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RI 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CT及US检查未明确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病例相继进行常规自旋回波(spin—echo,SE)T2W、2DGRET1W平扫和3D-VIBE序列的钆剂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分别观察各种病灶在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各时相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信号强度和强化规律,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等对照。结果 各种类型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的SNR和CNR,信号强度及强化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MRI3D-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各种局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是仅次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第二大肝脏良性病变~([1])。1995年国际工作组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与其他肝脏病变区分开来,定义为肝脏中正常细胞构成的良性增生结节~([2])。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无恶变倾向,所以除了具有严重压迫症状或影响肝功能者以外,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直接关系到治疗决策。随着临床上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双功能对比剂钆贝酸二葡甲胺(Gd-BOPTA)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和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NKI及PubMed上检索近年来Gd-BOPTA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及胆道系统病变诊断中应用的文献,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综述。结果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Gd-BOPTA除了能反映病灶的血供情况外,还能反映病灶内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在胆道系统评价方面,Gd-BOPTA可以用于评价胆囊运动功能、胆管解剖结构、变异及病变情况。结论Gd-BOPTA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和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恶性肿瘤为主要诊断,良性病变有肝血管瘤、肝腺瘤、以及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症(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由于两者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有必要在手术之前尽量明确诊断。FNH常与肝脏恶性肿瘤混淆。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自1993年至1997年共收治了4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病人,现报告如下。例1 男,38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2cm×2cm大小。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入院后行MRI检查,提示肝右叶小占位病变,以肝癌可能性大。化验检查:…  相似文献   

5.
朱楠  张海斌  杨宁  董辉  付雍  杨广顺 《器官移植》2010,1(3):184-186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无恶变趋势,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而肝脏广泛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更是罕见,严重者可致肝脏失功。2008年7月,我们为1例肝脏广泛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伴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一组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分析病灶强化方式。结果原发性肝癌主要呈现整体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肝转移癌主要呈现环状、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肝血管瘤主要呈现周边结节状强化;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强化。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退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显示病变内血流灌注特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53例行CEUS的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进行回顾分析,将超声造影结果与诊断金标准对比,评价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及病灶类型区分的诊断价值。结果〓1753病例中,良性病灶1318个、CEUS正确诊断92.94%(1225/1318);恶性病灶435个,CEUS正确诊断88.74%(386/435);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74%(386/435),特异度为92.94%(1225/1318),准确率为91.90%(1611/1753),阳性预测值为80.58.7%(386/479),阴性预测值为96.15%(1225/1274)。CEUS对不同病灶病理类型诊断的准确率:血管瘤97.41%(640/657)、局灶性脂肪变96.43%(216/224)、MLC 84.81%(268/316)、FNH 85.55%(225/263)、炎性病变(包括肝脓肿)58.82%(40/68)、RN 57.14%(28/49)、DN 12.50%(2/16)。结论〓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病种类型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EUS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不符的40例肝脏病变的CEUS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40例CEUS误诊病例中,14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HCC),其中4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误诊为血管瘤,4例误诊为肝硬化结节,1例误诊为肝脓肿,2例误诊为良性病变,其中1例肝转移性腺癌,误诊为炎性病灶;1例胆管细胞癌误诊为良性病变.2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灶,其中21例CEUS误诊为恶性肿瘤,3例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结论 加深对肝脏病变病理、组织形态特点的理解,仔细观察CEUS图像特征,紧密结合临床,可提高CEUS对肝脏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总结肝脏结节性病变误诊的教训,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误诊的12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所有病人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定病理结果.结果 良性病变误诊为肝细胞癌7例(2例为肝脓肿,2例为肝炎性假瘤,1例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例为肝硬化结节,1例为血管瘤);肝细胞癌误诊为良性病变4例(3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另1例肝细胞腺瘤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结论 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应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双能量CT扫描技术在肝脏方面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双能量CT扫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及肝脏弥漫性病变两方面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双能量CT扫描技术可以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及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行局部治疗后复发灶的检出率,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恶性病变的分期,且可较准确地定量肝脏铁和脂肪的含量,间接测量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论双能量CT扫描技术可以提高CT扫描技术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经验。结果 B超检查45例,腹部CT检查38例,MRI检查35例,其中B超检出率为42.2%,CT和MR检出率高于B超,分别为60.5%和65.7%,未能检出者均误诊为肝癌或仅诊断肝脏占位性质待定。伴随HBV、HCV及肝硬化17例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或占位性质待查,未检出率100%。45例患者中,3例经肝穿病检证实为局灶性结节增生行定期随访;其余4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病检确诊,术后康复出院率100%。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检出率,但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并非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均需手术切除,但因确诊困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郑齐超  王薇 《腹部外科》2012,25(3):142-143
