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原环境对急进格尔木试验人员血氧血压心率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急进格尔木试验人员进行血氧血压心率试验观察,对比常住人员分析其变化。对初次进驻高原试验人员在不同海拔高度下以及在格尔木市区(同一海拔高度下)停留期间的血氧血压心率进行连续性观察测量,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急进高原试验人员组与常住试验场人员组之间,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人员血氧饱和度平均值为(83.50±4.35)%,与正常值(90%)相比,显著降低(P0.05)。血压达到高血压标准,高原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和40%;初次急进高原受试人员血氧饱和度、血压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r=-0.909),血压明显升高(r=-0.806)。而心率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的线性相关性(P0.05)。血氧饱和度与高原停留时间存在相关性(r=-0.676,P0.05),而血压、心率与高原停留时间无相关性。结论高原环境下海拔高度与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某医院医疗队首次伴随保障空降兵某部在高原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卫生防疫工作经验,为使高原演习部队官兵身体健康,防止非战斗减员,确保演习成功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演习中的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总结出开展卫生防疫的5项措施:(1)对拟进驻地区开展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做好进驻前的准备工作;(2)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努力改善生活环境;(3)严格饮食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4)注重训练卫生指导,努力降低训练伤发生率;(5)加强疾病监测监控,及时调整卫生防病工作重点。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驻训期间无疾病暴发流行,无食物中毒发生,军事训练伤发病率较低,确保了军事演习的顺利进行。结论总结出的高原军事演习卫生防疫工作实践中采取的做法,为演习提供了有力的卫生保障,对未来战争的卫生防疫保障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进驻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官兵高原适应指数和血氧饱和度随访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调查研究长期驻守在高原的官兵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和健康状况,采用跟随进驻高原部队就地调查的方法,对进驻在海拔3700、4300、5200和5380m的121名青年进行了连续半年或1年高原适应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和红血球压积(HCT)的检测。结果表明,部队进驻3700m第4d和半年,95%以上的青年达到了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的水平;进驻5380m第20d,69%的青年达到基本适应,进驻1年时,90%以上达到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随着海拔高度上升,SaO2递减,进驻5380m第8d,第20d、半年和1年SaO2无显著差异。进驻5380m1年的13名青年,Hb和HCT全部达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但高原适应指数未见下降。结果提示,使用的高原适应指数仅可作为一般的粗测,不可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患者。高原适应水平的确切评价还应结合其它心肺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某些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4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前、进驻第7天、半年、1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博、血压、血氧饱和度、皮褶厚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官兵上高原后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进驻高原半年和1年时官兵的体质量、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较进驻前分别降低7.6%和10.9%、7.1%和11.8%、15.5%和15.4%、23.4%和43.5%,脉博、舒张压分别升高29.6%和12.7%、4.6%和14.2%;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进驻人员机体某些指标的影响较大,离开高原后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5.
急进高原人员血压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低氧、低气压对急进初入高原的平原人血压影响较大,对此国内外已有报道,但侧重于血压改变的基础研究较多。本文对38例此类人员血压进行平原与高原短期内比较性检测,旨在探讨急性血压变化的临床风险、意义及异常血压升高者的预防和治疗。1 材料与方法 38例受试者全部为久居成都地区(海拔560m)人员,初次乘机到拉萨地区(海拔3650m)工作。男性3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3.2±16.1岁。分别于进入高原前一天和到达高原第1、2、3周的星期三各测量血压1次,并按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血压标准判断。数据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急进高原地区卫生应急队员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方法 在高原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期间,对24名卫生应急队员进行了相关指标监测,分析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的AMS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结果 急进海拔3 500 m以上高原地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50%(12例)的调查对象出现AMS自觉反应中的一种或以上,早晚血氧饱和度( t =0.992, P =0.332)和心率( z =1.09, P =0.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自觉症状组别间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平均值、差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应作为急进高原人员身体状况监测的重要指标,但若依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客观指标判别急进高原人员AMS状况时,需结合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AMS典型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程度内,体力活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耗氧量越多,能量代谢率亦越高。许多低海拔地区资料表明,心率与能量消耗、耗氧量之间存在相关,高原地区这方面资料未见报道。为探讨高原地区体力活动时心率与耗氧量、能量代谢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海拔3450m地区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地导官兵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探讨地导官兵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措施。方法连续20d对高原驻训地导官兵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对卫勤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地导官兵高原驻训途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到达海拔3570m驻地后,前1~2 d驻训官兵的血压、心率较进驻高原前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3~7d后随着官兵对高原环境的逐渐适应,血压、心率开始逐渐下降趋于稳定,血氧饱和度逐渐开始上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逐渐消失。提出了地导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措施,进驻前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卫勤保障力量、严格进行身体筛查、科学开展耐缺氧训练、加强药品器材配备;进驻途中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进行常见疾病防治、预防和处理急性高原反应、加强环境和饮食饮水卫生监督、做好医疗后送协调和准备;进驻后指导官兵科学用氧、做好高原疾病防护、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饮食饮水监管、加强心理调适和干预。