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延胡索水提液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吗啡剂量递增颈背部皮下注射10 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在CPP测试后当日,不同剂量延胡索水提液灌胃治疗.结果 在延胡索1 mg·kg-1,2 mg·kg-1组,大鼠吗啡CPP效应6 d消退,相比模型组(21 d消退)提前2/3时程.结论 延胡索单味中药能加速吗啡诱导CPP效应的消退,提示该药具有治疗吗啡精神依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延胡索水提物及左旋延胡索乙素(L-THP)抗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机制并进行效果比较.方法:吗啡剂量递增注射10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起始剂量10 mg·kg-1,每天递增10 mg·kg-1,至注射10d时100mg·kg-1),延胡索水提液2,1,0.5 g·kg-1(分别含L-THP 0.153,0.077,0.038 mg),以及L-THP 3.76,1.88,0.94 mg·kg-1灌胃治疗6d后,检测大鼠CPP效应,用比色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其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神经环路各脑区内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R2B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延胡索2,1g·kg-1及L-THP 3.76,1.88 mg·kg-1组大鼠在白箱(吗啡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或P<0.01),同时VTA,NAc和PFC内谷氨酸含量及NR2B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延胡索与L-THP均能加速吗啡CPP效应的消退,逆转VTA-NAc-PFC神经环路中升高的谷氨酸含量和下调NR2B的表达,可能是二者加速吗啡CPP效应消退的机制之一;含1倍量L-THP单体的延胡索中药不但在抑制吗啡CPP行为学方面相当于单独应用约24倍L-THP单体的效果,而且,在对VTA-NAc-PFC环路中谷氨酸递质和NR2B的药理作用机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钩藤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程序训练大鼠。建立位置偏爱模型,并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其的影响。结果:吗啡(15mg/kg,sc,每日1次,连续用药5d)引起大鼠显著的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每天sc吗啡后12h给予钩藤提取液(3、9g/kg,ig),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阃有所缩短,钩藤高剂量组(9g/kg)大鼠在白箱的停留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给药前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预先给予钩藤提取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钩藤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取经过基线测定合格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15 mg.kg-1,sc)、钩藤提取液低剂量(3 g.kg-1,ig)+吗啡组、钩藤提取液高剂量(9 g.kg-1,ig)+吗啡组,每组10只动物,给药5 d。采用倾向性程序训练大鼠,建立位置偏爱模型,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大鼠在伴药箱(白箱)逗留时间的影响。结果:吗啡模型组训练5 d后,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间明显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说明经过5 d训练,大鼠对吗啡形成了位置偏爱。给予钩藤提取液高剂量组(9 g.kg-1)能显著缩短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间(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钩藤提取液能够抑制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抗药物精神依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程序训练大鼠,建立位置偏爱模型,并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其的影响.结果:吗啡(15mg/kg,sc,每日1次,连续用药5d)引起大鼠显著的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每天sc吗啡后12h给予钩藤提取液(3、9g/kg,ig),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间有所缩短,钩藤高剂量组(9g/kg)大鼠在白箱的停留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给药前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预先给予钩藤提取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延胡索与左旋延胡索乙素(l-THP)对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谷氨酸递质含量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R)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吗啡剂量递增皮下注射10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延胡索2、1、0.5g/kg水提液(分别含l-THP 0.153、0.077、0.038mg)和l-THP 3.76、1.88、0.94 mg/kg灌胃治疗6d后,CPP实验评价大鼠CPP效应;比色法和免疫组化测定纹状体中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R2B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治疗组和吗啡模型组比较,延胡索2、1g/kg及l-THP 3.76、1.88mg/kg能明显减少大鼠在白箱的停留时间(P<0.01),同时纹状体中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R2B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延胡索和有效成分l-THP单体对吗啡CPP效应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逆转纹状体中升高的谷氨酸递质含量和下调NR2B的表达,可能是二者有效抑制吗啡CPP效应的机制之一;含1倍量l-THP单体的延胡索不但在抑制吗啡CPP行为学方面相当于单独应用约24倍l-THP单体的效果,而且,在对纹状体中谷氨酸递质和NR2B的药理作用机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洋茴芹 Pimpinella anisum L.广泛分布于伊朗、印度、土耳其以及其他温暖地区,在民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作者研究了该植物精油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获得和表达的作用。该植物精油用芝麻油配成所需浓度。实验装置由一个连接通道(C)将位于同侧的两个毗邻的分隔间 A、B 连接起来,A、B 间分别涂成黑、白色,与通道连接处有一个可移动的  相似文献   

8.
扶正口服液对吗啡依赖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口服液(FZY)对吗啡依赖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结合条件性位置偏爱箱训练、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小鼠模型。待小鼠CPP逐渐消退后,将小鼠随机分组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50 mg/kg)及扶正口服液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2,4 mL/kg),给予相应药物治疗5 d后,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5 mg/kg)引燃CPP效应,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表现。结果:经训练的小鼠白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吗啡诱导的小鼠CPP形成;停用吗啡12 d后,吗啡诱导的小鼠CPP逐渐消退;氢化可的松和吗啡均能诱导再现小鼠CPP效应,扶正口服液各剂量组均抑制小鼠CPP效应的再现。结论:扶正口服液可有效抑制吗啡依赖小鼠CPP效应。  相似文献   

