°~38°,平均矫正率73.06%.矢状面后凸角度(T1~12)5°~41°(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角度丢失率≤6%,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根据三维矫正原理设计的适合国人不同年龄脊柱结构的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9.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的误置模式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椎弓根螺钉不良置入的模式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从2008年7月至9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7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58例;年龄12~19岁,平均(14.5±2.7)岁;术前Cobb角40°~125°,平均62.0°±18.2°.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在PACS系统上通过PacsClient软件测量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壁以及椎体前缘的距离.定义穿破任一壁超过2 mm为不良置钉.不良置钉中穿破内壁超过4 mm或钉尖使主动脉变形定义为高危置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不良置钉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30枚,胸椎773枚,腰椎257枚.不良置钉108枚(10.5%),其中穿破外壁35枚,穿破内壁56枚,穿破椎体前缘33枚(其中有16枚既穿破了椎体前缘又穿破了外壁).高危置钉16枚(1.6%).顶椎、顶椎近端第5节段和顶椎远端第4节段的不良置钉率高于其他节段,其中顶椎左侧和顶椎近端第5节段右侧不良置钉率均高于对侧.顶椎区高危置钉率最高,达4.8%.Cobb角>90°组不良置钉率高于Cobb角40°~90°组,椎体旋转Ⅲ~Ⅳ度组不良置钉率高于椎体旋转0~Ⅱ度组.结论 AIS不良置钉集中在顶椎、顶椎近端第5节段和顶椎远端第4节段3个区域,高危置钉多发生在顶椎区,危险因素包括Cobb角大小、旋转程度以及与顶椎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单向和多向椎弓根螺钉用于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4年9月,55名Lenkel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用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其中30例应用单向钉,25例应用多向钉。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分别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上胸弯、主胸弯、胸腰弯Cobb角,肋骨椎体比以及肋骨分离距离等。结果平均融合椎体分别为7.9个(单向钉组)和7.2个(多向钉组)。2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主胸弯的矫正效果,矫正率单向钉组为65.9%,多向钉组60%。单向钉用于矫正剃刀背畸形明显优于多向钉。2组患者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单向钉和多向钉对于主胸椎侧凸冠状位矫形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单向钉比多向钉具有更好的去旋转以及恢复胸椎对称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Su‐xi Gu MD Ming Li MD Xiao‐dong Zhu MD Chuan‐feng Wang MD Da‐jiang Wu MD Ying‐chuan Zhao MD 《Orthopaedic Surgery》2009,1(1):6-11
Objective: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ffects of posterior surgery with wide posterior shortening release and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 techniques in a consecutiv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lumba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Methods: Between April 2002 and July 2005, 114 patients (86 women and 28 me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72 Lenke type 5, 32 Lenke type 6, and 10 Lenke type 3C curves.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such as coronal plane Cobb angle; lordosis angle; 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 (LIV) angulation; and the distances from the 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CSVL) to the LIV, to the apical vertebra and to the C7 plumb line, were analyze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also recorded during follow‐up. Results: The average coronal correction was from 61° to 13° (78.6%). In the sagittal plane, lumbar lordosis was normalized from 36° with a wide range (23°–67°) to 42° with a normal range (34°–55°). The LIV had 79% correction of coronal angulations. The center sacral line to LIV was improved from 2.3 cm to 0.5 cm, apex to center sacral line from 5.0 cm to 1.6 cm, and CSVL from 2.7 cm to 0.8 cm. A total of 1460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safely, average 9.6 levels (5–14) were fus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30 months (range, 12–50). There was excellent maintenance of correction at final follow‐up. Conclusion: Wide posterior release and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has excellent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应用椎板开窗法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 1996年6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椎板开窗法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23例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A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13~23岁,平均17.8岁;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97.3°,平均后凸角67.4°.作为对照,同期应用非开放法置钉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22例(B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14~21岁,平均17.2岁;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96.6°,平均后凸角62.1°.