结论提出的保障措施有效针对地导官兵高原驻训身体变化特点,确保了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进驻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官兵高原适应指数和血氧饱和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调查研究长期驻守在高原的官兵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和健康状况,采用跟随进驻高原部队就地调查的方法,对进驻在海拔3700、4300、5200和5380m的121名青年进行了连续半年或1年高原适应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和红血球压积(HCT)的检测。结果表明,部队进驻3700m等4d和半年,95%以上的青年达到了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的水平;进驻5380m第4d和半年,95%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原旅客列车运行初期,客运乘务员在高原作业状态下某些高原适应性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第4趟进入高原作业的乘务员在高原作业状态下进行高原适应性生理指标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结果高原作业状态下客运乘务员的心率均加快,心率、血压、心电图高原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0.42%、45.83%、35.42%,与平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氧饱和度、肺活量普遍降低。结论在高原旅客列车运行初期,客运乘务员在高原作业状态下高原适应性生理指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代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武警新兵急进高原和高原训练对血氧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为探讨新兵高原习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平原男性组、平原女性组、高原男性组和高原女性组。平原男性组分别在平原、急进高原的第1、第3、第5、第7天和新兵训练结束后测试。平原女性组在平原和高原训练前后测试。高10原男性组和高原女性组在高原训练前后测试。实验于2008年在成都和拉萨完成。结果平原男性组、平原女性组急进高原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原男性组在急进高原的第7天恢复到世居同龄人水平;高原训练前后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原女性组急进高原后血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平原男性组和平原女性组急进高原后脉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氧饱和度在急进高原7 d时基本习服,高原训练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抗缺氧功能制剂对高原移居者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为促进高原习服、改善高原劳动能力提供新的措施。方法海拔3700m驻守>1年的男性士兵60名,随机分为抗缺氧食品组(A组),多维电解质泡腾片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人,A、B组连续服用实验品14d,测量参试者服用实验品前和服用14d后的肺功能指标、安静状态SaO2以及3km越野跑前后SaO2变化幅度。结果3km越野跑后,A组SaO2下降幅度为3.80%,B组为6.65%,均明显低于服食前(A组14.60%、B组16.20%,P<0.01);C组服食前(14.01%)与服食后(15.4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服食后B组最大通气量为(118.2±3.2)L/min,明显高于服食前〔(108.8±12.8)L/min(P<0.05)〕。结论抗缺氧食品和多维电解质泡腾饮片可以显著提高机体低氧环境下运动后SaO2,对改善人体高原劳动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不同海拔环境下对机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方法:140名受试者分别在高原(海拔3 700,3 750,3 950,4 700,4 900,5 300m)进行运动负荷实验,首先检测静息状态下不使用仪器的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心率.而后进行运动负荷实验(不佩戴增氧呼吸器),检测数据,并检测1,2,3min的恢复心率和血氧饱和度.24h后佩戴仪器后,重复以上检测;结果:静息状态下,与不使用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在高原不同海拔环境下使用增氧呼吸器后,SaO2明显增加,心率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负荷实验结束后,佩戴增氧呼吸器后在3 750,3 950,4 900m的高度下机体SaO2明显升高,差异特别显著(P<0.01);结论: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下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士兵的军事作业能力,而且效果显著,对高原习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西部大开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移居高原地区的工人在血压和心率方面的变化比较突出。为了对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 ,我们对移居不同海拔高度的部分工人有关心率和血压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为了在发生原因方面进一步探讨 ,选取部分健康工人 ,测定了尿中香草扁桃酸的含量。香草扁桃酸 ( VMA。3-甲氧基 - 4 -羟基苦杏仁酸 )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 ,经尿排出 ,测定其排泄水平 ,有助于了解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性状态。1 检查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一部分居住在海拔 2 60 0 m处 ,工作地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原作业人员因血压异常调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高原卫生保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3 974名铁路高原作业人员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 974名高原作业人员中,因血压异常调离78人,血压异常调离率为1.96%,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占64.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种、BMI、血脂与血压异常存在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结论高原卫生保障应重点关注机车乘务员、乘警和列车员的血压状况,对血压异常人员及时调离到低海拔地区工作,同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军队官兵演习后期的心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军队官兵在演习后期的心理变化,本分析了军队官兵在演习后期存在放松心理,思乡情绪,自我肯定以及发泄心理等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稳定演习官兵的思想情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针对高原环境下高海拔低气压应用环境及人员血氧饱和度低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成像式光电容积描计(imaging photoplethysmography,IPPG)的非接触血氧饱和度检测方法。方法:首先基于RGB摄像头提取人脸视频图像,将人脸图像分为3个通道,求出每个通道的像素灰度平均值,并按帧序列排列即得到IPPG信号;其次对IPPG信号通过巴特沃斯滤波器与Savitzky-Golay滤波器开展联合滤波;最后结合R值(交流分量与直流分量的比值)以及被测者的身高、体质量、年龄和性别等特征参数,采用数学模型、多层感知器模型和径向基函数模型计算得出被测者的血氧饱和度值。以指夹式血氧检测仪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验证数学模型、多层感知器模型和径向基函数模型检测血氧饱和度的精确度。结果:多层感知器模型检测性能最优,检测误差为(0.3±4.54)%,与指夹式血氧检测仪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74。结论:基于IPPG的非接触血氧饱和度检测方法能适用高海拔地区人体低血氧饱和度的非接触检测,且误差较小,可以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