由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能明显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并具有对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观察,方便地对存储在硬盘中的动态图像进行回放、运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诊断的准确性与增强螺旋CT和增强MRI基本相同等优势,已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展现出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肝脏不同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可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经验.结果 B超检查45例,腹部CT检查38例,MRI检查35例,其中B超检出率为42.2%,CT和MR检出率高于B超,分别为60.5%和65.7%,未能检出者均误诊为肝癌或仅诊断肝脏占位性质待定.伴随HBV、HCV及肝硬化17例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或占位性质待查,未检出率100%.45例患者中,3例经肝穿病检证实为局灶性结节增生行定期随访;其余4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病检确诊,术后康复出院率100%.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检出率,但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并非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均需手术切除,但因确诊困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6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肝占位性病变.由于临床医生对其临床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导致误诊.本研究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外科手术治疗的FNH 5例,结合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文献报道的260例,共计26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总结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误诊的经验,提高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31例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而剖腹手术者627例,31例(4.9%,31/627)病理证实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其中肝局灶性增生性结节9例,肝硬化结节8例,肝再生结节5例,肝炎性结节5例,肝腺瘤样增生增节4例。结论应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和影像学进行诊断,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可增加诊断的正确性,肝动脉造影对肝硬化结节和肝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对HBsAg(一)和AFP阴性或定量低于200ng/mL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最好术前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3月~2005年1月129例超声检测的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进行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增强MR/CT和/或病理检查。结果低机械指数谐波超声造影对恶性病变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90.7%和93.8%。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鉴别良恶性局灶性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引导肝脏局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肝脏局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200例因肝脏局灶性病变行穿刺活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行超声造影后常规超声引导下肝穿活检,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引导下肝穿活检,比较两组总体及不同性质病变之间的一次取材满意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总体一次取材满意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8%,高于对照组的94%、91%(P〈0.05)。对直径≥5cm的病灶,实验组一次取材满意率100%,对照组97.56%(P〉0.05),但实验组诊断准确率(100%)高于对照组(85.36%,P〈0.05)。对直径〈5cm的病灶,实验组一次取材满意率与诊断准确率(100%、96.42%)与对照组(93.22%、93.22%)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肝癌(HCC)PEI治疗后穿刺,实验组一次取材满意率(100%)和对照组(89.7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准确率(100%)高于对照组(84.61%,P〈0.05)。实验组的平均穿刺次数[(1.0±0)次]低于照组[(1.12±0.41)次]。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取材满意率及诊断准确率,减少穿刺次数,可提高较大病灶和PEI治疗后HCC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减少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导致的不必要手术及不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84年5月-2000年2月间收治的36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患者的诊断过程及外科治疗方式。结果:炎性假瘤23例,局灶性脂肪变性4例,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各3例,结核球2例,错构瘤1例。瘤变直径0.9-20.0cm,平均3.9cm。36例患者除病变外肝脏均无硬 变表现,AFP均为阴性,2例HBV标记物阳性。患者均接受病变切除术,4例炎性假瘤患者因误诊为肝癌在病变切除术后安置皮下植入式注药装置。29例患者获得随访0.84-14.3年(平均5.9年),2例死于心肺疾患,1例错构瘤患儿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26例患者无占位性病变复发。结论:AFP、HBV阴性、无肝硬变是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与肝癌鉴别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治疗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有优良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多见于30~60岁女性.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于腹部B超等查体时偶然发现.FNH极少发生恶变,一般无需外科手术治疗,而多主张随访观察[1,2,3].因此,准确的临床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FNH的影像学诊断过程,并对各种影像技术诊断FNH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3D FAME动态增强序列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胆管癌4例,转移瘤8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11例)相继进行MR常规平扫及3D FAM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观察病灶各期的强化特征,并利用动态强化自动分析软件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各种病变的曲线类型。结果:不同的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较客观反映不同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肝细胞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为3种类型:Ⅰ型(速升速降)、Ⅱ型(速升缓降)、Ⅲ型(缓升缓降),30例肝细胞癌中60.0%(18/30)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26.7%(8/30)表现Ⅱ型曲线类型,13.3%(4/30)表现Ⅲ型曲线类型。肝血管瘤的动态增强曲线分为2种类型:Ⅰ型(缓升平坦型)、Ⅱ型(速升平坦型),12例血管瘤中66.7%(8/12)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33.3%(4/12)表现Ⅱ型曲线类型。4例胆管癌动态增强曲线为缓慢上升型。转移瘤表现为2种强化方式,2例(25.0%)表现为早期周边环状强化,6例(75.0%)表现为轻度强化。11例肝囊肿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结论:3D FAME动态增强序列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