9.
黄迪  陈崇宏  余涓 《中草药》2008,39(11):1704-1706
目的观察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s,AST)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及其与中枢NO水平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观察AST对CPP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脑组织NO水平。结果吗啡(6mg/kg,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小鼠脑组织NO水平亦显著升高(P<0.01);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AST(40~160mg/kg)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P<0.05、0.01、0.001),且AST(80~160mg/kg)能降低脑内NO水平(P<0.01);仅在测试前30min一次给予AST(160mg/kg)可抑制小鼠已形成的CPP(P<0.01),并降低脑内NO水平(P<0.01)。结论AST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是否消除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探讨电针防止复吸的神经生物机制是否与影响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有关。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电针干预组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后,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提取鼠脑,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单胺类递质含量。后以电针干预,干预后第5d和第10d,检测条件性位置偏爱。并处死剩余大鼠,同法检测单胺递质含量。结果第5d和第10d检测结果显示电针干预组条件性位置偏爱时间明显减少,与吗啡依赖组比较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吗啡戒断后,吗啡依赖组和电针干预组大鼠脑组织NE、DA、5-HT含量明显升高(P<0.05);电针干预后,电针干预组脑NE、DA、5-HT含量明显少于吗啡依赖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与电针干预组脑NE、DA、5-HT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消除吗啡依赖大鼠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究其防止复吸的神经生物机制可能与电针调节脑内单胺类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炮制品提取物的药动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志英  孙巍  米晓兰  姚丽萍 《中药材》2007,30(12):1499-1501
目的:研究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生品和醋炙品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延胡索乙素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Tmax采用实测值。结果:延胡索乙素单体、延胡索药材生品和醋炙品T1/2为(5.66±1.92)、(4.24±1.54)、(4.35±1.34)h;Tmax为(1.5±0.5)、(1.0±0.55)、(0.5±0.68)h;Cmax为(0.71±0.29)、(0.37±0.11)、(0.67±0.35)μg/ml;AUCo-t为(2.58±0.85)、(1.96±0.69)、(2.95±1.61)μg/ml。结论:延胡索生品和醋炙品均能缩短延胡索乙素的达峰时间,说明其两者能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12.
梯度磁场对元胡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度磁场对元胡播前处理,能促进元胡生长发育,地下分枝增加,块茎数增多,块茎重提高。经统计学F测验:块茎数F=3.18,块茎重F=7.15,F 0.05=2.54,F 0.01=3.6。  相似文献   

13.
陈玉华 《中药材》1996,19(7):325-327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赤霉素50ppm和多效唑200ppm的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增长25.43%和16.09%。生物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11%和33.83%。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延胡索中分离制备延胡索乙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一次进柱过程即可从延胡索粗提物中分离到活性成分延胡索乙素.两相溶剂系统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四元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为850r/min,流速为1.2ml/min.通过EI-MS和1H-NMR鉴定,基本确认了其化学结构.经HPLC分析,纯度达96.4%.  相似文献   

15.
延胡索(元胡)源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考证认为:古代所用延胡索正品,即今产于东北各地的野生齿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今所用正品浙江栽培延胡索(C. turtschaninovii Bess. f. yanhusuo Y. H. Chou et C. C. Hsu)是齿瓣延胡索的近缘变型,建议在新版药典中把齿瓣延胡索和延胡索同等列为正品,广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一次进柱过程即可从延胡索粗提物中分离到活性成分延胡索乙素。两相溶剂系统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四元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为 850r/min,流速为1.2ml/min。通过EI-MS和1H-NMR鉴定,基本确认了其化学结构。经HPLC分析,纯度达96.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规格延胡索中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延胡索甲素、海罂粟碱、延胡索乙素、四氢小檗碱和延胡索甲素.方法 延胡索浓氨-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5 T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8种生物碱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6.27%~98.89%,RSD 1.25%~2.56%;大部分生物碱的含有量随着延胡索直径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只有原阿片碱的含有量随着延胡索直径的增大呈现上升的趋势,8种生物碱含有量总和随着延胡索直径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稳定、分离效果好,适合用于延胡索中8种生物碱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8.
Xu JZ  Yu XP  Sun YM  Ren JJ  Wang ZA 《中药材》2011,34(7):1040-1043
目的:建立元胡饮片初加工工艺。方法:研究生熟切片方法、干燥方式、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元胡饮片水浸提物、醇浸提物、有效成分含量等的影响,并与传统初加工的元胡饮片质量进行对比。结果:鲜元胡以切成4~5mm的厚片,在70~80℃条件下干燥或微波杀青后干燥为佳,其有效成分含量及外观均比传统初加工饮片好。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为鲜元胡创新初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延胡索抗心肌缺血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星烨  石钺  郑顺亮  孙虹  金文 《中药材》2008,31(11):1656-1658
目的:研究延胡索抗心肌缺血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分离延胡索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UV、MS、D和D-NMR)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四氢非洲防己碱(1)、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2)、corunine(3)、脱氢延胡索碱(4)、dehydrocorybulbine(5)、非洲防己碱(6)、黄连碱(7)、巴马汀(8)和小檗碱(9)。结论:化合物2、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本文还对化合物(3)的NMR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