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龙  胡锡元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85-1586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及论治FD属中医胃脘痛、  相似文献   

2.
刘宇  刘如秀  马龙 《河南中医》2013,33(2):175-176
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阻,其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冠心病可调养情志,顾护正气;避其邪气,顺应自然;未病先防,修身养性;既病防变,扭转病势;建后防复,调养脾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rse,CAHD)的简称,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血同型半胱胺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等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本病根据其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真心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5.
"双心疾病"患病率高而且呈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缺乏有效的、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效果显著,本文选取国内近五年研究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中医特色运动治疗、中医传统音乐治疗等方面归纳总结,对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莉  朱琳 《光明中医》2022,(15):2737-2740
冠心病属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为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运用“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早期诊治,防止传变”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联合冠心病的病理变化指导相关预防与治疗,引导患者积极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早发冠心病患者的数量和住院率不断增加,其起病突然,再发心肌梗死率高,须引起医者重视。“上守神”是《黄帝内经》针刺治疗的总纲,其本意为医术精湛的大夫通过候脉之气血,以行补泻之法,虽言针刺,实则诸治皆然。以中医经典为基,立足于临床,结合早发冠心病的病机,从“守脉之神,以察气血变化”和“守心之神,以知神明所主”的角度进行理论阐发,提出以益气活血、通脉养神为基础,以理气解郁、宁心安神为关键的诊疗策略。认为在“上守神”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能够气血同调、标本兼治、心神皆顾,以期为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与借鉴。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情志学说探讨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遣方用药,并结合中医特色心理疗法以论治本病。双心疾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心脾两虚和心肾不交。双心疾病辨治思路为:双心同治,重视疏肝;调和营卫,顾护心体;通补兼施,并调兼证;平调阴阳,以和为期。同时,辅以情志相胜法、情志调摄法、移情变气法、五行音乐法、开导劝说法等中医心理疗法以及导引运动、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对提升双心疾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姚璠  王莹  冷向阳  赵为民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282-1285
长期的、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预防和合理处理血脂异常可以改变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内膜散在的斑块形成,现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如降脂药、抗凝药、溶栓药效果单一且都是对症治疗,因而不够理想。而在中医学"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优势。开展中医药综合方案进行干预人群的临床干预及生物学机制研究,可以明确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方案及切入时点,降低疾病风险。本文就中医对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且药物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病理机制及中药防治帕金森病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熊珮  陈忻  张楠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5):686-691
作者综述了帕金森病病理机制的研究现况,并从中药防治PD及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抑制神经免疫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兴奋性毒性、抑制细胞凋亡和抑制蛋白质异常聚集多方面,系统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实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刘玥  袁鹏  齐新  魏丽萍 《天津中医药》2022,39(8):982-98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脉图参数与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从而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方法] 选取自2015年5月—2022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病患者149例为研究对象,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8例)、冠心病组(121例),其中冠心病组包括单支病变组(43例)、双支病变组(36例)、三支病变组(42例)。行冠脉造影前均用ZM-IIIc智能型中医脉象系统采集患者的脉图,分析脉图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脉图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脉图参数中反应动脉血管外周阻力的指标(h3、h4、W1/t、h3/h1、h4/h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呈增高趋势,代表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h1)随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降低趋势。h1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h3、h4、W1/t、h3/h1、h4/h1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是否诊断冠心病”为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h3、h4、W1/t、h3/h1、h4/h1对冠心病均达到了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其中诊断价值最高的是h3/h1,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680。[结论] 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反应动脉血管外周阻力的脉图参数增高,代表动脉血管弹性的脉图参数降低,说明中医脉图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并对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并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治疗前后症状及证型变化规律。[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血瘀阻证、阴寒凝滞证减少,痰浊痹阻证未见明显改变,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较前增多。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胸闷、胸痛等症明显减少,脘腹胀满、乏力等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患者"标实"与"本虚"偏重不同,但"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不变。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胜  刘汉芳 《河北中医》2004,26(9):700-70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7例冠心病并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与单纯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对照组在规范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常规服用别嘌呤醇、秋水仙碱 ,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组除以上方法外还加用中药制剂川芎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痛风总有效率为 85 .7% (36 4 2 )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6 0 .0 % (15 2 5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均值为 (36 .5± 5 .8)h ,对照组为 (4 2 .5± 6 .5 )h ,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 3年内复发率为 19.0 % (8 4 2 ) ,对照组复发率为 4 4 .0 % (11 2 5 ) ,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心绞痛改善率 ,治疗组为 88.1% (37 4 2 ) ,对照组为 6 4 .0 (16 2 5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血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改善率、消化道反应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可作为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以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基础病理特征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目前痰瘀互结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等改变及基因表达差异相关,通过回顾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中医通过认识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辩证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痰瘀同治方药改善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指标,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数据84697例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中西药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选择全国17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采集其一般信息、合并疾病、中医证候及中西药使用信息,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在该HIS数据库84 697例冠心病患者中,以男性、老年人居多。年龄中位数为71岁,男女比例约为1.45:1。住院天数多为8~14 d,住院总费用分布多在0.5万~2万元;25~59岁冠心病患者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死亡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该数据库中患者最常见合并的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血脂蛋白紊乱血症。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最为多见;血瘀是比例最高的证候要素,占79.97%,其次为气虚、痰浊、阴虚等。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司匹林,其次为硝酸异山梨酯、氯吡格雷;中成药使用最多为丹红注射液,其次为疏血通注射液;使用活血化瘀药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已经较为普遍,有43.46%的患者共同使用了抗血小板西药及活血化瘀注射液,同时联合硝酸酯类药物的频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药食同源中药调控氧化应激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俣祯  陈芳  朱建平  向茗 《中草药》2022,53(17):5582-559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氧化应激密不可分,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损害内皮细胞、血管,进而引起氧化和抗氧化功能的失衡,造成心肌缺氧、缺血等症状。在过去数十年中,中药中抗氧化成分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食同源中药因其具有天然、健康、运用广泛等特点在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药食同源中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信号通路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研究和研制具有预防冠心病的药食同源产品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作为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控制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生理和病理学功能。PPARs具有调节与脂代谢和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可直接下调促炎基因转录或间接影响脂代谢的转录效应来调控炎症反应。PPARs具有多效性,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形成过程,例如肥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某些肿瘤疾病,因此是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文章就PPARs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肿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既可以通过内服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用中药外治法治疗。近年来有关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较多。资料显示外治法方剂多以大黄、芒硝、牵牛子等泻下药,黄柏等清热药和冰片等开窍药组合为主。研究表明外治药物成分不经过门、肝系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毛孔、皮肤吸收,加强消除水肿的作用,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简便价廉。今后的临床科研中可以多发挥中药外治法对水肿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