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扫描,统计螺钉置入并发症,对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骨的CT扫描图像进行联机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各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09和201枚,术中发生椎弓根骨折5例和16例,发生硬膜撕裂4例和7例,螺钉错置18枚和45枚.B组螺钉错置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中胸椎与下胸椎之间、凸侧与凹侧之间,螺钉错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及大血管损伤. A和B组经平均3.2年、3.4年随访,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均矫正度未见明显丢失.结论 重度脊柱侧后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难度较高,应用椎板开窗法可有效增加螺钉置入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前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前后两种入路及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患者28例,分为两组。A组16例,平均14.88岁,行前路短节段矫形融合术;B组12例,平均15.50岁,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坚强矫形内固定器械。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并通过X线参数,比较两种手术的矫形效果和躯干平衡的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融合效果满意。A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内固定材料花费明显少于B组;A组平均融合4.25个节段,B组平均融合5.95个节段。随访时间12-47个月,A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82%,随访时72%;B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74%,随访时70%。矢状面矫形效果均满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即刻躯干偏移矫正不如B组,但随访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矫正顶椎旋转和顶椎偏移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矫形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治疗轻中度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但前路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输血量,并能保留较多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16.
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畸形矫治术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脊柱侧凸矫治术中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自2002年7月~2004年12月对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矫治,其中男12例,女28例。根据Lenke分型,Ⅰ型16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Ⅴ型7例,Ⅵ型10例。与同期54例应用胸椎弓根、椎板钩联合腰椎弓根螺钉的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比较,通过比较2组主侧凸冠状面矫正率、代偿侧凸自动矫正率、躯干平衡指标及矫正度丢失来评价其疗效。并对其中侧凸类型、节段完全一致的10例LenkeⅠ型患者的远端融合节段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主侧凸冠状面平均Cobb角62.4°,代偿侧凸33.7°,术后矫正率与自发矫正率分别为71.2%与65.4%,优于对照组的59.6%与60.2%,术后矢状面矫正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随访中矫正度丢失平均1.9,°亦优于对照组的3.3°。远端融合节段比对照组平均节约1.2个。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掌握脊柱侧凸椎弓根解剖变化(尤其在胸椎),辅助影像学检查及神经功能监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能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及较少的并发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应用脊椎操纵器(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ion,VCM)顶椎双侧去旋转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2~9月使用VCM去旋转技术治疗IS患者17例(VCM组),其中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3岁;Lenke 1型10例,2型7例;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57.5°。2010年7月~2011年2月采用旋棒技术治疗IS患者18例(旋棒组),男6例,女12例,年龄平均14.5岁;Lenke 1型10例,2型8例;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58.1°。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VCM矫形或旋棒技术矫形以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以主弯Cobb角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顶椎椎体旋转角(rotation angle sagittal,RAsag)矫正率评价矫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Cobb角矫正率为(85.3±7.2)%,旋棒组为(79.4±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形后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CM组顶椎RAsag矫正率为(61.4±12.9)%,旋棒组为(26.1±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组随访8.7个月,旋棒组13.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的失代偿和矫形度数丢失(P〉0.05)。结论 VCM顶椎双侧去旋转技术是一种有效的IS矫形方法,三维矫形效果满意,去旋转矫形方面矫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回顾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11月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患者8例,均为女性Lenkel A-型AIS患者,平均年龄为13.8岁。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侧凸Cobb角、腰椎侧凸Cobb角、顶椎中点与C7中点垂线或骶骨平分线垂直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角、胸椎后凸Cobb角及双肩高度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胸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71%、矫形丢失率为6%;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60%、矫形丢失率为6%;AVT改善率为73%,丢失率为6%。所有患者顶椎旋转角度均无改善;胸椎后凸Cobb角无改变。双肩高度差除1例患者随访时丢失50%,其余改善率均为100%。结论柔韧度好的Lenkel A-型AIS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矢状面矫形及椎体去旋转效果不佳,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